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的黨史上,冀朝鼎這個名字未必會出現。作為一個隱藏極深的,甚至深入到國民政府核心的“活動家”,他在推動、加速國民黨政權在大陸覆亡中的作用至今仍是個迷,或許都不會有被揭開那一天。但他能夠影響美國的對華政策,能夠參與到國民政府的經濟政策制定中,與他對中國經濟史的深入觀察密不可分。或許可以說,他有著專家學者的背景。
此書是冀朝鼎先生於20世紀30年代用英文寫成,原名KEY ECONOMIC AREAS IN CHINESE HISTORY: as reveal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works for water-control。出版以後,在西方的中國史學界享有盛譽,曾被李約瑟譽為“迄今(此今所指為何時不詳,我猜測大概在20世紀中葉)為止任何西文書籍中有關中國歷史發展方面的最卓越的著作”。
本書提出了“基本經濟區”的概念。所謂基本經濟區,是指“其農業生產條件與運輸設施,對於提供貢納穀物來說,必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以致不管是哪一集團,只要控制了這一地區,它就有可能征服與統一全中國。這樣的一種地區,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基本經濟區’”(頁10)。從此概念出發,他將西元前255年到西元1842年的中國經濟史劃分為五個時期——三個統一與和平時期和兩個分裂與鬥爭時期。一為秦漢,以涇水、渭水、汾水和黃河下游為基本經濟區;二為三國兩晉南北朝,四川、長江下游得到開發,出現與前一基本經濟區相抗衡的農業生產區;三為隋唐,長江流域為基本經濟區,通過大運河將首都與基本經濟區連接起來;四為五代、宋、遼和金,長江流域作為最顯著的基本經濟區在進一步發展;五為元明清,在首都與長江流域基本經濟區相距太遠的壓力下,努力發展海河流域為基本經濟區。
儘管討論的中心主要在於經濟、水利方面,偏於經濟史、歷史地理方面的研究,但其指向卻在於解析西元前255年到西元1842年間中國統一和分裂的經濟基礎,更進一步的是由此探究中國的國家組織和形態。在他看來,統一或分裂背後主要是基本經濟區的繁榮或衰落所致。而由於各王朝是建立在對基本經濟區的控制之上的,王朝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實際並不那麼緊密,那麼中國的半封建王朝實際便是一個鬆散的國家組織。這種對於傳統中國的觀察,難以簡單地進行評判。但至少,這是深入理解中國社會的一個思路。到今天,恐怕仍然有其現實意義在。
以經濟為基礎探討中國的社會,當是受到了馬克思的影響,此書也多次引用了馬克思的論述。馬克思主義史學無疑是有其理論基礎和合理的一面的,關鍵是首先要理解何為馬克思主義(儘管馬克思說他從來不承認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不是靠庸俗化的馬克思主義框架來套中國歷史。理論本身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已,有它自己的限制和適用範圍。即使是自然科學的定律公理,也仍然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成立,何況解釋人類社會的理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