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钟仕伦 编 页数:454
内容概要
众所周知,在中国美育学科的建立是近代以来王国维、蔡元培等传播西方美育思想之后的事。因此,探讨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必须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必须把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生与生成的具体时期区别开来;二是要把中国古代早期的审美教育实践与审美教育思想区别开。 本书从中国美学与审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既按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历史顺序阐述了孔、孟、老、庄到程、朱、王阳明等的美育思想,又列出专章或专节探讨了不同门类的美育实践,如画论、书论、戏曲论。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作者简介
钟仕伦,汉族,四川成都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四川师大美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美学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在《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中国古代南北审美文化的差异及其成因》等论文五十余篇。出版《金楼子研究》等学术专著两部,合著6部。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四川省高教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主持国家社会基金研究项目两项、教育部重点项目一项。
书籍目录
概述 一 古代美育思想的发生与生成 二 古代美育思想的特性与表征第一章 儒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孔子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孔子美育思想的精神实质 第三节 孔子美育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孟子的“性善”论 第五节 孟子的德教 第六节 孟子的“乐教” 第七节 孟子的“诗教”第二章 道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老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倾向 第二节 老子“圣人”人格的审美意味 第三节 老子人格修养的途径 第四节 庄子对老子美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节 庄子理想人格的审美意味 第六节 庄子的人生修养与美育观第三章 墨子的“非乐”论美育观 第一节 墨子的基本哲学思想 第二节 墨子的“非乐”论美育观 第三节 墨子在先秦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第四章 荀子与韩非子的美育思想及其《乐论》 第一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荀子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美育思想的丰富 第四节 荀子《乐论》的美育功能思想 第五节 韩非的基本哲学观及其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六节 韩非论“礼”与“质” 第七节 韩非在先秦美育思想史上的地位第五章 《吕氏春秋》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基本思想 第二节 “乐”的教化功能 第三节 “乐”与养生第六章 作为审美存在的人——《人物志》和《世说新语》 第一节 刘劭《人物志》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世说新语》的美育思想第七章 曹丕《典论·论文》与陆机《文赋》 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陆机《文赋》的美育思想第八章 《列子》和《抱朴子》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列子》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抱朴子》“真人”的至美人格第九章 嵇康与阮籍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嵇康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阮籍的美育思想第十章 文德和诗教——《文心雕龙》与《诗品》 第一节 刘勰《文心雕龙》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钟嵘《诗品》的美育思想第十一章 魏晋时期的书论及其美育思想 第一节 魏晋时期重要书论思想概说 第二节 著名书法家钟繇及其主要书论观点第十二章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 第一节 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颜氏家训》的美育思想第十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及其画论代表人物顾恺之、宗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特点概说 第二节 顾恺之及其画论思想 第三节 宗炳及其画论思想第十四章 韩愈、白居易与皎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韩愈《原道》中的“先王之教” 第二节 韩愈的文气说 第三节 白居易的“釆诗”说 第四节 白居易的重构“礼乐”美育观 第五节 皎然的诗学美育观第十五章 北宋理学家的伦理美育思想 第一节 周敦颐:以诚为本和孔颜乐处 第二节 邵雍:从“反观”到“明心见性” 第三节 张载:“大其心”的修养方法与“充内形外之谓美” 第四节 二程:从“存理灭欲”到“作文害道” 第五节 朱熹美育思想的基础:“天命”与“气禀”的人性论 第六节 朱熹“持敬”的修养方法与醇儒境界 第七节 朱熹的“文从道中流出”第十六章 欧阳修与苏轼的艺术美育思想 第一节 欧阳修的山林者之乐与富贵者之乐 第二节 欧阳修从经世致用到重道而不轻文的美育观 第三节 苏轼“寓意于物”则乐的美育心胸论 第四节 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育鉴赏论 第五节 苏轼有道有艺、辞达的美育表现论第十七章 心学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心学家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王阳明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李贽的美育思想第十八章 袁宏道与王夫之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袁宏道通俗文学美育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袁宏道的艺术生命在于真实 第三节 袁宏道通俗文学的美育意义 第四节 王夫之的美论 第五节 王夫之论仪容与人格 第六节 王夫之音乐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七节 王夫之的审美教育论第十九章 叶昼、金圣叹和曹雪芹的小说美育思想 第一节 叶昼的“传神”论 第二节 叶昼的“逼真”“欲活”美育观 第三节 叶昼的“同而不同处”美育观 第四节 金圣叹人物性格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五节 金圣叹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第六节 金圣叹小说的审美教育作用论 第七节 曹雪芹小说的审美理想与审美人格论 第八节 曹雪芹以情为主的审美观第二十章 李渔戏曲论著中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真实性和通俗化戏剧美育思想 第二节 戏剧“贵奇创新”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戏曲接受美育观 第四节 “寓教于乐”的美育思想第二十一章 明清书论与乐论中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明清书论及其美育思想 第二节 刘熙载《艺概·书概》的美育思想 第三节 书法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途径 第四节 明清乐论 第五节 李贽的音乐美育思想 第六节 徐上瀛的《溪山琴况》及其音乐美育思想 第七节 李渔的音乐美育思想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道家的美育思想 第一节 老子美育思想的基本倾向 老子(约前580前500)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对于一切具体事物的观照最后都应该进入到对“道”的观照。 老子主张以“道”为本体,坚持以自然存在的本体直接生成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终极根据,因此,“道”也是一切艺术和审美的本体,是异于各种雕虫小技和一切世俗之类的真正“大美,,“至美”之所在。由于道的本性是“无”,自然之道是自然无为、朴素淡然,所以自然无为、朴素淡然也应是艺术的最高生命,审美的最高标准是无为而自然。由此出发,在美育实施方面,老子主张行不言之教,自我育化。他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提倡一切顺其自然,自然而然,不加干涉。在他看来,之所以要行不言之教,自我育化,一是因为语言是风波,无助于人的美化,常给审美带来干扰;二是因为宇宙万物本自天成,无需外力;三是因为言不尽意,言论只能认识人所认识的世界,而认识不能知道的言论就不能尽举,所以,希言自然,顺物自然,自然而然,才是美育的最好途径。老子说:“知者不言。”(《老子》五十六章)依赖他言实施教化,对人有害。 礼乐教化是传统美育实施的主要方式,是儒家传统美育的基本内容,以孔孟为首的儒家哲人对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行过比较深入的阐发。但是,老子否定儒家的仁义观,否定传统的礼乐教化,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五章)天地无私爱之心,听任万物的自生自灭,“圣人”(指道家的圣人)效法天地的自然无为,对百姓的生活听其自然,不予干扰。在老子看来,传统的政治,不仅无益于社会,反而会越治越乱。“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这是老子对‘七”和“礼”的否定。在老子看来礼乐教化是违背人的本性的。他不仅批判了礼乐教化及其价值观念,而且对于传统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诗教”问题根本未曾涉及,虽有些谈及“乐”的言论,但似乎也持一种不重视的态度。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对此,王弼解释说:“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日:‘盲’、‘聋’、‘爽’、‘狂’也。”“盲”“聋”等只是过度追求“五色”“五音”等享受所可能导致的后果,并不是说“五色”“五音”本身就必然能产生这些后果。“目以视色,耳以听音,口以尝味,皆本于性。如肆意纵欲,无所节制,必夺性伤本。故视而不见其色,听而不闻其声,尝而不知其味。”在他看来,“五色”“五音”“五味”等世俗之美对人有消极作用,也就是可能伤害人的生理、心理以至行为的无为而自然的素朴状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