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中国盲文  作者:史铁生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命若琴弦》收录作者文学作品12篇,包括《命若琴弦》、《合欢树》、《我的梦想》、《爱情问题》、《“安乐死”断想》、《给盲童朋友》、《没有生活》等。

作者简介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书籍目录

命若琴弦合欢树我的梦想墙下短记爱情问题病隙碎笔(之五)康复本义断想“安乐死”断想减灾四想给盲童朋友死国幻记没有生活

章节摘录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  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  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  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  只野兔、狐狸,或者其他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  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  “把三弦子抓在手里,”老瞎子喊,在山间震起回声。  “抓在手里呢。”小瞎子回答。  “操心身上的汗把三弦子弄湿了。弄湿了晚上弹你的肋条?”  “抓在手里呢。”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  经被汗水洇湿了一大片。蹦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这正是说书的旺季。天长  ,村子里的人吃罢晚饭都不呆在家里,有的人晚饭也不在家里吃,捧上碗到  路边去,或者到场院里。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  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上一晚上紧说。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  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远远近近  的蝉鸣也舒缓了许多。  “小子!你不能走快点吗?”老瞎子在前面喊,不回头也不放慢脚步。  小瞎子紧跑几步,吊在屁股上的一只大挎包叮啷哐啷地响,离老瞎子仍  有几丈远。  “野鸽子都往窝里飞啦。”  “什么?”小瞎子又紧走几步。  “我说野鸽子都回窝了,你还不快走!”  “噢。”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生命的声音,在轻轻地飞扬……  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他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还有呢?突然间心里一阵空,空得深重。就只为了这些?还有什么?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

编辑推荐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有身体的缺陷。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阅读他的作品,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本书为史铁生经典情感再现,收录了他的中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合欢树”“我的梦想”“墙下短记”“爱情问题”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命若琴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5条)

 
 

  •     我觉得,人忽然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是一瞬间的事儿。
       可是,仔细想来,这又不是一瞬间的事儿。它必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经历了与磨难的艰苦斗争之后,在生与死,苦与乐之间行走了一遭。才恍然发现,穿过所有的绝望之后还会有那么一丁点的希望。这时候,人才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
       可是,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将自己的思之所得公之于众,用他对生命的思考来指示芸芸众生呢?有多少人在芸芸求索中惨败于苦痛之下,失去了这份探索的勇气。在这一层一层艰难求索的生命中只有一点点的人逐渐呈现出来,就像是一团星云中最闪亮的几颗星星,史铁生就是一个。
       我爱史铁生的文章,因为在字里行间我都可以攫取他对生命的思索。他用文字打造了一个个世界和空间。在这些世界里,又有无尽鲜活的人活出了不一样的生活。史铁生是一个故事家,也是阐释真理的哲人,他用故事里的悲喜情仇,诉说着人世间的苦辣酸甜。
       于是今日,我再次阅读史铁生的文字,再一次踏入《命若琴弦》的世界,跟随老瞎子,小瞎子翻过了一道道的山梁。我和他们一样,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我帮他们托着手里的三弦琴,与他们一起说书为生。我知道他们的结局,却不会事先流泪。
       可是,我仍会在史铁生细腻平婉的叙述中,感受到一丝丝撕扯般的疼痛,这份疼痛来自于我的心脏,会蔓延到我的全身。有时候,我的心在老瞎子身上,我像他一样渴望,渴望见到弹断一千根琴弦后的药方,我能感到他的希望。有时候,我的心在小瞎子身上,我能感受到他的天真和青春,也能看到他透明的心脏,而这时,我反而更感到一阵悲凉。我跟着老瞎子坚守着那一点希望,却也在希望落空的瞬间,霎时感到了满天的黑暗。但是,老瞎子作为作者安排的智者,在失望之后反而参透某种人生意义,这种意义只有弹完一千根琴弦后才能获得。意义的得来是苦涩的,甚至是痛苦的,而意义,其实也早就出现在了老瞎子和小瞎子的生命里了:“记住,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老瞎子琴盒里“神奇”的药方,从本质上来讲,是可谓“希望”的东西,支撑他在苦难的岁月里走过了五十多载。若加上他的师傅,师傅的师傅,这份“药方”足是支撑起了几代人的希望。若说这药方神奇伟大,可这伟大绝不是药方本身具有的,而是一代一代像老瞎子这样的人,在经历绝望获得顿悟后,为延续下一辈的希望,而一点一点加之其上的。
      我若是能在这里,用几百甚至几千的文字把《命若琴弦》的意义都一一道来说尽,那这感人至深的故事,也就称不上伟大了。这故事之所以伟大,在于它在娓娓道来之中构建起一个关于善,关于希望,甚至是关于生命的价值观。我们会为这个故事感动,进而灵魂受到洗礼,我们也能感受善,也会珍视生命。然后懂得,让一个生命活下去,活的有意义,是多么的不容易。
      短短的几页文字构筑的世界,是如此的坚固,如此让我们感动。而且,每一次翻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咀嚼出不一样的意味。这是文学这门艺术的伟大之处,也是文学作为人生导师的意义所在。史铁生是文人,更是哲人。他以文字为媒,传递着他对生活,生命的点滴感悟。这绝不是微不足道,这确有千斤重量。
      我愿沉浸在史铁生的世界,嗅着淡淡的墨香,聆听生命的启示。让我的手心里,也长出拉紧的琴弦,奏起希望的音乐••••••
      
