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陈晓莉  页数:29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政治文明和政治参与理论为支撑,以大量文献资料和乡村实地调查笔记为基础,运用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在政治文明视域下对农民政治参与问题进行学理和实证研究。从农民政治参与水平、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动机、政治参与渠道、政治参与类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以及政治参与的制度缺失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景式地展示了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面貌。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揭示了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建构前提。作者认为要把农民政治参与纳入制度框架内,必须致力于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对此,我们除了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外,更为重要的是,要营造这些制度根植的基础和运行条件。

作者简介

陈晓莉,1963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安塞县,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现为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治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先后在《中国政治》、《学习与探索》、《民俗研究》、《嘹望新闻周刊》、《文史杂志》、《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求实》、《精神文明导刊》、《理论与改革》、《调研世界》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治参与  一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述  二  公民政治参与的一般理论  三  政治参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  四  农民政治参与对于政治文明的功能和价值第二章  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历史与现实考察  一  农民的界定  二  历史上的农民政治参与分析  三  建国前的农民政治参与分析  四  建国以来农民政治参与的实践与发展  五  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成就  六  当前农民政治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  转型期农民政治意识的嬗变  一  社会转型与农村社会变革  二  政治意识与政治意识文明  三  转型前农民政治意识回顾  四  转型期农民政治意识嬗变的主要态势  五  农民政治意识嬗变中的突出问题  六  克服转型期农民政治意识消极现象的设想第四章  农民政治参与的动机与动力  一  动机的构成要素  二  农民的需求与利益  三  农民各阶层的利益诉求  四  农民政治参与的动力  五  农村各阶层在政治参与中的动机表现第五章  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一  历史上中国农民政治参与渠道与评价  二  中国共产党鼓励农民政治参与的早期实践  三  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  四  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状况及其问题  五  转型期阻碍农民利益表达的深层原因分析第六章  村民自治与农民政治参与  一  村民自治的兴起与发展  二  村民自治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  三  村民自治中的农民政治参与  四  村民自治对于农民政治参与的价值与功能第七章  我国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的制度分析  一  政治参与制度化的一般理论  二  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  三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安排与制度运行分析  四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缺失的政治后果第八章  农民制度外政治参与及其影响  一  农民的政治参与与农村社会稳定  二  农民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  三  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  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类型和特点  五  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发生原因  六  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消极后果第九章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的基本构想  一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的基本目标  二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的基本途径  四  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的基础条件  五  充分认识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长期性的特点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历史与现实考察社会发展往往可依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时段,每一时段呈现出特定时代的“特征”,并透出不同时段之间的关联。我们只有在对农民政治参与状况有个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方能找准研究的切入口,才能针对性地对某一时段的农民政治参与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农民政治参与的背景、动机、领域、具体参与者、参与形式等方面的考察,揭示农民因何而介入国家政治过程?如何介入?介入的深度、广度、效果如何?其对不同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活有无影响?有多大影响?由此可集中地、清晰地看出我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基本轨迹和未来走向。特别是对不同时期农民政治参与状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深层次原因的透析,从而对农民政治参与诸要素进行理论概括和阐释。进而深刻认识我国政治文明制度建设的社会基础。一 农民的界定要研究农民的政治参与问题,首先得弄清楚农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界定要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因为这是研究农民问题的逻辑起点和基本依据。但是,对农民的定义不仅是人类学争论不休却又没有结果的焦点,而且在不同的领域,有其不同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重含义。据统计,有关什么是“农民”问题上,学术界提出的定义大概有30余种。给农民下定义是困难的,特别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农民,与历史上的或者我们习惯的农民概念发生某种程度的分离,或者说,当今农民的变化和现状,使得习以为常的农民概念难以准确表述。从本源上说,农民自然是因农业的起源和劳动的分工而出现的。也就是说,农业起源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从词源上来诠释“农民”一词:《说文解字》:“农者,耕也,种也。” 《汉书•食货志》载“辟土植谷者日农”。总而言之,“农”字指“种庄稼(的)”,也指农业; “民”指“众”或与“君”相对之人。 “农民”顾名思义即指从事农业之人、之“众”。因此,在古代思想中,农民主要指的是一种职业,一种与农业连为一体的职业。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农”和“民”字,但“农民”一词出现得较晚。《礼记·月令》有“农民毋有所使”的句子;《春秋·毂梁传》有“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的句子;《吕氏春秋》提到“古圣之重农民”。在这些典籍中,农民的概念就具有职业和身份等级双重含义。“农”字主要是个职业概念,但也有身份低下的意思。“民”字主要是个身份概念,“民”通“氓”、“萌”,指卑贱的下人。后世无论贱民、下民、草民、子民等称呼还是官民、绅民、君民等充分显示了“民”的卑下身份。广义的“民”包括士农工商,但狭义的“民”指的是以农为业的身份低下的农民。

编辑推荐

《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治文明视域中的农民政治参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买来写论文用的,这本书写得比较不错,看得出来作者是用心认真的,并且很专业。
  •   全书主要围绕农民政治参与展开,专业性很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