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

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中国盲文  作者:张骥良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前言

盲人作家笔下的别样历史康熙皇帝说:读史书,能够清楚地了解一个人是否贤明或者愚蠢;遇见什么事情,也容易知道其中的利弊得失。康熙皇帝认为,读书,特别是读史书,可以知人世,明事理。对于读书人来说,没有什么很高的要求,做到喜欢书、想看书就行,当然,最好是要心静,要眼亮。相比之下,写书之人,要求就高了,起码要心明眼亮,学识渊博。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小人,以其昏昏,使人昏昏。就是说,只有自己清楚了,才能让别人明白。同样,对于读书,只有自己书读懂了,读通了,才能很好地告诉他人书中别样的世界。前不久,突然收到一封信,是盲人作家张骥良先生写来的,他希望我给他的新作写几句话。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盲人,特别是盲人作家。看了他的材料,看了照片上他在近乎失明状态下写作的艰难样子,真的十分感动。不久,张先生登门造访,由一位年轻的女士搀扶着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没有想到,一个盲人能够那么认真地读书,读很多书,更没有想到,一个近乎失明状态下的盲人能够写文章,能够写书,而且能够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和有价值的书。看来,一个人是否明白人生,不一定要眼明。同样,一个人是否心明眼亮,不一定在于你是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而是在于你是否有一颗明亮的心。因为,只有心明亮了,才能够照亮历史,也能够照亮人生。从张先生的文字之中,能够感觉他的毅力和执著。他的毅力和勤奋感动了上苍,天道酬勤。他的智慧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他身边的众生。他以他特殊的身体状态去撰写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群,用清晰的文笔展现一个盲人作家笔下别样的历史,告诉人们那个特殊时代特殊人群的真实生活。他采访了大量的皇室成员,几百盘的录音带记载了他的艰辛,也记录了历史亲历者的人生足迹。也许,他笔下的末代皇帝和皇室人群与《我的前半生》一书有所不同,答案就在作家心血之作的书里。我期待着他的作品早日问世,也期待着看到一个全新的、更加真实的末代皇帝和末代皇帝的皇宫生活。

内容概要

晚清末年宫廷生活的写真,皇后皇妃悲剧婚姻的必然结局,皇妃的秘密出走和后来掀起的轩然大波,祥贵人暴死之谜,跑堂的女儿突然“一步登天”,在苏联被俘期间的拙劣表演,抚顺战犯管理所里的脱胎换骨,成为公民后一波三折的婚姻生活,都在这本书里汇聚。本书将告诉您一个真实可信的溥仪。

作者简介

张骥良,男,一九五四年出生,盲人作家。 
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九十年代初期转入纪实文学创作。至今已在《人民日报》、 《解放军报》、《中华儿女》、《知音》等全国二百余家报刊上发表文学、新闻、纪实类作品四百余万字。一九九三年选编并出版了中国当代残疾人作家诗文集《地平线的呼唤》。本书是他的第一个长篇。