  •      老瞎子说书的功力炉火纯青,他说的故事里有整个世界,他从出生起却不曾窥见过世界的模样。
       “ 再弹断几根就可以抓药了”。这是内心对看见世界的渴望让他五十年如一日地翻山,赶路,弹琴,说书,戴着破草帽,忍受严冬酷暑,睡在破庙里。但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坚信只要他坚持就可以有重见光明的一天。
       其实我们都明白就算老瞎子弹断一万根也是看不到这个世界的,所以可以预料到老瞎子在抓不到药方后的绝望,身心在失去这种渴望的支撑后迅速老去的模样。但老瞎子在回去野羊坳找小瞎子的路上感悟到,原来“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所以人生目的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支撑你度过人生中那段艰难的岁月。最后实现目标的快乐也许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热烈,而回想起那段走过的日子却是最珍贵的。也不知怎么的,就坚持着走过来了。即使最终目标会落空,其实会有绝望的一段时间,毕竟当所有的努力坚持得不到结果的是令人抓狂的。但其实努力并不是完全白费的。因为如果你真的有坚定的目标,你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用尽全力,而你在用尽全力这个过程已经不知不觉收获了很多。你挖掘出了自己的潜能,就像老瞎子高超的说书技艺。你走过了那段艰难却充实的岁月,你的人生其实是完满的,就像老瞎子带着小瞎子翻山赶路说书尝尽苦难也充满欢乐的日子。
       命若琴弦,原来是这样子。
      
  •      很偶然的机会,第二次读到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觉得实在有必要写点什么。
      
       一老一少的师徒二人都是瞎子,走南闯北靠说书为生。小说的焦点集中在一副神秘“药方”上——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封在他琴槽里的“药方”。只有弹够一千根琴弦作药引才能打开药方去抓药换来眼睛的重见光明。这时老瞎子已经七十,小瞎子年方十七。戏剧性的是等到老瞎子毕其一生终于弹断了千根弦,却发现那“药方”只是白纸一张。
      
       现在还回到故事的起点吧。“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师徒二人相依为命,他们的行路轨迹相同,但是心迹却截然不同。小瞎子就像一颗刚萌生的嫩芽,懵懵懂懂地探出好奇的目光,憧憬着世间的所有缤纷。老瞎子则不然。七十年的岁月足以使得他看透了世间浮华,或者说他把人生的一切都寄托在弹断千弦重见天日上,目标清淡而孤冷。所以,当小瞎子痴迷于可以探听外面世界的电匣子时,老瞎子说“听那玩意有什么用,天下好东西多啦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当小瞎子情窦初开跟女孩打得火热时,老瞎子百般阻挠,“早年你师爷这么跟我说,我也不信……”。世间的一切欢愉都是过眼云烟,接下来就是痛苦。老瞎子明白。
      
       故事截止到这里,小瞎子的形象显然定格在一个初涉人世分毫不懂的毛孩子,而老瞎子则是看透世事的通达人。可是当“药方”的秘密无情揭开,老瞎子便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赤裸裸的可怜白痴,方知被一个善意的谎言骗了整整五十年。这打击足以让人崩溃。等到他回过神想起曾经走过的岁月,却意外发现以前被蒙在鼓里,为这个虚幻的目标奔命的日子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是虚设。”
      
       没错,目的本来就没有,不过是人为设定的。老瞎子的一生固然因为不能看见光明而忧心,但是却因这虚设目的的支撑活过了饱含希望的五十年。只是一旦这目的的虚设被看穿,冷冰冰的结局让人绝望胆寒,给了他生命中冷冽而致命的一击——目标即已崩塌,哪里还会有勇气活下去。
      
       转而看小瞎子十七年来的短暂生命,和老瞎子的“五十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他心里没有那个虚幻的目标。老瞎子的五十年一路走来只管看向前方那标志“胜利”的一个终点,任你左右多少红尘良景,他早已看透而置之度外。相比之下小瞎子的路走得就丰富多了。就像那只贪婪的小花猫,左边捉蝴蝶,右边追蜻蜓,只是这样的活法也终会受挫。自视我们的生活,事业、爱情,只要是在人世间奔走,有哪一样是一帆风顺事事遂心之说。那么小瞎子活得是不是就没意义呢?不,他活得是另一种意义,一种不同于老瞎子的意义。
      
