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管理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乐夫,陈干  页数:202  

内容概要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科研究与教育传承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1924年,孙中山创办广东大学时将法政学堂并入,使之成为后来中山大学的政治学系,直至1952年“院系调整”才告中断。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并从公共管理视阈解读“政治”,他丰富的政治与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是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科建设的宝贵财富。著名行政管理学家夏书章教授在中山大学执教半个多世纪,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也为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科学术地位的确立起着奠基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科重建以来,在国内同仁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98年,行政管理专业获得行政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首批拥有行政管理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三个单位之一;2000年12月,“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被评定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8月,行政管理专业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获得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办学权;2002年,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2003年,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中心作为行政管理学科的国家级研究基地,在上级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学界同行的鼎力支持下,自建立起就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入21世纪,我们将秉承传统,与时俱进,依托既有的成果,以《文库》出版为契机,经过不懈努力,力求把本中心建成名副其实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值此《文库》出版之际,我尚望国内学界同行像昔日那样,继续对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予以关爱和支持,把它办成全国行政管理领域中令人瞩目的学术园地!

作者简介

  王乐夫,1941年8月生,海南省定安县人;1965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专业(本科5年),留校任教至今;现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法政学院院长、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院长、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主任等。  现主要社会兼职: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第二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改革开放以来,共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14项,在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教材与著作《行政管理学》、《领导学:理论、实践与疗法》.《政府管理现代化研究》等17本(含合作),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2项(含合作),指导并获得学位的博士生与硕士生分别有31人与12人。已进站博士后3人,其中-位被评为优秀合作导师。40年来,王乐夫教授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足国务院颁发证书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  陈干全,男,1972年生,安徽霍邱人。1993起先后任教师、政府系统秘书、市政府副秘书长等职,现任安徽省政府研究室公共管理处处长,主要从事公共管理与政府改革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1995年起先后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参与《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及其体系》、《后税费时期安徽乡镇综合改革》等10多项国家及省级课题,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等国家、省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出版(含合著与编著)著作3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政府公共管理概述第一节 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第二节 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政府公共管理第三节 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与目标第二章 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政府再造浪潮第一节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特征与结果第二节 西方国家政府再造实践第三章 政府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第一节 官僚科层制理论第二节 公共选择理论第三节 委托一代理理论第四节 公共事务多中心治理理论第五节 制度创新理论第四章 政府公共管理的角色与责任第一节 政府角色的含义与演变第二节 政府功能缺陷及其合理定位第三节 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政府责任第四节 我国政府角色与功能的新发展第五章 政府公共管理资源第一节 政府公共管理的物资资源第二节 政府公共管理的人力资源第三节 政府公共管理的信息资源第六章 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决策与执行第一节 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决策第二节 政府管理决策和执行的过程与方法第三节 当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决策新趋势第七章 政府公共管理绩效评估第一节 政府管理绩效评估的特殊性第二节 政府管理绩效评估标准第三节 政府管理绩效评估的步骤与方法第八章 政府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模式第一节 政府公共管理的传统方法第二节 政府公共管理的新策略第三节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第九章 公共服务型政府:政府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第一节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与背景第二节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架构与核心要素第三节 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对公共部门管理的责任与回应机制的关注可能一开始就与管理主义范式在一定层面上的不足有关。在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政府真正去权留责了吗?私营化的过程可以带来更好的社会效益吗?如此等等。或许答案是,“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它们在所有不重要的方面都是相似的”。那么,就必须认真对待公共部门(政府)性质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责任与回应性的基础。另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尽快考虑重塑或再造等问题,准确地判定和合理分清政府权责已尤为紧迫。  休斯指出:“责任机制将政府的行政部分与政治部分结合在一起,并最终关系到公众本身。责任机制说到底是民主制度。”因为“公民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公民同意推举某人以其名义进行治理,但是必须满足公民的利益并为公民服务”。所以“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责任机制”。①这实际上说明了责任与回应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代理关系下,政府必须对公众的需求做出反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公正、有效地实现公众的需求和利益。行政管理学者斯塔林(Grover Starling)也曾说过,公共机构的责任机制要求政府对民众对政策变革的接纳和对民众要求做出反应,并采取措施积极解决问题。  从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理论诞生以来,政府责任就成为焦点,而且不管是官僚理论,还是管理主义,都无法很好地协调效率与责任问题。古典官僚制理论可以把政治(政策)与行政截然分开,把行政作为纯粹的工具,这理所当然地遭到反对。但官僚制度把责任机制内化为等级负责,按照韦伯的原则,在处理官僚制组织的事务时,处于等级制度特定层级的每个公务员均有其特殊的位置和使命,并对其上级负责。程序、正式规定与制度是按理性原则制定的,并且贯穿于等级制度中。官僚制度的责任机制只在理论上存在合理性,实际上,由于它并不将公众同意纳入视野,而是把它看成既定的存在,即由政治过程加以解决,所以,这一传统范式并没有考虑如何对公众的需求做出回应,从而使其面临合法性危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政府公共管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