书籍目录

第一回  初进王府  王焦氏泪别幼女  醇王府里  小溥仪抓周卜运第二回  太后弄权  三岁娃娃当天子  载沣害怕  殁前光绪亦担忧第三回  溥仪继位  有人狂喜有人忧  慈禧召见  挥手打掉太后赏第四回  登基盛典  天子哭闹太和殿  监国摄政  放袁放虎归深山第五回  监国摄政  公子哥无心国政  隆裕皇后  为权力结党营私第六回  三载退位  溥仪成历史过客  八十三天  袁世凯闹剧收场第七回  制止恶剧  太监免受伤之苦  明义乳母  举例说君民平等第八回  爬上龙背  国舅令太监出汗  锯下门槛  溥仪为弟弟背锅第九回  辫子革命  皇上带头成垂范  眼镜风波  庄氏斗法获全胜第十回  儿戏投稿  蒙了编辑蒙老师  选择伴读  乐了载涛乐载沣第十一回  帝王之家  争权不惜动干戈  小朝廷内  日暮依旧撑门面第十二回  积怨加深  溥仪让端康震怒  风波平息  瓜氏服鸦片自尽第十三回  龙椅未热  短命天子成笑谈  辫帅复辟  灰飞烟灭转瞬间第十四回  庄氏进宫  有人高兴有人怕  新风吹来  打开窗户心更野第十五回  兄弟联手  筹经费文物流失  公使泄秘  留洋梦成为泡影第十六回  为选皇后  三位太妃分两派  选后结果  一下选中两位妻第十七回  荣公府内  习礼时婉容罢演  满腹委屈  流泪中溥仪来电第十八回  大喜之日  婉容上轿泪如雨  民国初年  大婚盛典动京城第十九回  外宾进宫  西餐摆上大婚宴  皇后照片  国外媒体首次登第二十回  洞房之夜  溥仪逃回养心殿  娇美新娘  花烛被弃难养心第二十一回  洋师进宫  西风吹进紫禁城  太监出卖  美梦再度成泡影第二十二回  清查家底  引来建福宫大火  遣散太监  导致新闻界盛赞第二十三回  整顿内府  溥仪欲扩大战果  提拔郑氏  郑氏则一筹莫展第二十四回  广做善事  力图媒体多宣传  被逼出宫  溥仪回到醇王府第二十五回  离开皇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日本当局  蓄谋拉拢藏祸心第二十六回  回到王府  整日里提心吊胆  逃进使馆  迈出了罪恶一步第二十七回  公使干涉  民国逼载沣放人  使馆过节  京城里舆论哗然第二十八回  对子无奈  载沣洞察日野心  不能自拔  溥仪赴津人圈套第二十九回  美梦破碎  奉系大山轰然倒  血腥照片  溥杰震惊感困惑第三十回  妓院卧底  大帅命丧间谍手  乔装改扮  少帅平安回奉天第三十一回  屡屡被骗  溥寓公散财无数  投讲武堂  杰二弟大连被捉第三十二回  张氏吴氏  各路军阀靠不住  二弟内弟  赴日留学结伴行第三十三回  东陵盗宝  蒋介石不闻不问  张园内外  溥寓公没有自由第三十四回  购物竞赛  婉容文绣闹不和  赏赐名伶  寓公讷谏平风波第三十五回  遗书撕碎  文绣要抗争到底  玉芬出招  借散心逃出静园第三十六回  后妃关系  溥仪润麒说法异  敢于离婚  文绣举动惊天地第三十七回  哥俩赴日  远山猛雄设圈套  奔赴东北  溥仪情愿入深渊第三十八回  甜言蜜语  土肥将溥仪灌晕  心惊肉跳  日方在静园布弹第三十九回  狼狈不堪  后备箱里出静园  险些丧命  贼船途中遇危险第四十回  假借出殡  