       说到底。老瞎子从“出世”中得到气定神闲的清心生活,小瞎子在“入世”中体验到饱尝人间冷暖的生活。一老一少的“瞎”实则寓意着人世间抗拒不了的痛苦。面对这样的无奈,“定”个目标一路向前,避过痛苦的同时却也失掉了世俗的快乐,而选择全身心投入就注定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要忍受痛苦的并存。
      
       或是因为机缘,或是缘于自身,世上纷纷攘攘的灵魂踏着两条不同的路在历史的轨道上无休无止地上演。于我们来说,更多的人的境况是折中吧。人生不就是由无数个光辉耀目的目标连缀而成的么。在两个目标的间隙里品尝苦乐,在到达每个目标时获得一瞬欢欣,同时又意识到目标的虚空,禁不住叹问人生而为何。
      
       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前说,“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就够了。”
      
       拉紧了才能弹好。不必忧愁,因为希望无限。
      
       弹好了就够了。人生岂不是豁然开朗。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很早之前写的~)
  •      高三时,跟认识不久的朋友在聊着天。
      
       “嘉颖,你都有什么兴趣爱好啊?吃?泡妞?打机?足球?麻将?”
      
       “恩,你说的这些我都喜欢。但你说漏了一样东西—看书。”
      
       “滚粗!少来装文艺!就你这上课睡觉插科打诨夜修翻墙出去吃烧烤一付吊儿郎当老不正经样子的家伙会看书?太装了吧!!!”
      
       “虽然我上课睡觉插科打诨夜修翻墙出去吃烧烤吊儿郎当老不正经,当是看书确实是我的一大爱好。”
      
       “好吧,那你喜欢看谁的书?九把刀?张小娴?韩寒?郭敬明?南派三叔?当年明月?村上?”
      
       “史铁生。”
      
       “我了个去!滚粗!!!”
      
      
      
       高二,文理分科。以前的班级全部被打散,重新编排,宿舍也是这样。边上床上有一个哥们A,他的床头边,便放着一本《史铁生文集》。当时,我一心想着如何光复壮大我伟大的泡妞打机事业,对那本书,正眼都不瞧上一眼。直到有一天,回到宿舍,发现哥们A哭得稀里哗啦、死去活来。我不停安慰他,什么“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支花”、“不要因为一颗树放弃了整片森林”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说了个遍,一点效果也没有。最后烦了,大骂:“MLGB你到底是闹哪样你倒说呀!别只顾着哭啊我去年买了个表!!!”他还是哭哭啼啼的,手指一直指着那本打开着《史铁生文集》,那一页,正好翻到《奶奶的星星》 。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因为看他的书而哭得死去活来,也许就是一种最高的荣耀吧!对了,忘了说,在这之前,我是不看书的。
      
       史铁生,我所喜欢的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没有绯闻,没有过多得上电视,没有过多得参加什么活动。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来概括他,就是“干干净净,无病无害”。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这句神吐槽,让我这个满脑子都是槽点的家伙也自愧不如。他年纪轻轻便下身瘫痪,终身与轮椅为伴。瘫痪,给他带来的也许是视野的局限,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思想的深度,以及社会浮华的习气。这一点,在现在的中国文坛及其难得。
      
       尤为喜欢他的短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没有华丽丽的词藻,没有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什么诸葛亮式、张飞式等特色鲜明的人物,也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灌输。有的,是那朴实无华的文字;对生活日常琐事的记载;还有,一个个看起来似曾相似的人物。
      
       虽然这部短篇是知青文学,但很难得的,在里面,他没有渗入过多的不甘、没有过多的不满、没有过多的愤世嫉俗、也没有过多的壮志理想。只有一个个小小的人物,一件件小事,夹杂着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平平淡淡,娓娓道来。让我脑海中满是这么一幅画面:在一片黄色的土地上,有着这么一支人群:老汉、婆姨、后生、女子,拉着手,走,犁尖就像唱针在高原上滑动,唱着质朴的歌。(摘自史铁生《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一股淡淡的感伤慢慢流满全身,却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坚韧与生命力,深沉,厚重。让人感慨到,这,就是生活。
      
       去了一趟图书馆,借了史铁生的文集,及其古旧,连标题也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有些不明显,隐藏在书架上某一角落,一打开,还带有一种呛鼻的灰尘味,跟书架上其他光鲜靓丽的某畅销书某励志书比起来,带有那么一丝荒凉的意味。
      
       一幅幅熟悉的画面、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一个个熟悉的人物—破老汉、留小儿、老黑牛、说书人又跃然于纸上。忍不住嘀咕了声:“嘿~.好久不见。 ”
      
      
      
       小说,因为琐碎,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厚重。
      
      
      
