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录(全三册)

出版时间:2007-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布莱兹·帕斯卡  译者:林贤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反映17世纪人类思想最主要的著作之一。自它面世之日起就受到思想界的激赏,30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其译本。    帕斯卡尔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之外另辟蹊径,一方面以理性主义来批判现实,另一方面又指出理性本身的内在矛盾及其局限。作者考察了人的本性以及社会、历史、哲学、宗教等诸多问题。书中阐述的神学思想,实际上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一切神学理论都不过是世俗利益的伪装,只要把它还原为世俗,就不难发现作者在神学外衣下掩盖着的思想实质。

作者简介

作者:(法)布莱兹·帕斯卡 译者:林贤明

书籍目录

(一) 第一部分 关于思维和风格的思考 第二部分 没有上帝的人的不幸 第三部分 论赌博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 信仰的手段 第五部分 公正和效果的动机(二) 第六部分 哲学家 第七部分 道德与教义 第八部分 基督宗教的基础(三) 第九部分 论永恒 第十部分 论象征 第十一部分 关于预言 第十二部分 关于耶稣基督的证明 第十三部分 奇迹 第十四部分 附录:辩论的碎片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关于思维和风格的思考:  1:数学思维与直觉思维的区别。  ——在数学中,规则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却脱离日常的应用;人们由于缺乏使用它的习惯,所以人们把思维用到这个方面就较为困难:但是只要稍微靠近这个方面,人们就能充分地看到这此塬则;如果对于这些如些清楚以至于不可能被人们忽视的原则推理错误的话,那就一定是思维上的错误了。  但在直觉思维中规则是根植于日常运用之中的,并且就在每个人的眼前。人们只要用眼睛去看,并不需要什么努力;这只是有一个良好的洞察力的问题,必须有好的洞察力,因为这些原则是如些的微妙,数量是如此的众多,以至于人们几乎不可能不错过和忽略。漏掉一条原则,则会导致错误,所以人们必须有非常清晰的洞察力来看清所有的原则,其次,正确的思维不会导致从一些已知的原则中推出错误的结论。  所有的数学家只要有清晰的洞察力,就会是直觉敏锐的,他们是不会从他们知道的原则中做出错误的推理的;而拥有直觉思维的人只要转移目光,多关注那些他们不惯用的数学原则,那么他们也是会成为数学家的。  因此,某些直觉思维不是数学的思维,某些具有直觉思维的人不能成为数学家,是由他们根本不能把他们的注意转移到数学原则上来。而数学家直觉不敏锐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看到自己眼前的东西,他们习惯于精确而明晰的数学原则,他们只有在很好地检查和掌握了他们的原则之后才开始进行推论,所以他们在需要直觉敏锐的事物上就会茫然无措,因为这些敏锐的原则是不允许这样安排的。  ……

编辑推荐

本书为英汉对照全译本。本书是一本关于基督教的辩护书,作者在作品中大胆深刻地谈论上帝,进行了透彻地思辩,以此来反对和说服傲慢自大的天主教以及怀疑论者和自由思想家。作者对人的生命进行了深刻和精湛的分析,对宗教的直接辩护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人的困境出路的分析却推到前台,并占据了中心地位。尤其是对人的伟大和不幸的矛盾深刻描述,更令人惊心动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想录(全三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0条)

 
 

