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传

出版时间:2003-0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阿兰・艾伯斯坦  页数:450  字数:408000  译者:秋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本书,艾伯斯坦将哈耶克作品的全貌准确完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并勾勒出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哈耶克最早从其良师益友路得维希·冯·米塞斯那里接触并服方膺了自由市场的理念,在此后的岁月里,哈耶克的研究遍及各个领域,他用一系列权威著作论证了自由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法律、政治、伦理和经济条件。其名著《通向奴役之路》于1944年出版后,在全球获得了热烈的响应,并深刻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秋风,学者,现居北京。已出版译著《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哈耶克与古典自由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知识分子为什么反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反资本主义的心诚》(吉林人民出版社)。并发表了大量经济评论文章。目前主

书籍目录

用观念战胜观念(代序)导论第一部 战争 第1章 家庭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3章 维也纳大学 第4章 纽约 第5章 米塞斯第二部 英国 第6章 伦敦经济学院 第7章 罗宾斯 第8章 凯恩斯 第9章 货币与商业波动 第10章 资本 第11章 国际金本位制 第12章 社会主义的计算 第13章 经济学、知识与信息第三部 剑桥 第14章 《理性的滥用与衰落》 第15章 方法论 第16章 《通往奴役之路》 第17章 成名 第18章 朝圣山学社 第19章 心理学 第20章 波普第四部 美国 第21章 芝加哥大学 第22章 芝加哥学派经济学 第23章 社会思想委员会 第24章 密尔 第25章 《自由宪章》 第26章 影响第五部 弗赖堡 第27章 《法、立法与自由》 第28章 自由与法律 第29章 马克思、演进和乌托邦 第30章 政府与伦理规范 第31章 观念史 第32章 萨尔茨堡第六部 诺贝尔奖 第33章 诺贝尔奖得主 第34章 弗里德曼 第35章 晚年的货币思想 第36章 经济事务研究所 第37章 撒切尔夫人 第38章 祖父 第39章 《致命的自负》 第40章 去世 第41间 “普遍的和平秩序”附论哈耶克主要著作年表参考文献综述缩略语对照表注释

