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德胜  页数:362  字数:427000  

内容概要

  这本小书,是作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以来的第一部个人文集。  本书中选录了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最近几年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美学史和美学问题的几十篇思考文章,其中绝大部分曾在《文艺研究》、《文史哲》、《文艺争鸣》、《求是学刊》、《思想战线》等国内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同时,为了比较完整地反映自己的学术研究情况,这次还从《散步美学》、《扩张与危机》、《文化的嬉戏与承诺》等个人专著中节选了一部分文字。这些文章写作和发表的时间有先有后,这次收录时除了对个别地方作了少量必要的文字修改以外,基本都保持了原来的样子。也因此,一些属于思考和讨论同一话题的文章,难免在文字上会有一定重复。

作者简介

  王德胜,男,1963年生,上海人。文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青年美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美学年鉴》及《中国美学》主编等,从事现当代中国美学史、当代审美文化和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

书籍目录

上篇 文化的视野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  一 在美学话语的当代转型意义上  二 具有建设性功能的文化批评活动  三 关怀与介入  四 “审美文化”的当代性质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定位”  一 “美学”是一面锦绣的旗帜  二 “美学的第三个层面” 批评的观念——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的主导性意识  一 新的需要  二 “批评的观念”  三 理论品格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中的“现代性”话题  一 “现代性”的启蒙话语  二 “现代性”的遭遇  三 批判/重建:“现代性”前景 视像与快感——我们时代日常生活的关学现实  一 “眼睛的美学”  二 “视像”的生产与消费  三 新的美学话语 为“新的美学原则”辩护——答鲁枢元教授  一 何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二 如何充分正视“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 “真实感性”及其命运——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问题之一  一 “真实感性”  二 “现实感性”:“物质主义”与“有用性”  三 “感性主义”的消解功能 幸福与“幸福的感官化”——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幸福问题  一 关于幸福的观念  二 “欢乐的感官”:幸福生活的当代倾向 欲望的机器——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大众传播现象  一 在形象中放逐时间  二欲望的制造与批发  三 传媒的控制与权力 “审美化文化”:经济社会的人文建构  一 对“形式化美学意识形态”的反抗  二 对现实实践力量的借助中篇 走向新思考 艺术审美的价值限度  一 艺术“创造”神话的崇拜  二 艺术审美价值效力的有限性  三 艺术作为现实中人的心理补偿  四 艺术审美的有限性维度 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  一 如何定位“文艺美学”  二 对现有理论的分析  三 文艺美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意识形态话语与理论原创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建构问题二议  一 关于语境  二 寻求原创性 关于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两点认识  一 马克思主义美学仍需建构  二 “理论多元”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学的困难与希望——兼论文化论美学的建构  一 来自“美是什么”的迷误  二 理论难题  三 寻找希望之境 美学如何可能走向大众生活  一 走向大众生活“如何可能”  二 走向大众生活的关键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美学:问题及其他  一 中国美学如何真正有效地实现与西方理论的学术对话  二 美学活动如何可能与现实文化进程建立具体的批评性关系 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二题  一 关于审美现代性问题  二 关于本土资源与美学的现代建构“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一 美学“为何”及“如何”思考生态问题  二 生态问题的美学审视主题  三 “亲和”作为审美生态观的核心 全球化中的东方美学:问题与可能性  一 “全球化的威胁”与“发现”东方  二 当代东方美学的现实课题 文化视野中的民族美学  一 “民族的”与“民族性”  二 民族美学的理论态度 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的审美教育  一 传统的误区  二 审美教育的转向下篇 叩问历史 20世纪中国美学与学术史写作  一 学术史写作的着眼点  二 学术史探讨的重点 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及其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论宗白华美学的启示  一 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图景  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现代理论建构中的问题  三 宗白华与20世纪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百年进程及其学术史话题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学术史研究的着眼点  三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话题 美学:知识背景及其他——对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特性的一种思考  一 关于“知识背景”  二 “两脉整合”  三 “西方”的“中国化”  四 借用“方法” 艺术起源理论的中国形态——“中国美学:1900-1949”研究之一  一 “劳动实践”观点的发展与系统化  二 “游戏”观点的形成与心理学  三 “艺术起源于人类同情” “万物静观皆自得”——宗白华的美感理论  一 美感类型:“错彩镂金”和“芙蓉出水”  二 美感发生:“移情”与“静照” 艺术意境的追蹑——宗白华的艺术美论  一 “艺术贵乎创造”  二 意境创造:“化景物为情思”  三 艺术空间:节奏化、音乐化的“时空合一体” 从“形象的直觉”到“心物统一论”美学——朱光潜早期美学理论及其思想之源  一 关于“美感经验”  二 关于“美的本质”  三 朱光潜与克罗齐、尼采 转折与蜕变——朱光潜美学思想的转变  一 转折的标志  二 重塑新的美学  三 实践美学的确立 宗教与绘画之间——中国绘画精神中的宗教性问题片论  一 关于宗教信仰的绘画直接性  二 关于宗教信仰的绘画表意  三 关于宗教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合一 文化的变奏——中国文化结构中的文人画传统  一 中国文化双层封闭运动模型  二 中国艺术文化的意义  三 传统美学文化变奏在文入画传统中的意蕴 神人之间——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文化模式  一 源于遥远希腊时代的西方意识  二 源于特殊自然一人文状态的中国意识  三 中西意识的文化心理根源  四 两种文化模式的核心 审美的道德之境——中西形体审美意识的伦理精神  一 中西伦理精神的一致性  二 中西伦理精神的差异性后记