  •   小时候就从课本里面知道“帕斯卡”,成为基督徒之后知道帕斯卡还是非常敬虔的基督徒。他的《思想录》影响很大。想买来有时间仔细品味一下大师的巨著。版本很多,最终选择了中英文对照版(全三册)。有英文,能够更好的理解,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尤其是信仰的差别,在翻译的时候可能会有出路。
  •   值得去认真品味,中英双译的,目前思想录的最好最全的版本。
  •   书虫对书的质量要求很高,不仅仅是内容,好的包装印刷排版乃至于封面设计都是能够触动人心的因素,买这本书最关键还是冲着帕斯卡而来,这也跟我最近读的一本以马内利修女所著的《活着,为了什么》有很大关系,建议大家这两本书搭配来读,当然前者是把帕斯卡当做自己的人生灯塔来祀奉,两本书在层级上有着质的差别。但是前者不失为一本在当今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当我抚摸着纸张的时候,说实话内心还是有点小小的失望,毕竟在读书的过程中人的触觉带动的不仅仅是触觉,更是多种感官乃至和思维的共振,同时我也认为伟大的文字必须配以优质的纸张。中英文同页对照,极大满足了双语阅读的需要,对于喜欢在树上写写画画的人来说,这种体验得到了满足。一点小瑕疵,包装有点粗糙,在有底过程中,边边角角的有一些划痕和卷皱。嗜书如命的人,还是有点遗憾。
  •   正如它的书名所说——很有思想。读过后,感觉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心灵又被净化的感觉。朝喜欢这本书,这一套书有英文全文,读了很满足啊!!!
  •   人类思想精华太有味道了
  •   受益终身的书!不论从阅历上还是哲学上说
  •   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就是翻译的不怎么好,文笔有点生硬。
  •   白毛三三推荐的书必然是好书^o^
  •   看起来很有质感 迫不及待想打开书静静品读
  •   书已到手,没有什么折损,一切都好。快递比较给力,抽空好好拜读
  •   推荐阅读,很不错的书,增长智慧.
  •   中文英文都有。 书是好书
  •   作为一个geek,这本书简直不能再赞
  •   这是一个起点,这本书还蛮好的,就是我等的水平还是有限的,所以要反复的阅读,才能吃透
  •   哲思、火花、智慧、责任、三本装,物超所值。
  •   不错,三本好书,英汉对照呢
  •   性价比较高,很有趣味的一本书。
  •   非常喜欢这本书。煌煌巨著,而且需要用心去读。
  •   很好的一本书呢 很震撼!!
  •   掩卷沉思,开卷有益。
  •   还没度过呢,很期待~~
  •   如题,还没看,但是送货速度和包装都很棒
  •   已经有好几种,有活动,购藏,待读。
  •   大师作品,快读一下吧!
  •   中英对照,非常好!!
  •   还未看但是是中英对照的,感觉很不错。
  •   当初看这书评论不错,到货也不错.
  •   我只看英文部分,原汁原味
  •   伟大!
  •   老公买的,他说不错。
  •   《思想录》历来是本好书,那一段话总是会被不同的人提起"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芦苇.人的责任在于思考."
    很有提醒人的作用,思考使人伟大,我们应该去学习
  •   中英文对照,既能读到译者优美的笔触,又能学习英文。帕斯卡尔之思,启人心智。只是书的纸质能再好一点就好了。
  •   这本书还可以,看着挺好,力挺。
  •   就是快递员送货的时候有点不耐烦,要他稍等一下就发火走人了。
  •   不错,值得细细看。中英文合排,一面英语,一面中文,随便可以学点英语,中英对照阅读.对没有这些需要的读者,就要化点冤枉钱了。呵~
  •   虽然只看了一点,但觉得不错
  •   很喜欢几米。虽然是黑白,很有感觉
  •   英汉对照着念有个好处,就是很容易就知道中文翻译的质量。在一家打折书店里看到这套书,选读了些许段落对照读了一下,译文质量不敢恭维。
  •   还是满期待
  •   书是正版的,质量不错,内容慢慢看
  •   海盗船(附精美学qb习手册y
  •   代朋友买的,印刷还不错
  •     很少看书,大多数看书的时候都会有反感的心理,套用帕斯卡的话说,本来很真挚的看一本书,却看到了一位卖弄的作者。《思路录》我每天晚上睡前看10~20页,现在才看到第80页,我晚上睡觉,第二天上班都在消化着。每一个宇宙,都有一个属于它的苍穹。最开始看的是京东的电子书版本,因为找不到何老师的纸版。那是精简版,虽然精华在,可是174页跟500多页能比吗?于是去买了本二手的,一拿到书,跟174页那种对比,少了很多很多。174页是他们觉得好的地方,他们觉得经典的地方,可是这有标准吗?所以强烈建议大家看原版!昨晚看到第80页,被下面的标注吸引了。拉.布鲁意叶《人论》死亡只不过到来一次,但是一生之中却无时无刻不使人感受到它,理解死亡比忍受死亡更艰巨得多。这好像就是大家的状态,是不是我快要要死了,如果,怎么办?很多很多这个时刻,我还在找答案~今天特地找拉。布鲁意叶的资料,真的找不到,维基百科度娘都没有用,谁能解答我?
  •     英文版看不明白就会对应着读这本。英文版是西方经典全套(硬皮)里的其中一本,跟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合在一本里。这本比英文版少很多句子,是去掉了边注吗?
      挺小的时候妈妈给买的,到现在还是最喜欢的一本书。翻译对我这种一般读者来说真的很好了,不会读得云里雾里,像republic英文版反而更好懂一些。现在每周学一点点法文,希望能早点看大师的原著!
      这本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大家都知道,我就不班门弄斧啦。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吧。我不是个有天赋的小孩,所以一直对哲学类怀着深深的恐惧,思想录是打破我畏难情绪的第一本书。对我来说,真的是头一次知道哲学可以比诗歌更美。对于基督徒,一定要看一看这种大师的杰作,才会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谦卑。而对于无神论者,思想录则是对科学和宗教是否对立最好的解释。(不过非基督徒还是跳过一些章节的好,这本书的观点并不像It's OKay not to be a SDA这类书那么温和。另外,如果非常支持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建议不要看帕斯卡的作品,会很难接受。)
      这一套书非常适合送给自己的孩子!插曲丰富,文字也不晦涩,绝不会像高中哲学一样让人抓狂。向试图勾引自家小孩多读书的家长强烈推荐!
      附上我最喜欢的一段:)!
      In writing down my thoughts,it sometimes escapes me; but this makes me remember my weakness,that I constantly forget.This is instructive to me as my forgotten thought; for I strive only to know my nothingness.
  •     这本书几乎就是在我意识混乱的情况下入手的,但是他却带我走出了那段意识混乱的时期。
      帕斯卡尔是伟大的,他要求自己有一种自圆其说的伟大能力,做一个360°都无懈可击的理论者,他可以为他所有的错误都归结为:思想作祟。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在这段特殊的时期才有这样有点畸形的理解。还是越过这段时期,我还是会认为他是典型矛盾的结合体?
      比如
      因为“他要求自己伟大,却发现自己的渺小;他要求幸福,却发现自己的可悲;他要求完美,却发现自己充满缺点”
      
      因此“他要费劲苦心积像他自己也想别 人来遮蔽自己的缺点,它既不能忍受别人使他看到自己的缺点,它既不能忍受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
      
      于是“充满缺点而又不承认缺点”“它在缺点之上又增加了一项故意制造缺点”
      
