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4-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王兆刚 页数:281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主要探讨了抗战以前国民党建立的政治体制及政治发展状况,这一体制主要是围绕孙中山的政治构想“训政”建立的,因此又称为训政体制。本书系统分析了训政体制建立的理信纸基础、政治构架、实际运行和发展趋势,并以地方自治为个案深入探讨了训政体制与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关系。 本书认为,训政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党治国、五院制、地方自治等方面。训政体制在结构上的基本特征是权力结构的集权化和权威结构的人格化,带有鲜明的专制和人治色彩。训政体制的实际运行既受到体制框架的制约,也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与体制设计极为不同的运行实态。训政时期,国民党政治运行的整体态势是:传统与现代混杂,中央与地方脱节,政府能力低下等。国民党政权在十年韶山的训政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自治运动,务图以此改造中国社会。这场运动的情况集中反映了国民 党政权的政治革新及现代化领导能力,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书籍目录
内容提要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回顾 二 本书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第一章 训政体制的建构 一 训政体制的理论基础 二 训政体制的确立第二章 训政体制的结构分析 一 训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 核心结构:“党国”体制 三 中央政府结构:五院制 四 地方政府结构 五 纵向权力结构:各级政府间关系第三章 训政体制的运行实态 一 “党国”体制的实际运行 二 五院制度的运作 三 地方政治的实际动作 四 中央与地方关系实态 五 训政体制的运行特征第四章 训政体制与中国的政治发展:以县自治为中心 一 中国地方自治的历史回顾 二 国民党对县自治的制度设计 三 自治的实践 四 失败原因探析 五 国民党的县自治与孙中山自治思想比较第五章 训政体制的趋向 一 “训政”的困境与变动 二 训政体制的变异结语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