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李清霞 页数:242
内容概要
《沉溺于超越》运用西方的现代性理论和现代欲望理论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欲望话语进行梳理和阐释,以时间流程和文学现象间的横向联系为基本线索,对欲望话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理论渊源、话语模式、价值追求、审美取向等进行多角度的观照,力图对新时期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欲望话语叙述及其价值意义有一个宏观的、立体的把握,勾画出一幅欲望话语的全景式图景。在这个物欲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关于新时期欲望话语研究的专著出现,因此,《沉溺于超越》选取新时期欲望话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阐释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期文学中欲望话语叙述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和批判,力争对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所裨益,对深陷欲望泥淖的人们有一定的思想启迪。全文共分四章。
作者简介
李清霞,女,陕西铜川人,生于1967年4月。l989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情感现象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在《文艺报》、《文学报》、《宁夏社会科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现代性与欲望话语一 欲望与德勒兹和伽塔利的欲望生产理论二 审美救赎及其现实意义三 审美救赎的困境与人类自我救赎出路的探询四 文学中的欲望话语五 新时期欲望话语产生的文化语境第二章 政治遮蔽下的欲望叙述话语一 五四以来欲望话语回顾二 《北方的河》:大自然对生命的启示三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原始生命本能的确认四 《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欲望叙述话语的政治策略第三章 世俗化过程中的欲望话语书写一 当代中国世俗化的基本特征二 “新写实小说”对世俗人生的深切关怀(一)市井通俗小说的审美价值取向及其历史意义(二)新写实小说对欲望的客观化书写三 苏童欲望化的历史叙事四 《废都》:欲望漩涡中的无谓挣扎(一)《废都》产生的时代背景(二)《废都》:欲望的放纵与狂欢(三)性描写,《废都》争议的焦点第四章 世纪末的欲望本体化叙述一 萨特的“欲望”本体论理论二 欲望本体化写作及其现实意义(一)写作与欲望的内在冲突(二)“后现代”理论是欲望本体化写作的坚强后盾(三)消费主义:欲望本体化写作的丰厚土壤(四)身体:欲望本体化写作的核心(五)都市:欲望的集散地(六)审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欲望本体化写作的美学追求三 女性内心隐秘欲望的客观书写(一)私人化写作及其审美空间(二)林白:女性内心隐秘欲望的客观书写四 《我爱美元》:金钱、性、人性自由的悖谬五 卫慧,女性肉体欲望的疯狂释放与宣泄六 “下半身”诗歌:欲望的肉身化结语一 毕飞宇的《青衣》、《玉米》:自我表现欲与权欲的极度张扬二 寻求人类的救赎之路:欲海沉浮中执著的突围者三 网络,在虚拟中寻找虚无(终极意义)——绝望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性与欲望话语 一 欲望与德勒兹和伽塔利的欲望生产理论 欲望是指人在欲求不满的状态下,对社会生活以及人自身的价值目标的渴求,是实践的动因及目的。欲望一词,11世纪末源出于拉丁文desirare,原意是“对缺乏者的抱憾”,可指愿望、想望、要求、欲求、性欲、肉欲、所想望的东西等,同时排除了轻蔑、冷漠、惰性、恐慌、忧虑、厌恶、不安、无视等反义的范畴。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欲望的世界,欲望是人的自然属性,它早于人类任何的经验,早于任何人类对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所作的考察。欲望始终受到里比多能量的驱使,指向外界,欲望的主体总是朝向外界的,欲望的对象是缺乏,是无。欲望是人的自由意志对外部事物或刺激的直接反应的外在表现,里比多是欲望产生的条件和动力源泉,欲望的产生是不受理性支配的,但欲望不等同于冲动,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欲望很多时候会受到理性(或意识)的压抑,在寻找欲望对象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界限,当压抑超过主体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精神病症。他认为主体可以通过白日梦、艺术创造等途径使欲望转移或升华,释放出里比多能量,从而使欲望平息,也就是说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移情或升华来消除那些难以实现的或违背社会规范的欲望。
编辑推荐
《沉溺于超越》认为新时期的欲望话语是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并且深受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特别是西方欲望理论和女性主义的影响,因此,第一章阐释欲望概念,概述西方现代欲望理论及其哲学、文化学价值和意义。第二章在回溯五四以来欲望话语叙述的基础上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政治遮蔽下的欲望话语叙述,欲望话语从对大自然的发现与歌颂开始,经历了对原始生命本能的体认,发展到对人的食欲和性欲等本能欲望的叙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