      读完这本书,我在想,我是活在生活里,还是活在思想里?
  •     平时最怕这样的书,逻辑散漫,很轻盈,读完后还是不着边际。说到底有些问题联系得不是很紧密,个人底蕴不够的话只能算走马观花了一回。其实我最想看到的还是帕斯卡关于超越自己的讨论,以有限来探求无穷,本身就是见痛苦的事。这类说辞,多多少少觉得很像老庄之言了。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些什么值得我期待的精彩篇章。
  •      可悲而伟大的存在
       ——浅谈帕斯卡与《思想录》
      在读这本书之前,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已经从各种其他方面与这位天才有过了接触, 国际单位制中气压的单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帕斯卡同时也是概率论的奠基人,二项式展开的系数规律也由他的“帕斯卡三角形”成功解释,他也是机械计算机的发明人,等等不一枚举。无论是哪项成果都足以令普通人为之惊叹,但就是这样的一位天才,却在39岁的时候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而这本《思想录》则是他生命最后的几年完成的哲理散文,与之前他在科学界数学界留下的影响一样,这本书也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⑴帕斯卡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双重性,既可悲却又伟大。人作为人存在而非一棵树,就注定了人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而认识到自己这独一无二的存在性却是一棵树无法体会到的可悲,但正是这种其他生物无法体会的可悲却将人与它们区分开,人也因此获得了自身作为人的价值,成为了一种伟大的生物。人就是这样一个因为可悲而伟大的生物,不同于其它生物,孤独的存在,唯一的存在,伟大的存在。
      帕斯卡在《思想录》中一直讨论的对象就是人,人类尽管在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已经颇见成效,但对自身,作为人的自身,却很少有涉猎。因为相对人自身来说,外界更易捕捉,更易分析研究。人自身充满着众多谜题,虽然近在咫尺,却好像永远无法触碰到最核心的部分。而帕斯卡在早年对自然科学的深入研究之后,晚年或者说晚期进入了神学领域的研究,开始为上帝为信仰辩护。这一点从我们现代人的眼里看来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个科学家,一个数学家,何以“晚节不保”,从一个科学的理性斗士,变回了一个宗教的卫道士。其实,在帕斯卡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各种思想各种理念纷繁交错的17世纪,而人类的历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可能经历几代人的时间都不一定会改变太多。特别是宗教信仰,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人是如此无力,如此渺小,正如帕斯卡在《思想录》中提到的“这些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⑵,个人在面对未知的世界时充满着不安,“我瞻望四方,我到处都只看到幽晦不明。大自然提供给我的,无往而不是怀疑与不安的题材”⑶,此时上帝的存在或许才能带来片刻安慰。对于科学家来说更是如此,越是对于自然的研究深入,就越会发现未知的领域远远超出了自己掌握的真理,例如万有引力的发现者,微积分的创立者,一直以科学家身份闻名于世的牛顿,在晚年依旧成为了上帝忠实的信徒。究其实质,其实是一种对于自然无比精密的规律与有序状态的心悦诚服,但却依旧无法摆脱对于上帝的依赖,因为宗教对于西方人来说已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遗传基因了,很难想象对于一个从懂事起就接受宗教的教育,宗教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堂是每个村落、每个城市生活的核心部分,帕斯卡自身也认识到了这点:“习惯是我们的天性。”⑷在一个没有深厚宗教基础的国度,我们可能很难想象为何上帝在西方人的心中是如此无可替代、无法抹消的一个概念。
      帕斯卡在《思想录》提到:“感受到上帝的乃是人心,而非理智。而这就是信仰:上帝是人心可感受的,而非理智可感受的。”⑸而罗曼罗兰在给弗洛伊德的信中也提到,他认为这是一种无限的、不受任何束缚的事物的感觉——实际上是一种“大洋般的”感觉。他补充说,这种感觉是一种纯粹主观的事实,跟信念无关。它无法让人相信个人的永生,但它是宗教能量的来源,各种教会和宗教体系都纷纷占有这种能量,将它引入特定的渠道,并且无疑要将它消耗殆尽。他认为,即使一个人不接受所有的信仰和幻想,他仅凭这种大洋般的感觉就可以称自己是宗教信徒了。⑹可以见得,宗教是非理性的产物,也难怪会与近代理性的产物——科学频频冲突。但人类的历史一直是由理性与感性两种思维不断交替着而前行的,每当有一种力量过于强大时,总会出现反对的声音。就如现在虽然是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时代,人们却异常重视对于个人价值的诉求,人本思想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一同前行。
      帕斯卡生活在17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经历了宗教改革后,宗教世界分裂为天主教世界和新教世界,彼此都宣称自己的信仰才是正确的信仰,为上帝所认同的信仰。以至于彼此兵戎相向,爆发了一系列的宗教战争,最后双方都损失惨重,不得不认识到彼此对立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最终只能握手言和,互不干涉。帕斯卡正是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宗教信仰的争论是人们生活中每天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或许如今的我们会给宗教改革蒙上一层英雄主义的光环,事实上,新教和天主教在对于上帝的信仰问题是同样虔诚的,甚至在迫害异端的手段上也是有过之而不及。而与此同时发生的也正是科学的突飞猛进,原本被教会垄断的知识(讽刺的是,这知识却是身为异教徒的古希腊罗马人留下的)逐渐被科学家证明是谬误频出的,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质疑起了基督教的权威来,人们开始试着去过没有上帝的生活,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候,帕斯卡提出了他那著名的上帝赌注论:“让我们说‘上帝存在,或者是不存在’。你有两样东西可输:即真与善;有两件东西可赌:即你的理智和你的意志,你的知识和你的福祉;而你的天性又有两样东西要躲避:即错误与悲惨。既然非抉择不可,所以抉择一方而非另一方也就不会更有损于你的理智。这是已成定局的一点。然而你的福祉呢?让我们权衡一下赌上帝存在这一方面的得失吧。让我们估计这两种情况:假如你赢了,你就赢得了一切;假如你输了,你却一无所失。因此,你就不必迟疑去赌上帝存在吧!”⑺可以说,对于真正的信徒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意义的赌局,因为赌上帝存在与否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应该存在的想法。但对于众多质疑基督教权威的人们来说,这却是一个十分有力的论证,因为此赌注论用了非常理智的论证方法,将信仰化为一次赌局,对于每个人来说,信与不信都存在着可能性,也因此存在着风险。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因为此赌注论而相信上帝的人并非真正的虔诚,帕斯卡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因赌注论而走上的信仰的人必须为了信仰而去努力去以行动证明自己的虔诚,最后成为真正的信徒。当然,看似牢不可破的赌注论却还是存在着缺陷的,因为它主要针对的对象乃是怀疑上帝不存在的人,也就是说已经暗示了上帝是可能存在的, 如果存在别的选项,例如其他宗教可能是正确的,或是失去上帝并不会失去福祉等,在此基础之上的赌注论也就会出现不同的答案了。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可以证明赌注论存在缺陷而忽视了其价值与意义,它是一个以人类理智为分析基础的论证,甚至将赌博引入了原本严肃的宗教讨论之中。也正是帕斯卡早期对概率论的研究贡献(近代概率论是从研究赌博开始),以及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使得他的思维论证方式有别于之前的任何神学家。
      帕斯卡对于人类之于无穷无限世界的渺小,有着无限的感伤,“人是无穷小和无穷大之间的一个中项”⑻,“对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之间的一个中项”⑼。他不断重复着人相对于无穷的渺小与无力,不仅是庞大存在着无穷性,微小也存在着无穷性,而人正是出于这无穷大与无穷小之间,在辽阔无垠的区域中飘荡,想抓住某一点,可发现它是如此无法靠近。这就是当时的人们,深深地感到人类的无力,无法真切了解把握这个世界,无法把握自己的生命。帕斯卡认识到人最惧怕的就是无聊,无事可做的人是痛苦的,所以只有用消遣来排解无聊带来的不幸,无论是上至国王贵族,还是下至普通平民皆是如此。所以大臣才会不断想方设法取悦国王,给他以各种消遣娱乐,以使得他不至于会想起他自己,因为想起自己会令国王不幸。“人心是怎样地空洞而又充满了污秽啊!”⑽人们不仅仅排遣自己的无聊,也让他人排遣这种极易产生的无聊感。我们告诉别人只有当他们的健康,他们的财富,他们的地位都是良好的时,他们才是幸福的。而离开了这些之后,他们就会看到自己,从而再次被无聊感所淹没。所以人们只有用着这种令他人劳碌操心的方式获得所谓的幸福。正如帕斯卡提到的:“自我有两重性质:就它使自己成为一切的中心而言,它本身就是不义的;就它想奴役别人而言,它对于别人就是不利的,因为每一个自我都是其他一切人的敌人并且都想成为其他一切人的暴君。”⑾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别人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它会干涉到他人的选择,所以也可以说“他人即地狱”,我们也可以由此看到帕斯卡有着存在主义思想的某种萌芽。
      但正如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写到的一样,“人类从帕斯卡痛苦的怀疑中得到的祝福,比从莱布尼兹对‘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美好的世界’的盲目理性的信仰中得到的还要多。”⑿我们从帕斯卡作品中不仅仅看到的是那份对于无穷自然的无力,对于全能上帝的依靠,也看到了帕斯卡对于人类思想的赞颂,“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非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置他于死地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⒀人因为思想而变得伟大了起来,因为他知道他的无力、他的脆弱,他知道自己的可悲,所以人是伟大的、高贵的、不同于其它生物的存在。
      
      
      
      
      
