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

出版时间:2005-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崔唯航  页数:227  字数:20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予以了一种全新的阐释。认为以理论活动与人类生活实践的关系问题为准绳,以哲学阿基米德点的存在论(ontology)根基为标尺,可以把人类哲学划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种范式。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一场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换: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与哲学范式的转换相辅相成的是思维范式的转换: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这“两个”转换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灵魂,也构成了本书的两条中心线索。

作者简介

崔唯航,1974年生,山东菏泽人。199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侠。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导论:概念、理路与方法  一 基本概念及理路    (一)哲学的合法性    (二)两种哲学范式: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三)两种思维范式:现成论与生成论  二 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二)从后思索法    (三)细读法第二章  理论哲学的传统  一 巴门尼德与理论哲学的奠基  二 柏拉图与理论哲学的确立  三 亚里士多德对理论哲学的推进  四 康德与理论哲学的转向  五 黑格尔与理论哲学的最后辉煌  六 本章小结第三章  从理论哲学精通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一 解构之维:对理论哲学的批判    (一)黑格尔哲学的两个错误    (二)黑格尔哲学的两个抽象    (三)黑格尔哲学的两个颠倒    (四)黑格尔哲学的最后秘密——语言的秘密  二 建构之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一)对理论哲学的最后批判:费尔巴哈及一切旧唯物主义    (二)实践哲学之确立  三 思维之维:从现成论到生成论    (一)从现成自然到生成自然    (二)从现成人到生成人    (三)从现成性语言到生成性语言第四章  面对实践本身  一 理论哲学的实践观念    (一)古希腊时期的实践观    (二)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实践观  二 我国哲学界对实践的几种理解    (一)实践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基本的观点    (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三 实践哲学的实践活动    (一)实践之定义    (二)实践之断裂:从,提纳》到《形态》    (三)实践之界定第五章  从理论人学到实践人学——马克思的人学革命第六章  从思想世界到现实世界——马克思的世界革命结论参考文献后记英文目录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论文揭示并有力论证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实现了一场哲学范式的根本性转换:从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这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立论精当,资料翔实,层次清晰,论证严密,行文流畅,尤为可贵的是其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一篇颇见功力的优秀博士论文。                               ——李景源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在于提供了一个比较彻底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根据和目的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方式。这一变革所带来的理论成果必然是全面性的和开放性的。这篇论文就是尝试从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进行深入探索,可以说富有成效,令人耳目一新。                                             ——李德顺    论文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掌握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深入研读,从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给出了自己的阐释。论文视野开阔,材料翔实,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分析透彻,论证有力,语言流畅,表明作者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和较好的文字素养,是一篇具有相当学术水准的优秀博士论文。                                        ——吴元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存在论阐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这是由清华大学第一位哲学博士完成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憧憬(尽管仅仅是憧憬):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的母校,仍然具有孕育民族哲学春天的能力。后面的话主要关涉这本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存在主义哲学对应起来研究、甚至用后者“拓宽”前者,在今日的中国哲学界是一股有声势的力量(另见仰海峰先生,只是后者更直接一些)。尽管我个人认为这个办法有很多欠妥之处,但是我对这个流派的勇气表示欢迎和钦佩。原因在于,我们长期以来用过于局限的眼光看待马克思和他的思想,而这不仅使大学生对马克思失去了兴趣,甚至对哲学这个裹挟着爱琴海潮汐的旷阔空气而又无拘无束有如庄子一般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伟大思想门类感到意兴索然。而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危险!我以为,长期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几乎忘记了马克思是一个西方哲学家,仅仅因为马克思的政治理想主要是由一些东方的政权来践行和丰富。然而,恰恰是当这些东方政权中最强盛的一个垮台和解体之后,东方和西方才几乎同时发现,我们不是不需要马克思,而是需要一个真实的、有理论渊源传承并且同时自身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理论传承的马克思。这就是作为西方哲学史之一环的马克思。(当然,这还不是本书的贡献。)问题是,这样的理解又未免浮泛。例如,恕我直言,南京大学张一兵先生那种过分执着于文本解读方法(在我看来,马克思文本的真正意义应该在于它提出了一个解读与实践的关系,正如加达默尔发现了理解本身与文本的关系一样)又把马克思推向了一种精湛的技术性,而过分的技术化往往是衰落的前兆。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也许具有一种对哈贝马斯来说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它试图沟通纯粹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对话,而这显然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当代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当代色彩很浓郁的哲学问题。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启发我们把马克思还原为一个西方思想家,而在于这种还原本身、或者说这种还原所选择的理路,具有合情合理却大有可观的开拓性。
  •   这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俺只是参考性的看一下,实用意义不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