      
  •     命若琴弦
      史铁生的文章大都是对个人生命的思考。我想,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其文章可修行,其思想可修心。以文学手法来阐述其人生哲学。这一点倒是有点像庄子。但不同的是,庄子为文汪洋恣肆,而史铁生行文却如涓涓细流。
      《命若琴弦》中关于生命的目标、信仰以及其意义的思考又不禁令人动容。关于人生的价值、目标,许多小说、散文、杂文谈论得太多太多。而史铁生亦有自己的理解:“人一出生,便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给予他的一个事实。”人生也不过是万千种生命中的一种罢了。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生命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本身并不存在意义。人的伟大在于为如“刍狗”般的人生树立了目标、信仰。人生也便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有了意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生命的空虚给人生留足了空白,而我却将这留白填上了目标。
      “目标是虚设的,可非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我们生命中的目标之于我们,就如同宗教的教义之于教徒。我们也许本身不相信,但有时候却又要强迫自己去相信。广袤而荒凉的生命是可怕的,而能够给予我们些许安慰的也不过是那遥远而虚幻得目标。
      而生命的意义有在哪里?我想,生命的意义固然是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能以目标的是否实现为标准来衡量。目标可以是虚设的,意义却是实实在在的。老瞎子没有重新看到这个世界,可他却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在多少架山,多少里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许当他发现秘方是一张白纸的时候,他的生命滑向了虚幻的深渊。可当他回想起这一生,回想起他紧绷的琴弦,回想起“全心沉到自己所说的书中去”的时候,他的生命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     史铁生《命若琴弦》
      
       很喜欢这个作家,从十多年前看过他的《我与地坛》开始就感觉这个作家很适合我,后来一次去北京的时候还专门去了一趟地坛。
      
       史铁生写得不多,算是一个低产作家,但是却没一本书都很耐读。虽然也免不了重复出版,但是不粗制滥造就已经很不错了。史铁生的命运很坎坷,先是腿残疾了,只能在轮椅上生活,后来肾又坏了,必须靠透析来维持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轮椅上的作家却不断地去思考生命,思考人生。有人说正是因为他腿的残疾才使得他有大量的时间去思考,使得他去思考疾病生命这些被我们忽略的问题,可是这个世界上残疾的人有几百万几千万,可是为什么只有一个史铁生?对于这样的一个生命来说,无论走向那条道路都不会放弃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和写作。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散文集,史铁生的文章几乎都是散文,不过史铁生最开始却是一直在写小说,想要当作家,就要靠小说出名。不过没想到的却是真正带给他荣誉的却是他的散文。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却是一个小说,“命若琴弦”写得不错,比短篇长一些,勉强算是中篇了。这对于一个擅长思考的作家就挺不容易了。以前一直是看史铁生的散文,所以第一次看小说,感觉真的不错。但是必须承认,写小说写得好的中国实在太多太多,而带有思想的散文却是史铁生非常鲜明的特色。
      
       史铁生喜欢体育,这也许是对自己命运的一种补偿,自己走不了路却去关心那些跑得最快的人。人生就是这样,越是缺少的才会越去关注,得到了往往就被忽视被遗忘。我们所忽视的往往正是史铁生每天都要面对的,我们所遗忘的,恰恰是史铁生时刻都要感受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思考一下,我们的生命是用来做什么的,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生命。
      
  •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希望。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     史铁生的著作最有名的《我与地坛》,他可以称为中国当代最本真的作家,一位长年需要到医院做血透析(全身换血)靠轮椅度日的残疾人。听到他去世的消息,我的内心是很苦闷的。这个世界又少了一个善良的人,为什么好人总是活得不好?也许,造物主总是为天才设定各种可笑的场景,如尼采抱着马儿发疯,如庄子浪迹大地田野,如梵高在金色的麦浪前自杀,如嵇康在广陵散中就义。好象不经历人生最苦难的事情,天才就无法完成他们的使命。《命若琴弦》中当年老的琴师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后,拿到了那张可以让瞎眼重见光明的药方之后,也许命运在那一刻跟所有的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命运将继续下去之后,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命运,该如何去接受命运,是史铁生用他短暂的一生给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最大的,也是最有思考价值的天问。
      咨询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 dannyhmf (谷歌、百度搜索)
      咨询师微博:http://weibo.com/u/1653179041
      