      
      参考文献:
      ⑴⑵⑶⑷⑸⑺⑻⑼⑽⑾⒀ 帕斯卡《思想录》
      ⑹ 弗洛伊德 《文明及其不满》
      ⑿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     没有点力荐的原因很简单 书名是“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 很可惜我只对这“其他主题”感兴趣
      看哲学是这个世界上最治愈的事了。从任何一页任何一行开始看,看到最后总之全世界的人都是疯子都是傻子,颤抖吧地球人你们永远无法参破这个世界的!所以我们这点小伤小痛,放在偌大的宇宙里,算什么。
      今天买了一本粉红色的校名本,本来准备记记账省省钱的,但是还是开始抄汉字,是一个好习惯。
      康德,莱布尼茨,奥古斯丁,三个人在帕斯卡尔这里汇合,历史真奇妙。我不开文艺腔,我年纪大了。
      他说宇宙本身结构中就存在一种根本性的机遇因素。自然科学永远最接近于神性,我一个学政治的惭愧地低下了头。
      感到目前快乐的虚妄而又不知道不存在的快乐的虚妄,这就造成了变化无常,变化无常,变化无常——没有任何呈现于灵魂之前的东西是单纯的,而灵魂也从不单纯地把自己呈现于任何主体之前。因此就出现了我们会对同一件事又哭又笑。
      他一直说,伟大的可悲。可悲的伟大。人生只是可悲,连伟大也只是一个安慰的形容词而已。
      虚荣,忙乱,无聊,不安,四个关键词。不堪忍受的莫过于完全的安息,无所事事,没有消遣,无所用心。虚无、沦落、无力、依赖、无能、空洞。从灵魂深处出现无聊、烦恼、绝望。
      这些形容词让我控制不住地在文图二楼的角落颤抖,一瞬间我只希望末日快点来临,救救这些可悲的人类吧。
      时间便这样流逝,向阻碍作斗争而追求安宁;假如战胜了阻碍,安宁又变得不可忍受。
      总的来说,整个人生只是如此。请自行享受你伟大的可悲。
  •     整体依顺着所罗门的智慧篇的样子来探索世界,先是抽象世界,然后是具体的人,还有信仰与世界的关系,哦,我忘了,这些碎碎念是编者排列的。世界是如此的复杂,不足以用系统的具体的单调的描述来真实的描述,所以碎碎念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帕斯卡兄,一生科学成果无数,思维敏锐是肯定的了,如此也渗透到了神学人文思维中去,有时候让人感觉他在拿着思维的刀锋去劈开人本性的混沌,然后用精确的度量来阐述其内容。在零散中飘散着各种小主题,大主题。不断的变换描摹的方式和主体的位置。遇到思维深刻的就畅快的连续奋笔书写,可以看出来,是在各种灵感的带领下前进的。面前同样摆着另一本据说可以和帕斯卡这书媲美的重负与神恩,对比一下确实很像,都是零散的碎碎念。只是女人更加飘逸感性空灵神秘些,令人更加难以把握。。不过最关键的觉得还是帕斯卡最后对于宗教的以及先知书的行云流水的有章法的排列是很好的借鉴,比如关于怀疑论他说到了梦和现实,很精彩的探讨,逻辑衔接的紧密而恰当,不愧为数理学家。小总结也很出人意料。而帕兄是知道人文科学和数理科学的迥然不同,故而在宗教篇里,就不过分的运用理性和逻辑,而是更多的运用资料和论述来书写。没有他那当时的资料和用语的来源,有时候真的不知道在说什么,尽管有注释。作者的记忆力惊人,经文运用的娴熟而直白,但不知道原文究竟是直白的还是中文翻译的直白。总之,是很通俗的翻译,有时候通俗是能让人眼睛一亮的,尤其是把它们摆列起来以后。这种零散的心是不容易读的,慢慢来吧,或许那句话就成了某真理的突破点。先说这么多~enjoy it~
  •     最近因为学校的运动会,读书的进度被耽搁了好多。忙中偷闲,读完了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特别喜欢读法国思想家的书,优美的语言,雄辩的论述,翻开之后就不忍合上。这部书被后人奉为法兰西第一部散文杰作,确实值得仔细品读。
      
      相信所有人都听过这句话——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帕斯卡尔的这句话把整本《思想录》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理解了这句话,也就理解了整本书。“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上帝赐予了人类最宝贵的思想,同时也给了人类脆弱的身体。我们的思想随时可以跳出星球之外,与浩瀚的星辰为伴;随时可以落在露珠旁,和花蕊嬉戏;随时可以逃离现实的世界,构造出另外一片碧海蓝天。但是,我们的肉体却时刻被束缚在土地上,忍受时间的侵蚀,我们要亲眼目睹它一点点的腐朽、衰败,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被各种各样的欲望反复折磨直至重归于一堆黄土之中。这就是人类,时刻都在无限和有限的矛盾之中挣扎,既强大又软弱,既伟大又渺小,既悲悯又高岸,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的开始。
      
      从人类产生自我意识的那一刻起,死亡的阴影就时刻笼罩着我们,无尽的恐惧就随着而生,我们唯一确定的未来就是死亡。我们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脆弱,我们在大自然的神力面前瑟瑟发抖,我们意识到人类是如此渺小,是洪荒大地中的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个质点,是无尽时空中微乎其微的一瞬。我们低头看着贫瘠土地上忙碌的蚂蚁,就像命运残酷的看着疲于奔命的我们,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群蚂蚁,和亿万生灵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挣扎着走向死亡。那些指点江山、建功立业的人们,就像是一只蚂蚁领着一群蚂蚁多占了几个蚁穴,多存了一些粮食,就要开始在蚁穴旁为自己竖起了几座土堆,在上边刻上一篇篇蚁文,歌颂自己伟大。它们也妄想要不朽,要让后人看到自己的功业,可笑又可悲!殊不知,那些在我们看来像海洋一样深邃的思想,像星辰一样耀眼的丰功伟业,那些自以为站在人类之巅想要不朽的人们,其实只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不堪一击的土堆,一群群不自量力的蝼蚁。人类短短数百万年的历史和地球数十亿年的历史相比何其短暂,也许就是在这同一片土地上,已经有无数个同样的文明诞生又灭亡。人类不管有多么辉煌的文明,最终也必将被时间洪流冲洗的干干净净,人类那些璀璨的成就,就像是沙滩上的一个个脚印,转瞬之间就会被海水还原如初。宏观的无限告诉我们,人类虽然自诩万物之长,但是同样的脆弱渺小。认识自己,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有限,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戒骄戒躁。
      