章节摘录

上篇 文化的视野审美文化的当代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围绕“审美文化”的一系列讨论,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但与此同时,直到今天,正是由于在“审美文化”的理解上所存在的诸多分歧意见,也使得有关审美文化的研究变得相当复杂化①——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对审美文化研究课题本身理论合法性的质疑和沉思,另一方面,由此也产生了某种理论建构上的困难。所以,近一两年来,不少学者试图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做出某种确定,以此为审美文化研究建立一种“科学性”的学术规范。在我看来,这种概念确定工作固然是必要的,但对于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建构来说,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确定“确定概念”的理论前提,即明确审美文化研究本身的当代理论性质,这样,我们才能从特定理论立场出发,进行有效的学术工作。一 在美学话语的当代转型意义上尽管“审美文化”并非最近出现的概念,不过,就其现实的理论特性而言,它却不能不主要是一种当代性的和描述性的话语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概念,“审美文化”的性质不仅超越了它的“命名史”,而且也绝不限于一种纯粹抽象、孤立的经典理论范围;它同中国美学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自身理论话语转型联系在一起:正是在美学话语的当代转型意义上,“审美文化”概念才具体地体现了作为理论描述话语的当代性特征。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跳跃式地进入到一个空前复杂的交织了多种文化因素的状态: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及后工业时代的许多文化特性,在一种缺少相互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中,奇特地集合在中国社会的共时体系上;多元文化因素交错并置且彼此克制,令现实中国文化变得扑朔迷离,整个社会处处潜藏着文化变异的巨大可能性。在此情况下,任何一种人文科学理论话语的确定,都面临着各种选择和认同上的困难:在一个不确定的、程序交叠和因素混乱的现实文化氛围里,存在着多种层面和性质的具体操作活动和现象积聚方式,其中任何一种文化因素、现象的运行和演衍,都为自己订立了特定而强烈的导向性和制约性,从而给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归趋制造了这多种种不同的精神迫力。

编辑推荐

《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是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学术丛书的一种。本书由作者的经典学术论文和部分专著的精彩章节组成。全书分上、中、下三编:文化的视野、走向新思考、叩问历史。全书涉及对当代审美文化、美学史和美学问题的思考。比较完整地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研究情况,是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代处境中的美学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批论文、著作选集,质量也烂!我的吃饭钱,我的辛苦钱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