  •      是从《我与地坛》开始了解史铁生的,最初只知道他身有残疾,可是也许正因为这让他更懂得思考、感悟人生。《命若琴弦》确实有拨动我内心中的那根琴弦,开始和结尾仿佛让我看到了命运的循环,但叫我写读后感却真写不出什么,我不太擅长文笔==
      摘抄几句文中很喜欢的话算是书评吧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荡。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
       这是故事的开始,也是故事的结尾,但这个故事不会结束,永远循环,生生不息。
       “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小瞎子的命原本不系在琴弦上,因为他对生活有着原始的欲望,并感到质朴的快乐。可以说他有生活的目的,却也没有像他师父那样明确的目的,他只是每天听着黑匣子,想象着多姿多彩的无穷世界,和师父一起赶路说书,精神上充满着单纯的快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到了野羊坳之后,他的目的开始逐渐鲜明,两颗年轻的心灵互相吸引和靠近,他心里的花在悄悄长大,他想要和兰秀儿在一起,这种快乐不再单纯,是甜蜜而煎熬的。最后,兰秀儿嫁到山外,他的目的终究落空了,他的世界崩塌了,他恨自己是个瞎子,他再也回不去从前单纯快乐的自己了。他想睁开眼看看,看看这个她曾经看过的世界,于是师父用一张药方和一千二百根断弦的药引把小瞎子的命从此系在弦上,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看那张无字的药方,花尽余生力气走向一个永远走不到的虚无的目的。
       这是小瞎子的今天,也是师父和师爷的昨天。或许等到小瞎子终于弹成老瞎子,弹断了一千二百根琴弦,他才会明白师父当初的忠告,然后告诉徒弟弹断一千四百根琴弦……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如同生命。
       目的本来没有,但能总要有个目的(即使是虚设的)来扯紧生命的琴弦,所以人活在世上才需要有目的、目标、理想、梦想、信念、信仰。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快乐地活着,不考虑生命的意义和目的;长大懂事之后,自然地就给自己找了个目的,然后我们对这个世界满怀希望,失望,绝望,发现目的原来是空的;老时只能凭着一点念想或牵挂走完残生。原来最快乐的不是到达目的,而是走向目的那些路,那些年和那些陪伴在身边的人。
       史铁生讲的故事总能让人真正走进去,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云在青天月在山的世界,如此贴近生命的本质。短短文章让我跟随着人物走过几十年光阴甚至一生,掩卷的那一刻有浮生若梦、恍若隔世之感。
      
      
       PS:这本集子里我还喜欢《没有太阳的角落》、《我遥远的清平湾》、《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黑色幽默那段实在精彩,虚实交错,让人叹一句人生如文)
  •     《命若琴弦》(史铁生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一个有雨的晚上,我检起了史铁生的小说集《命若琴弦》,曾经读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我与地坛”、“好运设计”等史铁生精彩的小说或散文,印象很好,他是一个特别的作家,流淌着“先锋”的意味。“命若琴弦”写得很有震撼力,一种文化关怀的悲悯在小说中弥散。“毒药”写得神神鬼鬼,但主题仍然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关怀及对命运的彻悟,残疾是史铁生写作的一个重心,从心理学上来讲,也是史铁生对自身命运的回忆与挣扎。从更宽广的角度来说,人生就是一种残缺,没有完美可言。所有的言说不过乃一种宿命而已。
  •      “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喜欢这句话,这样朴实的话语,反而能表明人生。
      因为失去的那个人去读《命若琴弦》,其实并不喜欢史铁生这般朴实的文字,我更喜欢那些哀伤的、忧愁的话语。静心读完这本书,才渐渐有了感触。在作者的文字中,渗透着对身体残缺的遗憾,对完美人生的追逐。既然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是否长的帅气,是否强壮,是否聪明,甚至是是否完整。人定胜天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我们终究是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上,在你身边人来人往,喜欢你的人不会因为你的缺憾而离开,不喜欢你的人也不会因为你的完美而驻足。必须努力的活得对得起自己。活着就必须得有希望,没有希望也要去制造希望。鲁迅先生当年笔下的阿Q唤起了许许多多的人去反阿Q精神,然而,你若是阿Q,你若是家徒四壁,你若是被人唾弃,你若是生活无望,你会怎么办?我想只能会要么死去,要么变成阿Q。老瞎子在得知自己坚持多年的希望是一场空时,他便只有颓废,只有当他找到了另一希望:为了自己的徒弟活下去,老瞎子才会继续活着。小瞎子在失去自己最爱的女人时,便只能“一动不动,想那么等死。”只有在老瞎子给了他一个希望,他才能哭出来。
      人人有自己的不幸,给自己一个希望,为不幸去活着。
  •      这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小说集。
       《命若琴弦》这篇小说我是从《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那部书里读到的,很喜欢。
       在这本书里,我更喜欢《病隙碎笔》(之五)。
       当然了,那些梦想、断想、短记、幻记也都是耐人寻味的。
      
