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社会科学五十年

出版时间:1900-01-0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05出版)  

作者简介

吴大英(1932— )是我国法学界和政治学界的知名学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苏联留学,获法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法学和政治学研究岗位上辛勤耕耘,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

书籍目录

代序:伟大的时代  辉煌的成就    ——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50年                 李铁映总结50年  走向新世纪    ——在“新中国哲学50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李铁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研究事业的回顾和展望     陈筠泉马克思主义研究50年                         靳辉明政治经济学研究50年                         于祖尧新中国社会学50年                           陆学艺50年来的中国法学                           刘瀚50年来的中国政治学                         刘  瀚 杨海蛟 张少瑜回顾与总结:新中国历史学50年               卢钟锋新中国的世界史学                           束希淦新中国近代史学50年                         虞和平新中国考古学50年                           刘庆柱  朱乃诚新中国民族研究50年                         杜荣坤  满都尔图  葛公尚  黄行  龙远蔚新中国民族研究50年                         杜荣坤满都尔图杨荆楚葛公尚黄行龙远蔚新中国宗教研究50年                         戴康生文学科学的大踏步前进    ——对新中国50年文学研究的回顾             张炯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50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课题组(吴元迈执笔)新中国语言学50年                           董琨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50年                     李琮刘国平谭秀英新中国社会科学50年的回顾与反思             靳辉明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章节摘录

