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史红帅 页数:45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旨在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使人们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重新认识和评价西安城在这一时期为西北重镇的特殊地位。全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明清时期西安城水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部分通过分析郡王府、镇国将军府等的相关问题论证明清时期西安在西北地区作为政治重镇的特殊地位。第三部分通过研究清代西安城内的城中之城——满城与南城来论证这一时期西安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特殊地位。第四部分通过研究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教育设施——书院、学校及贡院的相关问题,以论述这一时期西安城作西北文化重镇的城市特征。第五部分探讨了明清两代西安城内官署的分布与变迁。第六部分通过对明清时期西安城内市场和商人会馆的分布与变迁的研究,论述了西安作为五方杂处,商贾云集的西北经济重镇的重要地位。第七部分对长期以来流传甚广而又不能得到合理阐释的西安城周四十里说进行了考察,批驳了前人的错误观点,提出城周四十里系西安城的东关城周长之和。
作者简介
史红帅,男,1975年出生于陕西省成阳市。1993—1997年就读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历史专业,1997年获史学学士学位。1997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获史学硕士学位。2000-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03年获史学博士学位。 2003年7月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现为助理研究员。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为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历史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城市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变迁。出版有《西北重镇西安》(合著),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古都研究》、《历史地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资料长编》、《西安宗教碑刻辑录与研究》、《14-20世纪陕商活动区域及其会馆研究》等国家、校级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文摘英文文摘引言一、明清时期西安城的引水渠道与水源的利用1.龙首渠的开浚与流路2.通济渠的开浚与流路3.龙首、通济二渠在西安城内的会通点4.龙首、通济二渠的开凿技术与渠政管理5.通济渠在西安城外与城内的渠道长度辨析6.所谓的“余公渠”问题考释7.明清史志对于龙首、通济二渠的混淆8.明清西安城对龙首、通济二渠的利用9.龙首、通济两渠废弃的原因二、明代西安城内诸郡王府、镇国将军府及辅国将军府的相关问题1.明代西安城内诸郡王府兴建之缘起2.明代西安城内郡王府及镇国将军府、辅国将军府的分布3.明代西安城内郡王府的规模4.郡王府平面布局、内部结构及王府环境的园林化三、清代西安城内满城与南城的相关问题1.满城的修筑时间2.满城面积及其各门3.满城的内部布局4.南城的兴筑及其范围的变迁过程四、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书院、学校及贡院1.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书院与学校2.明清时期西安城内的贡院五、明清时期西安城内官署的分布与变迁六、明清时期西安城内市场与商人会馆的分布与变迁七、明清西安城“周四十里”问题考释致谢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明代西安城空间 格局的发展变迁 明清时期是西安城市发展史上“后都城时代”最重要的阶段,西安城继承了宋元以来西北军事、政治、文化、商贸重镇的地位,并逐渐发展成为西北最大、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深入探讨明清西安城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影响,有助于系统认识西安城从国都到重镇的城市空间发展脉络,也能为这一时期西北及至北方地区中心城市空间格局变迁研究提供参照。 在1368—1911年543年间内,明清西安城空间格局先后呈现出六次较为显著的变化,分别是:明初城池的扩展和秦王府城的兴建、万历十年(1582年)钟楼的移建、明末关城的建修、清初满城的兴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城的兴建以及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南城的拆除。 明代三次城市空间格局的大变动影响深远,明初城池的拓展和秦王府城的兴建在形成重城格局的同时,初步奠定了西安城整体空间架构;钟楼从西北城区移建至四条大街交汇处,强化了城市四隅格局;明末兴建西、南、北三关城,从而使西安城由此前仅有东关城变为拥有四座关城,形成一城八区的实体空间格局。 第一节 汉唐宋元长安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 在我国城市发展的早期,约自夏商至春秋战国之际,城市规模较小,功能也较为单一,但“内城外郭”的格局已开始出现。《吴越春秋》载云:“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管子·度地》亦载“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这就构成了早期城市格局中引人注目的重城形制。 纵观汉唐以迄宋元长安城,无论是作为煌煌一统华夏的都城,还是积弱王朝的军事重镇,其主要特征之一即在于“内城外郭”的重城格局。就此而言,长安城堪称我国城市发展史上重城类型中最为典型的城市。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