      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望着一片无垠的幽蓝和空旷,很容易理解宏观的无限。然而,正是因为对无限的认识,也容易让我们陷入到虚无之中,我们穷尽一生去学习知识,去发现我们距离真理还是一样的遥远,我们的一生不管如何努力,却还是远离永恒和不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消逝无踪,那我们的生命还有什么意义?“他追求伟大,却看到自己渺小;他追求幸福,却看到自己可悲;他追求完美,却看到自己充满这缺憾。他要求受人敬爱,却只得到憎恶与鄙视。”这像是人类命运的真实写照。我们习惯于想象宏观的无限,却往往忽视微观的无限。当我们去发掘微观的无限时,我们向内感触自己结构紧凑的骨骼、错综有致的脉络,我们审视自己的每个器官,每滴血液,每个细胞,我们感慨它竟然如此的精密复杂,它的结构如此的完美无缺。我们感叹造物主的聪颖睿智,感叹天地造化的灵异神奇。我们的身体由血肉、骨骼、器官组成,血液又有细胞组成,细胞还可以继续无限的分下去,我们相对宏观无限是虚无,但是相对于微观的无限而言又是整体。我们力量也许很弱小,我们的所有努力相对于无限来说也许真的微不足道,但我们应该记住一句话,“你往湖中投入一颗石子,这个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世界了”,不过多小的改变都是改变,不管历史会不会记住我们,我们都曾存在过,未来的世界可能没有我们,但是过去的世界却不会把我们遗忘。认识自己,还要知道如何在有限中把握无限,在有限中创造无限。
      
      想要好好的体会这本书的思想,最好是到一片空旷的荒原中,独自躺在草地上,让大地支撑身体所有的重量,放松自己的灵魂,松开所有束缚自己的东西,把思想无限的扩展开来,挣脱出束缚它的身体,离开支撑它的大地,超越这片险隘的时空,不要让任何东西阻碍,从无限和有限两个方面认识自己,真的领悟到了这一点,我想这本书的精髓也就得到了。“人只有正视自己才能更好的生活”,这是帕斯卡尔想要告诉我们的真谛。
      
      
  •     “你实在是自隐的神!”当那一位隐匿的时候,理性的论证和感性的体验都不足以构成凭据了。这时候,就只有凭着信心去领受。然而何为信心?本质上讲乃是一种冒险,或曰赌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帕斯卡尔的哲学是基督教唯一的哲学。喜欢其中的一句---“‘难道再没有办法看到底牌了吗?’‘有的,有圣书’”
  •     
      
       好几年前的时候曾经翻译过一个美国学者Grotius写的一本小册子《帕斯卡尔》,印象中那本书写得并不太好,Grotius是个基督徒,对帕斯卡尔的同情和敬仰虽是真诚,无奈却似乎无力刻画当代思想和文化的基本轮廓,因此也就无法有力地呈现帕斯卡尔思想的相关性和动人之处了。
      
       读了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删节版的《思想录》,虽然很遗憾这本书删节得厉害,但还是先勉力做点记录,以后再慢慢斟酌何先生的全译本。
      
       《思想录》的论述是字条式的,章节之间缺乏严密的次序,然而,这是帕斯卡尔有意为之,他说“我要在这里漫无顺序地写下我的思想,但也许并非是一种毫无计划的混乱不堪:这才是真正的顺序所在,它将永远以无顺序的本身表明我的对象。”【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第165页,后同,除非另有提示】帕斯卡尔说,思想的事实本来应该就是无序的,反应了人的脆弱性,刻意的秩序则是妄为。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其最大特点是理性思索完全沉浸在灵性的关切之中:正统的基督教信仰(上帝的无限和人的脆弱)、信仰在理性本身中刻下的烙印、信仰与理性的冲突与和解等主题既构成帕氏论述的核心,也构成了帕氏论述的精神背景。虽然帕斯卡尔也附带性的论述了正义、权力和法律,但相较之下并不吃重。或许帕斯卡尔的论述并不切中当代思想的具体脉络,但与当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致力于细密理论的澄清和梳理相比,则构成惊人的对比:帕斯卡尔犹如先知一样指证着现代社会中自我封锁的理性的枯干;而且,如果说海德格尔那样试图在诗歌或大地中召唤灵性的行为有点像巫师或江湖术士的话,帕斯卡尔则是一个真正的朝圣的思想者。
      
       帕斯卡尔说,“精神自然而然要信仰,意志自然而然要爱慕;”【15】这与古希腊的“灵魂自然渴慕着至善”的主题一致,然而却已经基督教化了,因为事实上“人类并不知道要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上。它们显然是走入了歧途”;在更严重的处境中,“人类缺少心灵:它们不肯和心灵交朋友,”【17】“真正的本性既经丧失,一切就都变成了它的本性;正如真正的美好既经丧失,一切就都变成了它的真正美好。”【18】
      
      帕斯卡尔借用了亚里斯多德的语词,却赋予了更为悲观的色调,“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28】;这种悲观甚至有宿命论的色彩,“但是做孩子时是如此脆弱的人,有什么办法年纪大了就可以真正坚强起来呢?我们只不过是在改变着幻想而已。凡是曾经脆弱过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绝对坚强。”【29】但帕斯卡尔也在悲观中透露出踌躇的自信:“…没有一种卑屈使我们不可能获得善,也没有一种圣洁使我们不可能免除恶。”【146】人是伟大而可悲的,两者相互牵缠,因为人类的可悲“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去了位的国王的可悲。”【115】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的“天性具有某些完美,可以显示它是上帝的影子,也具有某些缺陷,可以显示它不过是上帝的影子。”【136】
      
       为何人会又卑微又伟大,“人在自然界到底是个什么?对于无穷而言就是虚无,对于虚无而言就是全体,是无和全之间的一个中项。”【32】这似乎是帕斯卡尔对人最本质的理解。而“无限”在此就意味着自然以及自然背后的上帝。就自然而言,帕斯卡尔说,人面对着无穷的大和无穷的小的世界,“就让他在这些渺小得可怕、正如其他那些同样巨大得可怕的奇迹里面销魂吧。”【31】“这便是我们的真实情况;是它使得我们既不可能确切有知,也不可能绝对无知。我们是驾驶在辽阔无限的区域里,永远在不定地漂流着,从一头被推到另一头。我们想抓住某一点把自己固定下来,可是它却荡漾着离开了我们。…我们燃烧着想要寻求一块坚固的基地与一个持久的最后据点的愿望,以期在这上面建立起一座能上升到无穷的高塔;但是我们整个的基础破裂了,大地裂为深渊。”【35】
      
       帕斯卡尔描述的这种人的处境,与现代人的处境在某些方面也有类似之处:现代人也同样直面浩瀚的宇宙和神秘的微观世界。可是现代人却理性而冷静地审视和计量着这一切,既不为无限所动,也非无动于衷,而是通过包括科学和政治等技艺在大地上建构了可靠的生活,并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识。
      
       使得帕斯卡尔与现代人区别的是他那虔诚的基督教信仰,人面对的无限不是数量的无限,而是一位绝对的、作为创造者的上帝,正是上帝确定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大自然是把它自己的影子以及它的创造者的影子铭刻在一切事物上面的。”【33】正是作为创造者的上帝设定了人的卑微、人的有限、人的理性和人的尊严。真是对无限的意识和渴慕决定了人的焦虑和方向。
      