      
  •      知晓史铁生的名字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上开始的,那篇《我与地坛》写得细腻又打动人心。于是开始一点一点了解史铁生。去年史铁生先生逝世,他的去世让很多人悲痛不已,他像一个坐标,一个典范,在那里。史先生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跟病魔做斗争,勇敢、坚强地活着。他的文字也大多流露出的也是对生命的认知和感悟。人在清醒地觉得死亡离自己不远的时候总会思考地比较多,史铁生是这样,陆幼青也是,还有刚刚去世不久的复旦青年教师于娟。他们一个个都用生命为代价来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生命的意义。
       于是乎,或许我们不应该要求必须要文采飞扬。跟纯文学相比,这本书更像是关于生命的哲学。如果你没有宗教,如果你觉得空虚和厌世,不妨看看史铁生的书。
       他说“人的生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     有时候命运很残酷,它会把你一辈子追寻的梦想生生地在你的面前一点点敲碎,而你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碎成粉,再用力握紧也无法挽留。当梦想顺着你的指隙滑落被风吹散后,总得给自己个理由活下去,所以,另一个梦想也就孕育而生了。  我常常会想,在莽莽苍苍的群山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这到底会给人以怎样的映像。那是副悲凉的画卷吧,我总会在脑袋里浮想出,那缓缓西垂的太阳,那耀眼的失去了温度的金黄,会斜斜地晕染了他们那深布皱纹的额头,里面混合了油脂的汗渍,会闪着光。而后面跟着的,是个灰头土面的小孩,手里紧握着一把破旧的三弦琴,急急地跟着前头的人。唯一相同的,就是那两双眼吧,翻着白,却射不出一丝光亮。他们的身影会被拉得很长很长,直到太阳落下山了,或者,他们进山了。  命运对他们是极为不公的,正如老瞎子的师父对老瞎子说的,而老瞎子对小瞎子说的:你最好离她远点,对你没坏处——他们不配拥有爱情。可,毕竟是不服啊,为什么我天生就是瞎子?我多想看一下这个世界,哪怕是一眼啊。老瞎子的一生也只为了这一眼而活了下来。当他弹断1000根琴弦后却发现,他依然是个瞎子师父是骗他的啊,骗了他一辈子。老瞎子知道了师父的苦心,他们这样的人只能靠着这个意念才能活得下去的,在老瞎子之前老瞎子的师父也被骗过,不知道已经延续了多少代。而老瞎子也要骗小瞎子了,也要骗他一辈子,而小瞎子也会去骗下一个,再下一个....  命若琴弦,他们的命运就系在那琴弦上,当所有的琴弦被弹断时,他们的命也到此为止了吧。多少年后,还是会有这样一幅画面:莽莽苍苍的群山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     今天确实闲的过分了。
      看电影看书睡觉。
      偶尔如此,偷闲到放纵。
      
      "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两天前刚刚看完≪我与地坛≫。
      想毁掉一个作家就把他的文章选入课本并要求背诵吧。
      至今对鲁迅毫无好感,每一篇文章都一定会要求背诵。
      鲁迅是有他的深刻所在,脱离的时代和背景,这样年纪的我都不能理解,让小学生背篇≪闰土≫有什么意义。
      
      以前知道一点史铁生的时候唯一认真想过的事情是如果一定要我失去身体的一部分我会选什么。
      声音。
      看不到东西听不到声音四肢残缺。这些发生我一定会死。而少说几句话无所谓。
      
      想过这些以后我就知道我是个懦夫。
      当一些发生的时候也许我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你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希望才是最可怕的东西,他引诱着你一步一步走下去,也许根本到头来什么都没有。甚至是深渊。
      可你依然坚定的勇敢的就那么走下去,万劫不复了。
      
      哀莫大于心不死。
      
      以前看余华的《活着》。看完以后完全不能平息。福贵那样的一生,就算活下来了又怎么样。满满的罪孽和悲伤,一生到头来可以失去所有,最后与一头老耕牛相依为命。还可以继续活下去。
      到现在都不能理解福贵活着的意义。
      那样满是责难悲惨至极的人生何止是一场苦行。
      活着,到最后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种惯性。
      
      人生的意义在哪也许根本就不必问。
      自己本来就是沧海之一粟而已。
      在记得你名字的最后一个人死了,你就真的不存在了,像没有存在过那样。永不超生。
      可是我们又如此需要一个借口维系生命。甚至苟延残喘。
      
      "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或许活着本来就是一场救赎。
      
      史铁生的智慧绝不是源自他的不幸。
      那种人生智慧不是重创创出来的,而是灵魂本来的高度。
      
      命若琴弦。细如游丝。
      
      去年知道史铁生的死讯的时候心里一恸。
      巨人轰然倒塌沉闷的响。
      
      记得史铁生的人来来去去。
      各自得到一些,又放下一些。
      
      先生走好。
      
      
  •     现在未必人人都想成功,但人人想必都渴望幸福,其实成功何尝不是通向幸福的手段。小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偶像生活得很幸福,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长大了才发现王子也有烦恼,多半解决起来还很困难,他遇到的挫折比普通人强烈百倍。
      本书给我启发很大的就是“我的梦想”中讨论幸福的内容,讲史铁生最喜欢的短跑运动员刘易斯失败的事儿,失败的那一刻“我看到了最幸福人的不幸,最幸福的定义动摇了继而粉碎”。人都有命定的局限,神在所人有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刘易斯失败的那个中午一定是这世上最不幸的人。”
      
      上初中时老师说:“你们要争当全班学习第一名,然后是全年级,然后是全校的……”按此逻辑最后我们班的每个人都有望成为世界上学习最好的人了——这种老师还是越少越好。还好,老师的话我很少信,初中我的成绩从没排进过全年级前100名,当年只是偶尔有些失落。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路上超越自己,而非一心想成为最有力或者最优秀的人。根据我的经验,走入社会之后没人在意我们是不是学习成绩全校第一,大家更看重的是我们是个怎样的人。像孔子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能超越自己就好了。
      