女扮男装出津门  无能执政  让川岛大失所望第四十一回  笼中执政  新京城里添摆设  傀儡政权  满洲共和东洋造第四十二回  执政上台  三千万同胞受苦  日军淫威  一万个危险存在第四十三回  国联来京  婉容出逃成泡影  傀儡赴日  诗里行间媚骨生第四十四回  消减护军  溥仪敢怒不敢言  政治婚姻  阴谋促成美姻缘第四十五回  初到新京  怀疑弟媳是间谍  女儿出世  帝位继承泡了汤第四十六回  草人警卫  康德才能睡踏实  赴日迎神  日军强令换祖宗第四十七回  狼前是羊  生怕被豺狼吞下  羊前是狼  露出了凶残本相第四十八回  润麒揭秘  还婉容本来面目  贵人谭氏  死亡至今仍是谜第四十九回  跑堂女儿  一夜之间成贵人  溥杰夫人  九死一生归故里第五十回  初到赤塔  溥仪想加入俄共  伯力密谋  献宝前大家私匿第五十一回  自我交代  兄弟俩各有想法  加入俄共  溥仪兄匪夷所思第五十二回  引渡溥仪  苏联不理国民党  江边接头  士兵示警乱放枪第五十三回  梦中团聚  溥杰想鱼目混珠  战犯囚徒  溥仪摆皇上架子第五十四回  国丈佣人  为皇上女婿效劳  异国囚徒  立太子狱中闹剧第五十五回  偶遇故知  溥杰途中生感慨  拙劣表演  溥仪怕死瞎胡闹第五十六回  沈阳下车  一场虚惊本无事  高岗接见  再度受惊皆有因第五十七回  石破天惊  战犯要当志愿军  热泪盈眶  将军归来话战争第五十八回  略施小计  让溥仪主动交代  遭遇难堪  所领导帮他解困第五十九回  家书万金  总理批慧生来信  抚顺探亲  主席嘱载涛前往第六十回  挽救婚姻  合住再叙夫妻情  长女殉情  噩耗传来溥杰惊第六十一回  爱妻含泪  愤然之作传四海  替兄代笔  奇书惊动党中央第六十二回  兄弟合作  写戏演戏赞改造  元帅探望  深切感动兄弟心第六十三回  先放皇帝  弟感到大惑不解  回到北京  兄体会亲情无价第六十四回  两度接见  总理话语如春风  一朝醒悟  溥仪交待众口赞第六十五回  成为新人  昔日旧俗一刀断  植物园里  建立新型手足情第六十六回  喜上加喜  超龄民兵去观礼  尽职尽责  普通公民献爱心第六十七回  重新开始  旧仇宽容旧恩报  现身说法  热情赞颂新国家第六十八回  领袖关怀  溥杰夫妇重团聚  润麒感激  总理帮助换工作第六十九回  二女去留  周恩来一锤定音  三遇难事  好总理指点迷津第七十回  拼命工作  为国为民多干事  主席体恤  要用稿费补皇上第七十一回  抢救婚姻  良苦用心终无果  选择伴侣  不选贵族选平民第七十二回  组成家庭  溥仪开始从头学  生活美满  不能生子成遗憾第七十三回  为求真实  请来皇侄专揭底  寻找素材  太监惊呼世道变第七十四回  皇帝总统  末代人历史会面  罪人求恕  真伟人不计前嫌第七十五回  文革伊始  兄弟俩大义灭亲  廖申被揪  悲剧前深感困惑第七十六回  长春来信  风暴里提心吊胆  “贵人”来访  病榻上同情对方第七十七回  国庆观礼  重病中心花怒放  接待外调  负责任东奔西走第七十八回  总理关怀  让溥仪倍感温暖  生命垂危  仍想着为国出力第七十九回  一如既往  周总理关怀备至  十余载后  追悼会盖棺定论  和读者朋友说几句心里话