书摘    1978年,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逻辑学界提出了“逻辑现代化”的口号,号召加强对现代逻辑的研究,追赶国际逻辑研究的水平,这是一个富于远见的主张,对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大致有以下6个方面:1.数理逻辑方面。包括一阶逻辑、高阶逻辑、模型论、证明论、递归论和公理集合论。数理逻辑是现代逻辑的基础,它既是以推理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逻辑科学,又是现代数学的一大分支。2.哲学逻辑方面。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些逻辑分支的群体。它们以数理逻辑特别是一阶逻辑为基础,与传统哲学中的概念、范畴和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原来经典的一阶逻辑中增加初始概念,成为经典逻辑的扩充系统。例如,模态逻辑中有模态词“必然”、“可能”;时态逻辑中有时态算子“过去”、“未来”;在认知逻辑中有关于“知道”、“相信”的算子;在道义逻辑中有关于“必须”、  “允许”、  “禁止”的算子。另一类哲学逻辑主要是对通常所说的命题联结词和量词作不同的解释,成为经典逻辑的异释系统。例如,直觉主义逻辑对联结词和量词都作构造性解释;相干逻辑认为蕴涵的前后件应当相干。3.自然语言逻辑。它是在现代逻辑、现代语言学和符号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分支。它不仅关注语言表达认知内容的功能,而且也关注语言表达情感内容的功能;不仅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而且也关注语言的传达和交际功能。4.逻辑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研究。主要有:程序逻辑、逻辑型程序设计语言、变换型程序设计、程序验证、程序综合、形式语义学、计算复杂性理论等领域。5。现代归纳逻辑。它是用数理逻辑、哲学逻辑、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对归纳推理进行量化、形式化和公理化的研究,并对归纳推理中提出的理论问题进行方法论的研究。6.逻辑哲学。它形成为一门学科是现代逻辑与现代哲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对逻辑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哲学反思,例如,逻辑的范围、逻辑真理的性质、逻辑与其它科学的关系、一些基本逻辑概念的解释问题、意义理论、逻辑悖论、形式化的本质,等等。  近几十年来,国际逻辑界在上述的现代逻辑诸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现代逻辑的各个分支,现在正以飞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旧的课题不断得到完满解决,新的逻辑分支,特别是研究具体科学中逻辑问题的应用逻辑又不断涌现。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在这股潮流之上形成了一个客观的、不断提高的“国际逻辑研究水平”。    为了适应国际逻辑发展的潮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后,哲学所逻辑研究室及时地实现了研究方向的转变,由“文革”前的“以辩证逻辑为主,中国逻辑史和现代逻辑为辅”的研究方向转变为“以现代逻辑为主,其它逻辑分支为辅”的研究方向。1994年在学科调整时,又确定了以哲学逻辑和逻辑哲学为主攻方向,辅之以中国逻辑史和西方逻辑史的研究,兼顾自然语言逻辑和现代归纳逻辑等逻辑分支学科。关于辩证逻辑,逻辑界看法不一,但仍有人继续从事研究。     20年来,仅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逻辑研究室就出版各种著作(包括专著、译著、论文集、工具书、通俗著作)90多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约200篇。在80年代,逻辑研究室的现代逻辑方面的论著约占论著总数的30%。进入90年代,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逻辑方面的论著已占论著总数的大部分。从已发表的论著的质量来看,在时态逻辑和弗协调逻辑的某些领域、模态逻辑发展史、数理逻辑发展史、无穷逻辑、蒙太古语法、弗雷格思想研究、亚里士多德直言三段论和模态三段论的现代解释、正确思维和有效交际的理论、中国名辩学的某些领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同类逻辑成果中居领先地位,并接近或具有国际逻辑研究水平。在上述论著中,《形式逻辑原理》、《逻辑百科辞典》等著作和论文曾获奖,或发表于国际著名的逻辑书刊。一些研究人员还参加了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与国外逻辑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有的研究人员还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去进行访问研究。    自从1978年在北京第一届全国逻辑讨论会上提出逻辑研究现代化的口号之后,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逻辑研究现代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以金岳霖命名的学术基金会于1990年6月至9月举办首次金岳霖学术奖(逻辑学科)评奖活动。胡乔木写信评价这次评奖活动标志着“中国逻辑研究的现代化工作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正在向国际逻辑水甲进军”,“表明以金岳霖为代表的老一辈逻辑学家的辛勤耕耘已经在开花结果”。在伞国逻辑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逻辑研究的现代化已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涌现出一批具有现代逻辑素养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第二,有一批具有很强的逻辑研究能力并已有研究成果的博十和硕士;第三,有一批留学归国的研究人员;第四,有一批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人员;第五,有一批达到国际逻辑水平的成果。这些就是我们全面实现我国逻辑研究现代化、与国际逻辑研究水平接轨的伟大目标的根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逻辑学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除上面已经提到的以外,还有: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张巨青等的《辩证逻辑》,温公颐的《先秦逻辑史》,沈剑英的《因明学》,周礼全的《模态逻辑引论》,李匡武主编的《中国逻辑史》,王雨田主编的《归纳逻辑导引》,李先焜、陈宗明、王维贤的《语言逻辑引论》,陈波的《逻辑哲学引论》,周礼全主编的《逻辑——正确思维与有效交际的理论》,陈宗明的《中国语用学思想》和张清宇主编的《哲学逻辑研究》等。八、伦理学呈现勃勃生机    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伦理思想发展史,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建国的最初10年,尽管社会上非常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但是,应不应该建立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不包括伦理学,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之所以这样,一方面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导师的著作中虽然具有许多重要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点,但他们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要建立一门伦理学。当年许多学者也不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去探索伦理道德领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当时人家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以往的伦理学遗产,把古代的都认为是封建主义的,西方的都是资本主义的,而对于封建丰义和资本主义的文化,也片面地认为只能够批判和抛弃,不应该继承和吸取。这种倾向和状况,使伦理学无从发展。    从50年代末到1964年前后,情况有了改变。当时苏联开始研究伦理学,施什金的著作一发表就被很多人知道,后来又译成中文出版,这对中国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学者们从本国的实践和文化传统中,也认识到建立一门伦理学科的必要。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伦理学论文和著作,如李奇在《新建设》、《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鲜明地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任务,并论述了它的对象、特征、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她的这些文章后来被编辑成《道德科学初学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时,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立了伦理学研究小组,并且第一次招收了研究生。……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伟大的时代  辉煌的成就李铁映  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  新中国的诞生,开创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新社会、创造新文明的伟大时代。新中国50年的光辉历程,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最为激动人心、最为壮丽辉煌的时期。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理论。在创建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人民群众的伟大创举,社会的深刻变革,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拓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伟大时代的感召下,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进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热情。新中国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伟绩、提出的问题、出现的困难、遇到的挫折,都成为他们思之所至、情之所钟、魂牵梦绕、苦苦探讨的理论课题。50年来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难、呕心沥血、竭忠尽智、努力探索,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功垂共和国史册。我愿借此机会,向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一、艰辛的历程  亲切的关怀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是党的思想理论战线和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领导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文化生力军。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这支生力军为骨干,在荡涤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糟粕和创立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在建设新中国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有过曲折反复,但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人才济济、学科齐全、硕果累累、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顾50年来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奠基起步(1949~1965)  这个阶段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重点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新的科研体系构架,创建科研和教学机构,培养新一代科研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文社会科学不仅百废待兴,且基础薄弱,科研机构规模小,数量更少,这种状况无法适应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为发展新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早在1949年,周恩来同志就作了《动员更多的力量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讲话,明确提出马列主义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理论,要求调动旧中国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吸取其科研成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提倡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

编辑推荐

《新中国社会科学五十年》是总结新中国成立50年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进步的权威之作。新中国成立50年,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刻的社会变革,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拓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收集、积累这些经验成果,本书作为总结性著作具有极高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中国社会科学五十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