      看来刘易斯是明白其中道理的,书中记载百米决赛的第二天,刘易斯跳远有非常好的成绩。“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火为何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读到此处,我想起了每天往山上推大石头的哥们,即使到山顶之后石头又回到原点,即使每天如此,他还是在推,在彰显不屈……
      
      注:本书是盲文出版社“人文精品”系列的一本,我认为是史铁生小说和随笔作品的小合集。虽说合集不像小说或者随笔集那样能整体反映作者的思想,但仍然有值得一读的地方。开篇就是我认为史铁生最著名的小说《命若琴弦》看着说瞎子弹琴其实是在说人生,说人生的路。
      
      
  •      读这本随笔,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自己,那一抹淡淡的阳光,手捧一本随笔或散文,已觉人生充满了浪漫与美妙。也曾幻想过成为一名作家,也曾喜欢不停地写写写。。。可是十年一晃过去,我还是一事无成,当年的理想、愿望早已成了自己悲愤时发泄、抱怨、遗憾的落脚点。
       九岁的妹妹给我指了指书架上厚厚的一沓笔记本,“看,那都是我写的小说!”言语中,那么多的骄傲。——我也曾这样骄傲过吧?不记得了。。。
       翻来这本书,其实只是偶然,本想去图书馆找一本《我与地坛》,怀旧,录音,拾起曾经的嗜好。可在偌大的书架中只翻到史老的一本书。。。好吧,都是史老的书,没有地坛有琴弦也罢,只是怕不能找回高中课堂上范读的自豪!
       老瞎子执着的弹断了第一千根琴弦,却终于了然师傅当年的良苦用心,于是将一千二百根琴弦的承诺封进了小瞎子的琴,封住了小瞎子的心。药方是假,希望是真!人活着,总是需要有这么一个虚无的信念的支撑——希望是什么?即使只是一张白纸,当它存在时,生命也会因此而增添无数的色彩;而如果没了这些微的念想,怕只能苟延残喘,生不如死,一千二百根琴弦的承诺不过是兰秀儿的取代罢了!
       史老的文字其实都很简单,只是在一遍一遍诉说着生命的真实,一遍又一遍的强化对自身生命的渴望!也正因了这份简单,所以我们感动!
       而我,依然害怕写字,无味的人生,苍白的文笔,不写了吧,不写了罢!
      
  •     我很喜欢给别人写信,喜欢别人读我信的时候双手颤抖——这说明我的文字切中要害,引起了他人的共鸣。我很喜欢这种简单的启发式的共鸣感。也许是因为平时面对面交流的障碍,有时候用文字代替言语让我觉得更轻松。也许有因必有果,这是头一回,我读着别人写给我的信,手已无力举起纸片,难过得几欲落泪。与其说是难过,不如说是感慨,感慨一个人从出生到最后,总是不可避免地改变。这短短一页的信,每一字都在撩动我深藏已久的内心。
      
      这位友人提到两年前她出国交换时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她的离开以及改变会对周围人产生多大的影响。直到后来我和一些她其他的挚友升上了大学,而她却一个人留在了高中时,才开始感到害怕,害怕我们的改变,害怕相互的兴趣渐渐没有了交集,害怕彼此即将变成生命中的过客。这是一种深刻地害怕被“抛弃”的心态。
      
      她的这些害怕与感慨,正是我过去所恐惧的,也是现在正在担忧的。
      我没有想到一直看起来这么后知后觉的她,也会不知不觉中长大,并开始思懂得关心人。成长这种东西,总是需要在付出代价后,才获得。
      
      每次和别人玩得很尽兴就会想到离别时的苦闷,其实离别都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君子之交淡如水,也不必终日在一起。最可怕的便是有朝一日你们俩再次相见,相互之间的情谊还勉强在,一起举杯的却已不是过去那个你熟悉的人,更像是偶然遇见的过客。
      
      我想,我友人以及其他人的离去,的确也给了我一种“主动去改变的推力”,就如同那时候她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远行的。记得08年的那天晚上,我,她还有我母亲三个人在我家对面的韩国料理店吃着烧烤时,她曾经告诉过我“多么想要改变”,当时我静静地听,心里只倒映着一句话“现在这样不好么?为什么要改变?”……钻心的疼痛感袭来,也只好挥挥手对她说:一路保重,循着你的梦想走下去。
      
      有时候人必须要为了梦想而牺牲些什么,毕竟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想要过去的一切都维持原来的样子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性情没有大变,心境的变迁也总以设下层层围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又老去,都是孤零零一个人来,又孤零零一个人走,便是因为过客匆匆留下了脚印却又不肯逗留。而能够相互理解扶持地走下去是何等牢固的缘分。
      
      所以说,爱是孤独的证明。孤独是爱的背景。
      
      爱是用来挽救我们的恐惧,以及我们的孤独的,它不是肉身而是灵魂的。今天面对那位友人,我倒是有种说不出的熟悉,虽然已不如当年高中时如果想要见面,就转头对着窗户,看走廊另一端有没有她的身影飘过。今日隔得这样远,却十分坦然,也许这是因为没有当年的孤独作为背景,爱也依然在。在这点颇不同意史铁生或者说是我读岔了,超脱孤独的爱也存在着,而且融入血液。
      
      而这只是对于一人而言,对于这个世界上其他的过客,也许我就做不到这样洒脱了。我想要追随各种各样的人,希望他们不要改变。也害怕有朝一日会站在对立面上。
      
      友人说:这段时间充满着机遇与挑战,希望我们都能好好把握。
      也许这就是命定的曲折,我倒是很好奇,当我披荆斩棘地走过这一路,最后在我身边的还会有几人?
      