后记

和读者朋友说几句心里话现实中竟然有这么巧合的事,在这本小册子打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六月六日,我的忘年交、九十五岁高龄的婉容胞弟郭布罗·润麒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了。我住的正好是朝阳医院宿舍,当下班回来的医护人员告诉我老人刚刚在朝阳医院去世的噩耗时,我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索性放下笔,任泪水痛痛快快地流淌。今年三月至四月,我曾每天到郭老家中(我们是楼挨楼的街坊),给他念了这部书稿的前半部分。老人基本上同意书稿中的内容。书中有几处郭老认为与历史事实有些出入的内容,我听取了老人的意见,去档案馆查阅了相关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增删。郭老说,等我把这部书稿写完,给他通读一遍后,他口述请别人代笔,为我的这本小册子写序。故人已乘鹤西去,为我写序的心愿也不能实现了。八十年代初期,我通过沈醉先生认识了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溥老又介绍我认识了同住北京的郭布罗·润麒、李淑贤、毓品、毓蟾、李国雄老人。于是我开始了和皇族成员之间的交往。有了与皇亲国戚的交往,便有了这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我在把书稿送交出版社之前,抓紧最后的时间写下这篇称之为后记的文字。因为我还有一些想法,想借机会和广大读者探讨、交流,说说心里话。对于那些从《中国档案报》、《纵横》、《炎黄春秋》等报刊上读过我大量专访文章,希望与我探讨、交流的热心读者,也做个统一的答复。因为读者来信很多,我逐一回函答复也的确困难。借这本小册子出版之机,借这篇匆匆写下的后记统一作答吧!七十年代中期,我在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老师的指导之下,开始了艰难而漫长的文学创作。起初主要是写些纯文学的诗歌和散文。在纪实文学热的影响与诱惑之下,我也想试着写点儿纪实文学作品。经沈醉先生举荐,我认识了溥杰,进而认识了其他皇族成员。于是便开始陆陆续续地写作皇族成员人物专访,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有关宫廷生活方面的纪实类文章。护国寺溥杰老人家的那个院落,我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我没见到溥老之前,我曾猜想这位九千岁肯定挺严肃。沈老说:“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吧!那可是个难得的好老头儿,像那么脾气好的老头儿,还真不多见。”我和溥老接触后,才感到沈老的话千真万确。与溥老相识后,我还真的没少麻烦他老人家。连请他帮我看稿、改稿这样的事,我都没少麻烦老人。他的宫廷生活经历十分丰富,订正了我文章里的许多硬伤。他的老伴是一位十分和蔼可亲的日本老人,我称呼她为伯母。我成了他们家的常客,每次去,老人总拿出日本糖果来招待我,这让我很是过意不去。因为我视力不好,每次起身告辞时,两位老人中,总有一位把我送到院门外。溥老还热情地给我介绍了住在北京的爱新觉罗家族中其他的重要成员。如今我的这本小册子能得以出版,溥老功不可没。可惜溥老夫妇均已乘鹤西去十余载,不能看到我的拙作了。不少朋友听到我写这样一本书,都为我捏着一把汗。他们说得不无道理,越写那些时代久远的历史人物越安全,相反时代越近的则越不安全。因为那些时代久远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连他们的后代都无从考证了,甚至连他们的后代都找不到了,自然也就没有了维护名誉权的可能,也不会因维护名誉权而闹得烽烟四起、引起官司。而爱新觉罗氏家族、叶赫那拉氏家族、郭布罗氏家族、他他拉氏家族的后裔可是一抓一大把。“文章稍有不慎,或是有意无意得罪了人家,人家找你打官司怎么办?这些问题你都想过吗?”朋友的一片好意,我自然是心领了。关于末代皇族的官司,我八十年代就有所接触。当时李淑贤阿姨就曾为维护丈夫溥仪的合法权益打过官司。我和李淑贤阿姨也算是老熟人了,知道她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并不像外面人说得那样,谁写溥仪她告谁。我曾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采访了她。有些事实她需要澄清,有些误会她希望尽快消除,有些想法她希望让新闻界、让广大读者知道,我通过人物专访,通过人物访谈录这种新闻形式,把她想要表达的一切,都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出来。话还得扯回到郭老身上来,他也曾对我的文章提出过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内容都是与史实有关的问题。我们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目的都是为尊重历史。从八十年代开始我认识了溥杰、李淑贤、郭布罗老等几位末代皇族成员以后,我发表的大部分有关晚清宫廷生活的文章都经溥老、郭老审阅过,两位老人对我的拙文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从八十年代写皇族人物、事件至今,二十余载没有惹上官司。