章节摘录

  2000年。路德维希·冯·米塞斯被《自由》杂志推举为“自由至上主义的世纪人物”。米塞斯于1881年出生在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莱姆堡(既利沃夫,今系乌克兰西部城市——译注)。高级中学毕业后,米塞斯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历史,毕业后,参加过庞巴威克的研讨课。他发表的第一本重要经济学论著是《货币与信用理论》’(1912)。米塞斯强烈地厌恶通货膨胀,他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哈耶克后来深入发展的商业周期理论:货币供应增加的一个恶劣影响就是导致生产结构扭曲。  米塞斯也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到军中服役,战后,他任职于奥地利工业委员会,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1921年帮哈耶克找到了第一个工作职位,该职位是一个政府机关的法律顾问,负责起草终战条约的条款——以解决交战国间战前的私人债务问题。哈耶克会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关于他被任命担任这一职务的事,哈耶克曾解释说, “三门外语,再加上法律和经济学学位,于是,我就得到了这个收入相对来说很不错的职位。”  哈耶克特别喜欢讲他1921年去见米塞斯的过程,当时他拿着维塞尔写的一封推荐信,信中“把我说成一位前途无量的经济学家。米塞斯看着我说, ‘前途无量的经济学家?我可从来没有在我的课堂上看到过你。’ (大笑)”②“这基本上是真事。我曾经去听过他的课,我发现。他极为反感我当时信奉的费边主义观点,而跟这样的人,我可不想靠近乎。不过当然,后来的情形就变了。”①“我们后来结成了深厚的友情。”哈耶克回忆说。 “我还在奥地利工作的时候。头五年,他是我的顶头上司;然后,他帮我创建了经济(商业周期)研究所,我当所长时,他是副理事长。”④  作为领导,米塞斯是“绝对理想的人物,他能够体谅下属。除了他自己当时正在从事的研究之外,他时刻准备与我探讨任何经济学问题……几个月后,有一件比较困难、要承担责任但也有很大好处的工作要有人做,他交给了我。于是,我就必须跟银行董事长、财政部长之类的人物平起平坐,找他们去商量。他们跟我这样的年轻人打交道,让他们有失身份。但是,一旦米塞斯坚信我能胜任这项工作。就完全不管成规或尊卑了”①。  在哈耶克的学术发展历程中,米塞斯扮演了重要角色。米塞斯把哈耶克推荐给纽约大学的扬克斯教授。如果没有米塞斯协助(包括给他涨工资),哈耶克恐怕去不了美国,也不可能继续呆在一个与学院经济学靠得很近的经济学专业领域上。而比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米塞斯对哈耶克思想上的启发。哈耶克与米塞斯的交流和参加米塞斯的“私人研讨会”,对于哈耶克的思想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哈耶克拿到法律学位后,跟他的同学,后来成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的T.赫伯特.冯。费尔特一起,组织了一个讨论小组——Gcistkreis(“思想”或“精神团体”,也许最恰当的译法是“精神兄弟会”),成员大部分都是犹太人。小组每月聚会一次进  行讨论。  讨论小组的成员包括马克斯·明茨,后来到美国成为历史学家;埃里克·弗格林,政治哲学家,执教于维也纳大学,后来也到了美国;阿尔弗莱德。舒茨,社会学家、哲学家;瓦尔特·弗勒里希,历史学家、律师,后来成为马奎特大学教授;费利克斯·考夫曼,哲学家,法学家,后来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新校。还有戈特弗里德·哈贝尔勒,成为经济学家,后来出任维也纳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奧兹卡·莫尔根斯泰因,经济学家,博弈论先驱,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弗里茨。马赫卢普;弗里德里希·恩格尔一雅诺西,历史学家。哈贝尔勒和马赫卢普后来都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在不同时间曾经参加的则有艺术史家奥托·贝内施和约哈内兹·韦尔德,音乐理论家和律师埃马尼尔·温特尔尼茨,心理分析学家罗贝尔特·韦尔德尔。讨论小组中的不少人也是米塞斯讨论会的成员,有的一开始就是。有的则是后来加入的。  研究奥地利经济学的专家埃阿蕾娜·克拉维尔曾经拿这个讨论小组与米塞斯的研讨会作过比较。她说。尽管“米塞斯的研讨会与哈耶克和费尔特创建的讨论小组成员上有不少重合。不过,后者更能满足那些具有更广泛兴趣的学者们的需求”⑥。费尔特保存着一份讨论课题计划表。从中可以看出,讨论小组十来年讨论过的题目非常广泛。他们曾经专门讨论过文学、文学中的人物、绘画、音乐史、通史和政治哲学。根据经济学家斯蒂芬·伯姆对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维也纳知识史的研究。讨论小组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进行讨论的群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捍卫思想自由的理想,他们(费尔特和哈耶克)认识到,这种自由在他们所参加的奥特马尔·斯潘的研讨课上经常受到践踏。与米塞斯的研讨会截然不同,这个讨论组特别强调要提交精心阐述,准备充分的论文,这里的惯例是。发言者通常不谈论自己专业领域的话题”⑦。: 历史学家恩格尔·雅诺西在他的自传中谈到了这个讨论组。他说,由于哈耶克和费尔特对维也纳大学的经济学家斯潘不满,才搞起了这个讨论组。哈耶克主要是费尔特试图囊括各个学科的年轻人,而不仅仅是经济学家。  哈耶克形容讨论组是个“年轻人组成的研讨群体。米塞斯跟这个小组没有任何关系”⑧。小组的讨论是在私人家中举行。“一家一家轮流做东——一般是在晚餐后。我记得我们一般只供应一些三明治和茶。大家围坐一圈,有时围着一张桌子。经常来参加的人不到一打,也就是说10位、11位。”由于“当时的社会传统”,这个小组一水儿全是男性。考夫曼同时还是维也纳逻辑实证主义圈子中的一员,这使该讨论组成员也能“了解那儿的动向”⑨。由于排斥女性,年轻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玛塔·斯特菲·布洛内曾用贬义的口吻谈到过个讨论组。  1923年初,哈耶克从维也纳大学获得了第二学位,随后在3月他去了美国。这个学位是大学新设立的政治学专业学位。他的学位论文彻底追溯了经济品的价值,这让维塞尔很恼怒。  1924年5月自美国回国之前,哈耶克在思想上并没有受到米塞斯多大影响,但在这之后,他开始参加米塞斯的研讨会,并受到了较大影响。从1921年10月他到米塞斯手下工作,到1923年3月他去美国之前,哈耶克仍然在大学学习,是维塞尔的学生。  哈耶克评论说,后来米塞斯成为他的思想发展的“主要领路人”,他的学术兴趣“受到他的很大影响:对货币和工业波动的影响,对社会主义问题的兴趣,都是在他(米塞斯)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米塞斯影响过哈耶克的另一个领域是他的哲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强调终极的知识源于内心。在这方面。哈耶克也受过维塞尔的影响。维塞尔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种看法。而哈耶克在其早年基本上都信奉这种认识论,维塞尔说: “我们只能从外部观察自然现象,但我们却可以从内部观察我们自己。理论经济学家没有必要为缺乏自然科学中精确的观察工具而绝望。包括经济学理论在内的实践科学,可以做得更好。经济学理论不用费劲用一长串推导去证明一个规律。在这些学科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听到发自内心的、绝不会出错的声音所传达的规律。”米塞斯也说过:“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的了解,是以我们自己熟悉的行为范畴为依据的,我们除了要理解他人的作为之外,还需要借助某种自我观察和内省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怀疑我们所感受到的事实,我们就更不应该怀疑这种内省的洞察力。  