       在帕斯卡尔那里,人似乎是在经历上帝的放逐或考验,正在努力回到上帝身边。而这种回归是有痕迹可察的。“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Nisi efficiamini sicut parvuli(若不变成小孩子的样子。)”【23】《圣经》的智慧能领人回归。他说“人心有其理智,那是理智所根本不认识的;…人心天然地要爱普遍的存在者。”【24】“我们认识真理,不仅仅是由于理智而且还由于内心。”【26】一个例子就是第一原理常常是由心灵直觉到的。这里显然是有些含混的,因为这一思想,在现在看来既可以促成智识上的唯理主义,也可以促成唯信论。
      
       帕斯卡尔给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赌博论证”:“上帝存在、或者上帝不存在”。如果信仰上帝存在的话,假如上帝存在,就会赢得永生,而就算上帝不存在也一无所失;不信仰上帝存在,赢了也一无所得,输了就输了永生。帕斯卡尔的答案是应该信仰上帝。有人批评说,这个赌局未必像帕斯卡尔所想象的那么好,因为如果上帝不存在而选择信仰上帝的话,这并非对人毫无损失。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帕斯卡尔说前提是理性已经面临极限,必须做出孤注一掷的选择:“根据理智,你就既不能得出其一,也不能得出另一;根据理智,你就不能辩护双方中的任何一方”【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版,第110页】;第二,依据帕斯卡尔对人的有限性和脆弱的刻画,这种赌局是人类必然的情形,“然而不得不赌;这一点并不是自愿的,你已经上了船。…所以当我们被迫不得不赌的时候,预期说我们是冒生命之险以求无限的赢局,倒不如说我们是必须放弃理智以求保全生命。”【商务版,110-111页】;第三,帕斯卡尔的基本意图似乎仅仅是说服那些愿意信仰,却又无法信仰的人。这些人“希望走向信仰,但却不认识信仰之路”。帕斯卡尔说困难在于激情的阻碍,而这种生命之赌则可以有助于克服这种激情的阻碍。【商务版,112-113】
      
       如果说帕斯卡尔对上帝的辩护和沉迷也会让人生厌的话,那他对理性的论述则更容易引起共鸣。他既说,人类存在的渺小蒙蔽了我们对无限的视野,同时却不吝赞美人类和理性。他说,“真正的人性、人的真正美好和真正的德行以及真正的宗教,都是和知识分不开的。”【18】“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提高了自己。”【87-88】“人显然是为思想而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他全部的优越性。”【71】这些论述与帕斯卡尔的神学思想处于某种含混而微妙关系之中,而这恰恰是帕斯卡尔思想中最动人心弦的部分。纵使对基督教信仰不抱同情的人,也常常能在帕斯卡尔对理性的真诚赞美中找到某种共鸣,而且在我们这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已然分裂的时代,帕斯卡尔对理性的的那种似乎无条件的认同更是绝响了。
      
       江绪林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     书中多半篇章属于宗教性的论述,除显示一个基督教徒自以为是的执着外,在一个异域异代的读者眼里有多么荒唐可笑;因此阅读过程中反而不时产生对自身所在历史文化的警惕,某些我们历来的阐释和演绎,其局碎在一个异域异代的人眼里是否也会同样的荒唐可笑?
      
  •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尔留存到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个天才,只有他屹立在实际的废墟之上。”法国这家伏尔泰这样评价帕斯卡尔。
      
      第一次听说帕斯卡尔这个名字是在初中的物理课上,那时候老师讲到正是此人发现了大气压的存在,并且较为精确地测量了相关的数据,这为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打下了好的基础。
      
      第二次接触到帕斯卡尔是大学的时候,外国文学老师在给我们推荐名著时,提到了他的《思想录》。后来我下铺的兄弟还真的去买了回来研读。我还记得,那是最经典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版本。当时我热衷《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和一些批评学派的一些图书,就没有在意这位哲人。
      
      时间一晃五年过去了,今年7月初,我回来趟阔别三年的学校,再一次见到了敬爱的刘老师,当我听再次向我推荐这本书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他的分量。所以很快就去亚马逊上购买了。静下心来开始阅读时,才恍然大悟,如获至宝,导致根本无法停下来,有的时候不忍心一下子看完,而去看如《盗书贼》、《非议历史》一些烂书,只是烂书就是烂书,用放大镜也不能从中找出几点营养。
      
      帕斯卡尔是一位天才,在他生活的17世纪,短短的一生他在物理、化学、生物、建筑、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有建树,这本由笔记整理而成的《思想录》就是他哲学思索的集中体现。帕斯卡尔的思辨色彩对后来康德辩证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辩证法的先驱之一。
  •     如果的确要引用内容的话不建议看中文 要是看着玩就无所谓了.反正哲学给人感觉就是云山雾罩 翻译的云山雾罩 也许会让这类文字 更神奇@@
      
      英译的没问题,比照看了中文的翻译,哲学的逻辑思维不太好.
      
      第六编,哲学家,(348),何老师没明白哲学语境里,人和宇宙的关系
      
      不是帕斯卡水准差,是翻译让帕斯卡的水准下滑了,悲剧
      
      你奶奶的 自己备个案 还因为字数问题 不能发咩??????????????????????????????????????????????????????????????????????????????????????????????????????????????????????????????????????????????????????????????????????????????????????????????????????????????????????????????????????????????????????????????????????????????????????
      
      
  •     我看了蒙田的,翻译的差,一点美感都没有了,不过貌似蒙田也没有想的那么好,而且蒙田自己老有常识性的错误,幼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也许那时他已经算聪明的了。
  •     他對於律法的看法實在是出自於一個實實在在的基督徒眼裡。關於世俗的法律,他的看法和馬丁路德一樣。他對於強權和正義之間的關係也拿捏的相當準確,現實之至。他蔑視律法,但是他建議遵從律法,因為這樣是在強權之前保全自己的最佳辦法。
      
      然後是他對於神聖律法的看法。「我們只需要遵從上帝的旨意,而不必遵從他的法律。因為法律法規歸根結底是為了保證人民能夠獲得聖靈。」這句話我實難苟同:即便是律法,也亦是上帝的旨意。何來遵從旨意而放棄律法之說?帕斯卡爾對於猶太人以及猶太教的看法雖然不及黑格爾來的極端,但是我仍然難以肯定的講他是贊同猶太教的。而難以接受猶太教的人往往是不願意接受猶太人的律法。
      
      帕斯卡爾說,世界上只有三種人:基督徒,猶太教徒,異教徒。基督徒神聖,異教徒世俗,猶太教徒介於兩者之間,因為猶太教徒信奉和基督徒所信奉上帝相同的上帝,但是同時又眷戀和異教徒所眷戀塵世相同的塵世。這一點我覺得還是講得不錯的。這也是我從來不認為我是真正的基督徒而是有一部分猶太教徒的特徵的原因之一。
      