有人认为我幸运,有人认为我嘴甜、圆滑、八面玲珑。实事求是地说,我没有惹上官司,并没有什么秘诀,唯一的办法是,无论写人物专访,口述实录,还是写文学作品,尊重史实必须放在第一位。这次我写作这部历史题材的传记体长篇纪实文学,真有不少朋友提醒我,应注意不期而至的官司。我心里早就有了底,只要我尊重历史事实,不戏说,不想象,官司是不会找到我头上来的。有人也曾提醒我,写溥仪的书已经出的不少了,不到一百种也差不多。你还能写出什么新东西来吗?朋友提醒得一点儿没错儿。从一九六四年《我的前半生》出版以后,溥杰、毓苗、毓蟾、毓螗都出版了他们各自的著述;载涛、载润、溥佳、宪均等爱新觉罗家族成员,郑广元、万嘉熙等皇亲国戚;李国雄、周金奎等随侍也写了文章,李国雄还单独口述出版了回忆录。据不完全统计,仅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选编的《文史资料》中涉及末代皇族的文字,就多达四十余万字。出版了《晚清宫廷生活见闻》和《溥仪离开紫禁城以后》两本在市场上颇为走俏的畅销书。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然拿起笔来,开始了不自量力且严肃认真的创作。因为我坚信自己坚持二十余年的采访,坚信自己的辛苦不会白费。为了验证自己写下的文字能不能在读者中引起反响,或者说反响强烈不强烈,我把书中有关皇帝溥仪和国舅润麒的一些章节单摘出来,以《末代国舅回忆往昔岁月》为题,在《中国档案报》副刊《档案大观》上进行了连载。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连载后反响非常强烈。不但国内读者反响强烈,同时也得到了国外媒体的高度重视。《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联合报》、《南华早报》等媒体先后对我进行了采访,有的记者还对我提供的那些历经百年的历史照片很感兴趣,但大多数记者对这部长篇连载竟然出自一位盲人作者之手感到吃惊。他们在中文网站上下载了各媒体对我报道的相关内容,并立即对我的边缘人生和边缘采访的独特经历深深地吸引住了。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竞有十余家海外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台湾东森电视台还拍了我采访与写作的专题片。有了这次海内外的强烈反响,我的底气更足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力图避开《我的前半生》里所涉及的那些内容,而着力挖掘那些新内容、新故事。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笔者所下的力气,是一般健全人无法想象的。清朝末年留下的资料浩如烟海,由于历史年代至今只是百年,因此所遗余的资料是历朝历代无法比拟的。资料少不好办,资料太多了也不好办。运用材料的取舍成了问题。取什么,舍什么,都要慎重考虑。另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好几位亲历者叙述事件的起因、过程都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哪一种说法更接近史实的本来面目,就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和判断了。这种分析、判断、取舍的过程,需要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才能分析得更加准确、全面。写作的整个过程,也是不断学习,不断分析,不断提高的过程。尽管写作的过程很艰难,但苦中有乐,乐在其巾。从七十年代至今,已经三十余载过去了,这期间我当过工人,下过岗,失过业,当过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也给文化公司老板打过工。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我也采访过那些德高望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些身经百战的将军、元帅们,那些光彩照人的文体明星,那些闻名遐迩的社会贤达,那些卖血的、卖假发票的,生活在都市边缘的拾荒者、乞丐群落,那些流动的超生游击队和由此而派生的人贩子。为了采访和写作出有深度、有社会影响的报道,我历尽了千辛万苦,虽然写出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但距离广大读者朋友的要求,距离我对自己的要求,仍然差得太远。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很想在有生之年写出点儿能留得住的东西。这本书是我种出的第一块实验田。生命不息,笔耕不止,我这个视力仅有0.01的农夫,一定会继续地精耕细作下去。我属马,干的又是耕田的活计,写到此,正好想起了已故著名诗人臧克家《老马》中的名句“总得让大车装个够”。我渴望丰收,当然不会忘了“汗滴禾下土”。

编辑推荐

《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由中国盲文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商家服务、快递都给力。
  •   研究末代皇帝的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