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学

出版时间:1995-04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舍尔巴茨基  页数:236  译者:宋立道  
Tag标签:无  

前言

  此书原名《佛教的涅槃概念》,临发排付印之前改为《大乘佛学》。相应地,其姊妹篇《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也易名为《小乘佛学》。  《大乘佛学》与《小乘佛学》是俄国著名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一1942年)的代表作品。最初即以英文写成。出版七十余年来一直被西方的佛教学研究者、东方学学者视为不朽名著,代表了以西方比较语言学、比较哲学方法研究东方佛教的成果,舍氏本人被认为是独辟蹊径的开拓性哲学史家。由于其特殊风格,舍氏同他的门下弟子被称为彼得堡学派。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佛学研究界可谓独领风骚。  舍尔巴茨基出身于帝俄贵族家庭,从小即受良好的西欧标准的教育。少年时代,他便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1884年,他中学毕业考入彼得堡大学,就学于历史文学系。起初其兴趣完全在语言学方面。他在米纳耶夫(I.P.Minayeff,1840-1890年)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语言学的尤其是梵文的学习。后者是俄罗斯著名印度学者,通晓梵语、巴利语、汉语、满语等,其学术成果直到今天仍然令人钦佩。米纳耶夫赴缅甸考察后,又从米氏高足奥登堡学习梵文;并听德国学者布劳恩关于古代哥特语、盎格鲁·萨克森语、高地德语讲座;这一时期他还学习了教会斯拉夫语。此前,舍氏也已经掌握了希腊文和拉丁文。1889年,舍尔巴茨基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彼得堡大学任实习教员。旋即赴维也纳,随布勒尔(Btihler1837——1898年)学习印度诗学。这一时期,舍氏在布勒尔指导下研究拜尼尼语法、印度的《法论》及古代碑铭解读。1893年回到彼得堡后,有6年间他似乎放弃了对印度学的专注研究。

内容概要

《大乘佛学》是俄国著名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的代表作品。在该书中,舍尔巴茨基有许多深刻的思想,如他以热寂说的假设来说明涅槃状态如何一方面能量不失,另一方面又因绝对的能量均衡而涅架界中无造作生起;又如他从整个印度思想发展背景而假设了所谓前佛陀的佛教;他所分析的数论基本哲学范畴对佛教哲学体系的正反影响等等,都是闪烁着光芒的见解。

作者简介

舍尔巴茨基(Th.Stcherbatsky)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佛教学界最著名的俄罗斯学者,是西方佛学彼得堡学派的巨擘。舍氏1866年生在波兰。他少年时代即已掌握英、法、德语;青年时代更熟稔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等;他精通梵文、藏文,了解汉文、日文,足可称为不世出的学者。其学术领域包括印度诗学、古代戏剧、碑铭学、藏学、佛教哲学等。他曾访过中东,到过波斯,在印度和蒙古都居住过,曾拜见过第十三世达赖。他对“第二佛陀”世亲的《俱舍论》、法称?《正理滴论》有着深湛的研究和独到的心解。《大乘佛学》《小乘佛学》和《佛教逻辑》只是他的部分代表作。他是俄国科学院东方学部通讯院士,又是欧洲三个东方学研究团体——英国亚洲学会、巴黎亚洲学会和柏林东方学会——的名誉会员。1942年舍氏逝于前苏联。

书籍目录

?著者序第一章序论第二章佛教与瑜伽第三章神秘的直观第四章佛陀相信个体之我的永恒性吗第五章佛陀是不可知论者吗第六章晚期小乘佛教的立场第七章绝对的两重性第八章毗婆沙师第九章经量部第十章瑜伽行派第十一章中观派第十二章小乘的因果理论第十三章大乘的变形的因果理论第十四章相对性的理论第十五章由神秘直观证得的实在且不朽的佛陀第十六章关于涅粲的新观念第十七章相对性本身是相对的吗第十八章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平行发展第十九章欧洲的类似理论第二十章正理一胜论学派的地位第二十一章结论附录一关于《中论》与中观派附录二《中论》(第一、第十五、第十八及第二十五品)专有名词索引人名索引书名索引

章节摘录

  第二章 教与瑜伽  在公元前6-5世纪,就在佛教兴起之前,印度酝酿着骚动不安的哲学思索。各种各样的见解和思想体系涌现出来并活跃地传布在不同阶层的印度人中间。唯物主义的理论、否认人死后个体之我继续存在、否认人的道德及非道德行为有相应报应的教义广泛地流传着。正统的婆罗门社会也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仍然坚持这种古老的祭祀宗教,而它也向其信徒许以天堂中的福乐存在的报偿;另一部分人,从很早以来就倾向于一种一元论的宇宙观,他们将最高福乐的报偿解释成个体人格之我消融于非人格的无所不包的绝对之中。之后,婆罗门学者发展了这么一种观念:被束缚于无数世存在中的永恒不死的自我(灵魂、阿特曼),由于不断积累功德,作为报偿,它终归会复归于某种纯粹精神的纯净状态。  在否定因果报应的唯物论者和主张复归于纯粹精神状态的灵魂不灭论者之间,佛陀是取中间道路的。从灵魂不灭论者那里,他接受了经一系列不断进步的多世存在而积累精神性的善德的教义,但他却反对他们关于永恒不灭的精神性原理的说教。  就我们对佛陀哲学立场的了解,他似乎很为这一矛盾所困扰过:一方面假设了一种永恒的、纯净的、因为不可说明的原因而必然为现世的尘垢染污的精神原理;另一面,这种原理后来又要复归于它原初的本然清净。因而,这使他走向了对任何永恒原理的否认。除了虚空(空间)和断灭,对他说来,唯一终极性的实在便是分析为无限的过程中的刹那生灭的构成元素(dharmas法)的物质和精神(色与心)。这种非人格的世界过程的观念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奥义书中发展了的,关于非人格的唯一世界实体的思想。很有可能,数论学派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便准备了这样的基础,以使佛陀将世界分析为色与心这样的元素。佛陀哲学主张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他否定了一切实体性(substantiality),将世界过程转变为无数分离各别的转瞬即逝的元素的调和的现象。他放弃了奥义书的一元论和数论派的二元论立场,建立了一套基于极端多元论立场的哲学体系。佛教的本质和出发点的玄想性质看起来是很明显的——只要我们接受那些关于佛陀同时代的游行思想家以及他们与佛陀论争的记载。他们之间所争论的关键问题都具有玄想性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伦理问题以及对因果报应的解说,但它们都极为密切地联系到某种本体论学说和最终解脱的教义上。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乘佛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还没看书看,还在慢慢研究中
  •   经典的学术类文献,非常严谨细致。是西人近代学术风范之代表之作。
  •   书很好的,很喜欢
  •   有体会的思想家的书。
  •   经典的学术类文献,非常严谨细致。大乘佛学是西人近代学术风范之代表之作
  •   绝对的好书!!!
  •   经典之作,要慢慢啃!
  •   和国内的很不一样
  •   主要阐述了大乘佛学的哲学体系,其分析的数论哲学范畴对佛教哲学体系的正反影响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难得的见解。
  •   西方思想家对佛教的认识,可以与中国佛学相参看
  •   本书作者只是佛学的研究者,很多论点和方向都是学术性的,只当了解一个西方研究佛学科目的论著吧,跟其它两本书一起读来,只是多一个方向了解知识,书不厚,慢慢读着,哈
  •   包装不好,不仔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