      如果4年后,我将看到不一样的自己,想来也必然会释怀吧。
      
      
      
      
  •     只有弹段一百根琴弦才有重见光明的希望么?瞎子与小瞎子之间的善意欺骗 生命中无奈的缺失 还有那让人绝望的一星半点儿希望,似乎正应了他《我与地坛》里面的那句话,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已经吹响
  •      可能是比常人更加坎坷的人生经历,史铁生更懂得珍惜生命,更会享受生活。
      
       时间在一直走,从不停下;人每天都在变,也是从不停下。说不定那天,就和那琴弦一般,奏响最美妙乐音的时候,却戛然而止。
      
       弦断有谁听?
  •      在中国文坛中,史铁生的作品中的哲理韵味极为浓郁,在众多的作家作品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呈现出其独有的与众不同的哲学色彩。《命若琴弦》通过瞎子家族追求光明的事情,向人们揭示了目标牵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现代人生的探索。目标对我们而言就像照亮前进方向的那盏明灯,它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富有意义。但是,仅仅有目标是不行的,还需要个体自我的努力,只有不断的努力奋斗去实现其人生目标,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人只有在目标的牵引下不断的努力,人性的光芒才得以发挥,我们才能不断得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本人,他将他的经历,他的情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去,阅读他的作品,像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他用他的作品告诉人们何为生活,如何生活。他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他却引导我们走向健全的精神世界,他向我们宣扬爱,告诉我们“爱”的意义。正如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对得主史铁生的授奖词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的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的唤起可我们对自身所处境界的警醒和关怀。”
      
       老子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太深重的苦难往往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情感恐怕无法言说。人,可以接受有限的失望,却不可失去无限的希望。因此必须抓住些可以把握的东西去证实自我的存在。逆境中的人尤其需要这样的“救命草”。希望,目的似乎都是虚无缥缈的,但是当你确认它是可以实现的时候,内心就会像拉紧的琴弦,无论那目标的存在或是虚设的,即使“目的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哀莫大于心死。
      
       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笔下的《西西弗神话》中,西西弗最想获得到的就是自由,宙斯告诉他,将巨石滚至山巅就能获得自由。于是,西西弗滚动着巨石,但是由于重力的原因,巨石将会跌入山下的平原,但是,为了实现理想达到目标,西西弗一次又一次不断的滚动着巨石。理想和目标使他的心灵充实而又平静,“他的巨石就是他的事业,”“他就永远在进行中,巨石还在滚动,”“登上山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是幸福的。”有着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样的人生是幸福的是充实的,“瞎子一族”在追求光明的这一过程中使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充实,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意义,西西弗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了平静。人之为人,在于不但是物质的存在,更在于精神的产物,在缺乏精神理念关怀下的时空场域中生存,正是因为看清了这种本质,我们才会去重新寻找生存的坚强理由。目标的牵引理想的力量会给人以动力和勇气,令人坚强的面对困境面对生活,给我们的“活着”找到了坚强而又充分的理由。没有目标没有理想的人生是空虚的,黑暗而又无望的,只有理想和目标牵引下的人生才具有意义。
  •     当自己意识到苦苦追寻的药引仅仅是师傅一代代虚幻的目标。
      老瞎子破灭的愿望下,依然选择给小瞎子再次编织一个目标给他。
      因为目标不仅仅是小瞎子受苦难的源泉,也将是小瞎子心灵苦涩的支柱。
      一旦支柱倒下,生命没有目的,就会破碎。
      选择苦涩但是还有一丝希望地生,还是放弃希望?
      就算是命不好,也要活着。就算是瞎了残了,也要让他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支持着让他活着。
      总比死了强。
      老瞎子这样想道。
      
      活着比死了强是一代代老瞎子不变的观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一生都追求不到幸福,要靠老一辈虚幻的目标来作为遥远的幸福标志,那么活着,会是一个好选择吗?
      我们常常劝那些想不开的人,“活下去,还有希望。”
      但一代代的老瞎子不断地为一代代的小瞎子增加琴弦的数量,客观上仿佛就是在告诉我们,没有希望的。
      只有怀抱希望给我们的生命力。
      求生的能力。
  •   很多人关注他都是从中学课本的我与地坛开始的 。有时间真的该去地坛看看,也不是很远
  •   他的文章对生命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