米塞斯在别的一些领域也对哈耶克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下面一些领域:  研究方法  我的著作(指《社会主义》)是一次科学的探索,而不是为政治而争论。我分析了最基本的问题,而尽可能不受当今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影响。  态度与纲领  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能力跟上思考的艰难脚步,无论什么样的学校教育,都无助于那些连最简单的命题都不能透彻理解的人去理解复杂的命题。但恰恰因为他们不可能自己进行思考,所以群众总是追随我们称之为受教育者的人民的领袖们。只要争取到这些人,我们就胜券在握了。  最主要的社会主义者都是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的骨干是他们,而不是群众。  哲 学  文明开化的人类是会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是可以避免这场大灾难,是一个应该为命中注定在未来几十年中将行动起来的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因为决定这一命运的。正是他们的行动背后的观念。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认识一个思想家。就如同透过思想家的理论去观察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要比单纯沉醉于其话语体系里给我们带来更多生动的感受,在理解他们思想的力量上也会得到更为切实的收获。看他们穿行于历史的变迁之中,被烙上时代的累累印记,可以形成一种有着丰沛历史感的理解。正是从这些印记中,我们才能见证思想家在不同时空场景中非常不同的遭遇。  这些不同的遭遇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力不减,但其走向却被严重歪曲;二是在沉寂多年之后才被人发现而重新焕发出光彩。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前者如以赛亚。伯林在《休谟和德国反理性主义的起源》一文中讲述的。民族文化空间的变化使一种哲学发生畸变的故事:休谟哲学的谦和品质注定了他与民族激情和宗教狂热格格不入,但是他的怀疑主义到了有着“迷乱人生观”的德国人哈曼那儿,竟然能够蜕变为给神秘主义浪漫派助阵的利器。另一个不为伯林所知而我们十分熟悉的例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欧美多是保守主义的思想资源,到了中国竟成了激进派保种图存的呐喊。至于后一种沉寂多年后重焕异彩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被伯林发掘甚力的维柯,当然也有这里就要谈到的哈耶克。  我常想,思想大师的原典固然必要,但这事也跟吃汤圆差不多,若是只吃汤圆不喝汤,是会失去很多味道的。要想知道那些思想是怎样成熟的,它后来的命运如何,它为何以那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都得从思想史、从鲜活的历史脉络中寻找。从这样的追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用一些呈现于历史中的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比起各种貌似新颖的理论来可能更具说服力。比方说,研究当下国情的学者,如果看看拿破仑三世治下的法国,或是俾斯麦当政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对今日的社会情状也许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上,不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威权主义政府也是蛮能干的,它们的成就并不逊色于当世,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当然与今天也多有相似之处。我们若是搞清楚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令马克思连连叫好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今日一些知识人为何对当下“道德破产”的世风怒不可遏;知道了马克思在分析波拿巴那种无所信持的市侩政治时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建立在阶级分析上的国家学说,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天有那么多人感到现成的理论模式根本不足以捕捉纷繁缭乱的社会事实。社会本身的发展逻辑,经常把我们貌似完备的新学说逼入困境,让我们不得不回到几乎被人遗忘的过去寻找智慧。如果说自从启蒙运动以来大写的“历史”果真取代了神的启示,那么这位新到任的神衹是很会跟人类开玩笑的,它有时仿佛把自己的行踪袒露于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变得十分欣喜和张狂。等到问题成堆乃至尸横遍野之后,我们才醒悟到它那样做  其实只是为了戏弄我们。但幸运的是,在某些时候,总还有那么一部分冷静的人不为所动。才使得思想史乃至于历史本身,不至于完全变成一场闹剧。  时代思潮  思想家本人的生平既然是这种历史的一部分,有关他们的传记文字也就成了这种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既然这些年来有那么多人倾慕于哈耶克的思想,在尚无一本哈耶克的生平传记可以利用的情况下。这本传记的出版自有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对于欲了解哈耶克本人的社会哲学体系的人来说,能够从此书获得一个详尽的阅读线索,它也确实能够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上个世纪的遭际——这个世纪与思想家本人的平淡生活大不相同,充满了复杂多变的戏剧性情节。  文本还是让读者自己去看好了。我在这里只想根据自己对这本译著的阅读体会,谈谈哈耶克一生中两次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它们都发生在哈耶克学术生涯的早期。其一涉及到他本人思想立场的转变,另一次转折则涉及他对观念传播的认识问题。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两次重要的转折。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哈耶克。  弗里德曼在谈到经济政策的演变时说。一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是受着一些“潮流”左右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的重要转机“总是以思想观念风气的变化为先导”。他从过去一百多年里总结出在经济领域里相继出现的三大潮流,即“自由放任的兴起”、“福利国家的兴起”和“自由市场的复苏”。有些人从这些言论中说不定能嗅出些许西方中心主义的味道,因为我们在西方以外,未必能够发现这样一条清晰的变化线索。不过在西方社会的内部,这些“时代潮流”的嬗变过程确实可以找到丰富的经验事实。在讲到“自由市场的复苏”这一潮流时,他认为大众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几部发挥了巨大威力的著作,这其中自然包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

编辑推荐

  《哈耶克传》是一部杰出的传记作品,全面描述了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哲学家的一生,包括其生平和思想,文笔优美,引人入胜而又不乏批判和反思,为你理解哈耶克的生平、哲学和贡献提供了一条易于理解而又具穿透力的途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哈耶克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有些晦涩
  •   比较枯燥,没有得到太多有益的东西或者感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