      但不過帕斯卡爾真真是個典型的基督教徒。
  •     这本书有思想、有智慧、有助于修身养性,且文字优美。虽然作者身处17世纪,他的某些见解却颇具超前意识,具有现实意义,仅从这点来说,也值得一读。
      “论叛乱”中:导致叛乱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贫困,二是民怨。社会中存在多少破产者,就存在多少潜在的叛乱者。......
      人性的愚昧恰恰使民众常常辨别不清究竟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事情。
      
      一个政府必须发展商业,扶植工业,减少失业和无业游民,振兴农业,抑制物价,减轻税收,等等到。......为了使财富分配均匀,就必须用严厉的法律限制高利贷以及商业的垄断、地产的垄断等。
      
      给予人民以某种程度的言论自由,以使他们的痛苦与怨恨有发泄的途径,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政治上,设法为人们保留希望,并且善于引导人们从一个希望过渡到另一个希望,这是平息民怨的一种有效办法。政治上的一个主要手腕,就是面对无论多困难的局面,都要使人民相信并非完全没有有希望。
  •     凝视寒夜微弱的灯光,  心里泛起一股浓浓的忧愁。我突然感觉自己陷入了四面楚歌里。    一道程序在占去了我两个小时后,去不能如我所愿得到解答,我分明觉察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悄悄地瓦解我的意志。我恐慌了,怎能这样,我不是不堪一击的。    我这样想着,人总能时时都如意呢?就像现在一样。可是,谁能告诉我,我可以阻止我的不快。没有一个人能够,能够保证。    人就是这样,总是在一个周期中,在一个环中,快乐的痛苦着,痛苦的快乐着,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我们都是感性的。    该怎样就怎样吧。    我管不了。
  •     读帕斯卡尔《思想录》之《做有信仰的人》
      
      我写信给朋友,劝他立志追求真理。他却回答我:“追求真理于我何益。”我继续劝导他。过了一段时间,他说经过我的指点,他找到了光明。但是对宗教毫无怀疑的信任,对宗教本身来说,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为那样他就放弃了他的追求。因此我告诉他:“你是毫无理智的机器,不懂得自己思考。”
        ——帕斯卡尔《思想录》
      
      不知道怎样表达?看看身边在信仰里的人,常常就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像一个游僧把人带到了佛像前就转身而去了,因为再往下我所能给予的就太少了。帕斯卡尔说,“对宗教毫无怀疑的信任,对宗教本身来说,却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因为那样他就放弃了他的追求。”我自己认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信仰不是思考的终结,而应是真正思考的开始。我们平时去山里看星辰,漫天铺陈,美丽但却有些惶然。但若我们从北斗七星开始一点一点看过来,这密布的星辰竟然是井然有序排列组合在深邃的天空;那北斗七星就好比是我们的信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语境,一个基础,一个永恒的依托;它使我们的房子不再是建筑在沙子上,而是建造在了磐石上。帕斯卡尔说,“人一般不说“我知道我该怎样做,我的信仰是什么,”而是说,“在那些繁琐的仪式中寄托了我的希望”。这样认为的人,他们信仰的就不是宗教而是迷信了。”是的,信仰是一个思的开始;它犹如高处的一个灯盏,照亮了我们前面的道路。对于虔诚与迷信,帕斯卡尔是这样描述的:“虔诚与迷信是完全不同的。虔诚是好的,但如果虔诚到了迷信的地步,那就会毁坏虔诚的圣洁。”
      
      其实,这样一个问题是很难描述的,界限也是很难划分的。爱,我想爱应是一个重要的评判依据;爱,不仅仅是对永恒的爱,对上帝的爱,不可或缺的还有对他人的爱,对面对的人的爱,对隔岸的人的爱;当不论在什么状况里,我们的心里都还轻漾着这爱的涟漪的时候,我想,我们离真正的信仰就不远了。
  •     他是一个纯粹的天才,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相对后世很多著名的哲学名著,帕斯卡的这本书要迷人的多,也深刻的多。
  •     很爱很爱帕斯卡尔的这本《思想录》。一位科学家的哲学笔记。
      
      
      人显然是为了思想而生的,这就是他全部的尊严和他全部的优异。(216-265(170)317-110)
      
      L’esprit de finesse.敏感性精神(心智)。L’esprit de finesse其原则就在日常应用中,并就在人人眼前。人只需开动脑筋,并不需勉强用力。(需要哇!)。问题只在于有良好的洞见力,但是这一洞见力必须良好;因为这些原则是那么细微,而数量又那么繁多,以致人们几乎不可能不错过。可是,漏掉一条原则,就会引起错误;因此,就必须有异常清晰的洞见力才能看到全部的原则,然后又必须有正确的精神才不至于根据这些已知的原则进行谬误的推理。(21-910.105-187)
      
      精神可以是强劲而又狭隘的(掌握少量原则的深处),也可以是广博而又脆弱的(含大量原则而不混淆)。(22-909.274-563)
      
      正如我们的精神由于人们生气勃勃的精神交往而得到增强和规范,我们也无法说清它又是怎样由于我们与卑鄙腐化的精神不断相接而堕落和沦亡的,传染病毒都不像它那样泛滥。(蒙田《文集》第三卷第八章)
      
      当我们想要有效地纠正别人并指明他是犯错误时,我们必须注意他是从哪个方面观察事物的,因为在那方面他通常是真确的;我们必须承认他那方面的真理,然而也要向他指出他在另一方面所犯的错误。他对这一点会感到满意,因为他看到自己并没有错误,只不过未能看到各个方面而已;人们不会恼恨自己看不到一切,然而人们却不愿意自己犯错误;而这也许是由于人天然就看不到一切的缘故,是由于人天然就不可能在自己所观察到的那一方面犯错的缘故,因为感官的知觉总是真确的。(93-5(9)276-185)
      
      当人们不理解一桩事物的真相时,能有一种共同的错误把人们的精神固定下来,那就最好不过了。(147.44-926*(87419-8)
      
      我们写一部著作时所发现的最后那件事,就是要懂得什么是必需置于首位的东西。(63-8*(19)243-886)
      
      戏剧演出也只是生活中的某一方面而非全貌,刻意找机会把它们在我们内心中重演,会犯的错误等于观察不到生活全方面的错误。像爱情片那样去恋爱,深信自己的纯洁和无辜,便自然接受在片中看到的欢乐和牺牲。
      我们喜爱某些角色,只是我们自身所有,心灵一致,引得我们衷心去热爱他。
      有人说得好而写不好,那是由于场合和人群炙暖了他们,从他们的精神里引出了缺少这种温暖时他们所不会具有的东西。(62-963(47)61-25)
      
      一个跛脚的人并不使我们烦恼,但一个跛脚的精神却使我们烦恼。原因是面对跛脚的人时,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我们的脚没有毛病,但是对自己的精神却没有那么大的把握。(104.92-81(82)83-68)
      
      只有在最聪明的人中间,想象力才具有最伟大的,能兑服人的本领。
      想象并不能使蠢人聪明,然而它却能使它们幸福。
      制服、文凭、奖项是穿着它们(拥有它们)的人靠它来博取人们的想象力。想象力安排好一切。(111-153(88)293,154-205)
      
      凡是曾经脆弱过的东西,永远不可能绝对坚强。(183-723(104)181-205)
      
      要使自己记得自己的责任,就必须让自己从事某种自己所憎恶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要托辞自己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并且我们就以这种办法使自己记起了自己的责任。
      假如人是幸福的,那么他越是不消遣就会越发幸福。
      消遣带来的幸福是从别的地方、从外部带来的。固而它是依赖性的,并且可能受到千百种意外事件的干扰而造成无可避免的痛苦。
      (210-226(146)372-152)
      
      自然模仿本身:一粒谷子种在好的土地上就有出产;一条原则种在好的精神里也有出产。(31-9549119)405-92)
      
      对人的描述:依赖性,独立的愿望,生活需要。(160-158(126)174-117)
      
      人的状况:变化无常,无聊,不安。(199-619127)414-97)
      
      无聊-对于一个人最不堪忍受的事莫过于完全的安息,没有激情,无所事事,没有消遣,也无所用心。
      这时候,他就会感到自己的虚无,自己的沦落,自己的无力,自己的依赖,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空洞。
      从他灵魂的深处马上就会出现无聊、阴沉、悲哀、忧伤、烦恼、绝望。(201-160(131)406-101)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他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264-319(347)121-219)
      
      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并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265-217(348)232——220)
      
      一个人的德行所能做到的事不应该以他的努力来衡量,而应该以他的日常生活来衡量。(322-711(352)269-228)
      
      偶然的机会引起了思想,偶然的机会也勾销了思想。(我想这就是为何思想让我空虚的原因吧,因为他们在不经意间逃逸了。我的脆弱与虚无便产生于此。)
      事物三等:肉体,精神,意志。(98-952(370)265-435)
      
      我们罪恶的两大根源即是骄傲与怠惰。(725-715(497)686-609)
      
      步入虔诚是艰难的。(723-744(498)746-610)
      
      ==============================
      2012年读阿兰 德波顿的《写给无神论者》 P165页也有整页《思想录》的摘抄
      
      他以魅力十足的古典法文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幻觉(“任何人若看不清这个世界的虚假,那他自己就十分虚假”);
      苦难是一种常态(“假如我们的处境真的幸福,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考虑其他问题”);
      真爱是一种妄想(“男人的心是多么的空虚和肮脏”);
      我们十分肤浅十分虚荣(“鸡毛蒜皮会给我们安慰,因为鸡毛蒜皮会给我们烦恼”);
      即使最强健者也会被众人容易感染的疾病逼入绝境(“苍蝇强大无比,足以可以麻痹我们的头脑并且吃掉我们的身体”);
      一切人间的制度都必然溃败(“凡人必有弱点,天下没有再浅显的道理”);
      我们极其荒谬地惯于夸大自身的重要性(“有那么多王国居然对我们一无所知!”)。
      基于如此这般的情形,帕斯卡建议,我们能做的最好事情不过是直面自身处境中的绝望事实:“人之伟大在于知道自己的悲惨。”
  •     257—233(346)234—218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264—391(347)121—219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265—217(348)232—220
      
        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     帕斯卡尔用概率论来分析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从而说明了有宗教信仰比没有宗教信仰和无神论要好,关键是人因此生活得更好。信不信有灵魂,信不信有上帝,你必须赌一赌!
  •     思想犹如意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因为人类喜欢思考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自找一个问题。真的,你相信吗?
  •     之前远不知道帕斯卡尔的魔力。
      一思想
       名句:“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文中“能思想的苇草”这一著名的比喻,不仅确立了思想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也蕴含着帕斯卡尔对于能思想的人生的自尊与激情。揭示两种相反的真理的关系,是帕斯卡尔思想的重要特点。帕斯卡尔认为要同时看到人的崇高使命和人的软弱无力才能看到真理。他在《思想录》中,反复地论述了这一人的悖论:即人是伟大崇高的,又是卑鄙渺小的,是可以达到幸福的,又是处于十分悲惨的状况的。所以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至少是认识人的一部分,伟大与卑微的统一,高贵与贫贱的统一,幸福与不幸的统一,我们对自己越是认识的深刻,就越是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人。
      
      二宗教
       帕用“敏感性精神”原理几近说服了无神论的我,至少我开始接纳宗教。杨小凯曾用自己的晚年经历来理解宗教,而帕用其宽容且谨慎的逻辑向人阐述。尽管他被后人称为“悲观主义”。但问题的根本在于——真理并非只有一个,争论的意义在于人可以以怎样的心态更重要的生活在此。
      
  •   "Classics are books people talk about but never read." - Mark Twain
  •   冒昧一问,您是位姐姐吧?~~~很多好书都没有评论,可能是真正体会到其伟大的人反倒知道为它做书评太难,您看《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书评,我总觉着那些人们都没看懂,文学书上说它是理想主义的颂歌它就是啦?
    上次您推荐了一个书法的分享,真美~
  •   评论越是近代的书越是需要深厚的知识积淀
  •   江sir你又上首页了!!!太强了!!!
  •   帕斯卡尔对理性的认同,是思维的逻辑净胜,是数学精神,是当今社会和以后社会进化的驱动力.帕斯卡尔作为数学家,他的纯净的数学精神非常神奇,你会发现,当把数学逻辑应用到日常生活的观察后,甚至应用到宗教后,有很多深刻的结论.也许是玄妙的. "使一个人从虚无中诞生,和使一个人从曾有到再有,哪个更困难?" ,是诞生更困难,还是复活更困难? 思维的没有杂质,才能发现世界的神秘. "大自然是神恩的影子,可见的事物是不可见的事物的影子" 这是深深的感叹,逻辑和数学也不能证明什么.人的可悲,思想的伟大."一位伟大国王的可悲"."一棵树的可悲".要有发现和思考.要前进."世界具有宏伟的无穷性,这是容易发现的;而微小的无穷性,有时会被忽视." "我们处于2个极端之间" 我们永远处于无穷之间.... 木讷星系. 20120301
  •   当人们不理解一桩事物的真相时,能有一种共同的错误把人们的精神固定下来,那就最好不过了。
  •   :P
  •   我们罪恶的两大根源即是骄傲与怠惰。(725-715(497)686-609)
    ——此话乃是生活中的真理。
  •   当人们不理解一桩事物的真相时,能有一种共同的错误把人们的精神固定下来,那就最好不过了。
    喜欢
  •   同喜...
  •   看过~~很思想!
  •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这是一句只有真正的思想家才会说的话。
  •   现代人应该被称作一个有思想的工具。
  •   所谓尊严,是人的自大. 人太渺小太可悲了,只能依靠思想来彰显自己高于其它事物. 可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