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 作者:(法)罗曼·罗兰|主编:方洲 页数:271
前言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圣路易》和《理智的胜利》两部戏剧合称为“信仰悲剧”。他经过10年酝酿、11D年写作,于1912年完成了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罗曼·罗兰因此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青年时代曾受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上学期间曾与,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博爱”等思想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20世纪,罗曼·罗兰意识到新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即将到来。他在尖锐抨击庸俗的资产阶级文化时。主张“应当为新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因此,他在创作“革命戏剧”集的同时,还和法国文化界的进步人士一起酝酿创立“人民戏剧”。可是,他的这一主张没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反而遭到责难。他一方面感到沮丧,一方面希望重新获取精神的源泉。因此,他想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他选择为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和作家托尔斯泰立传,是希望这些艺术巨匠的精神能引导人们脱离低级的生活。《名人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名人传》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作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将他们称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首《英雄交响曲》。20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主要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这部杰出的传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激励了不止一代读者。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仍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它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而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所呈现的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是一面明镜,使我们能体察到自己的卑微与渺小。激励我们去追求丰富而伟大的人生。《名人传》是罗曼·罗兰的得意之作,在文学领域一直被奉为经典,从首次出版到现在,它的独特价值让“人们似乎从中找到了新的支撑点”。因此被评为“人类有史以来的30本最佳书籍”之一。《名人传》创作于20世纪初,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强调自由精神,让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气息”。-《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亲是一个不出名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他幼年就表现出惊人的音乐才华。然而,命运对他十分不公,他虽渴望爱情,但爱情和幸福一再嘲弄他、毁灭他,至死,也没有一个亲人给他哪怕是一丁点儿温暖。最可怕的还不是贫穷、冷酷、嫉妒……最可怕最致命的是耳聋。贝多芬的全部音乐作品可以说都是在耳聋后创作的。为了演奏,为了谱曲,他不得不用牙咬住一根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以感知音响。贝多芬从不向命运屈服,向往自由平等,极端蔑视权贵,表现出高贵的人格。他一生贫苦,死后全部财产:手稿、书籍、家具,全部拍卖掉才不过1575法郎。可他在给兄弟的遗嘱中却说:“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米开朗琪罗传》:米开朗琪罗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古老的家族,他生性多疑、胆怯谨慎,从来不敢与有权势的人在政治、宗教甚至日常事务方面发生正面冲突,在这一点上,他与贝多芬正好是两个极端。在艺术上、政治上,在他一切行动和思想上,他都优柔寡断。在绘画雕塑领域,他是无人匹敌的大师,但他与哪个艺术家都合不来,先是跟达·芬奇闹翻了,后又跟拉斐尔反目。他是一个工作狂,凡事都要亲自来。1505年,正当他的艺术创作处在巅峰状态时,他竟亲自到采石场去筑路运石。这个性情懦弱、天赋顽强的人,一生孤独,他把对基督教的叛逆精神都表达在作品中创作了《行动》《思想》《昼》《夜》等雕塑。《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青年时在喀山求学,由于厌倦了空虚荒淫的贵族生活,于是逃避到高加索去服兵役,在克里木战争中,曾任炮兵连长。这段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1862年,他与索菲亚结婚,过着俭朴宁静的生活,埋头于《战争与和平》的创作。《战争与和平》的诞生为他带来极大的声誉,但他却开始苦苦思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都找不到答案。这段时期,《安娜·卡列尼娜》诞生了。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自己从事劳动,怜悯穷人,他甚至解放自己庄园里的农奴。他总是经受着良心的拷问,痛苦不堪。最终,这位82岁的老翁离家出走,病死在一个荒僻小站。充满激情。慝蕴深刻《贝多芬传》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称为英雄的,不是思想或力量上伟大的人,而只是心灵上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德,就没有伟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有的只是虚无的偶像,只配得上低贱的群众:时间会把他们统统摧毁。成功和失败叉有什么?”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有着强大的心灵力量和精神力量的“英雄”的崇拜。我们不难看出,在《名人传》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写到的三位英雄都是饱受痛苦折磨的人,但他们却在痛苦中为人类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其深刻的意蕴值得我们仔细体味与思考。语言精练。富有哲理比如“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成为伟大”,既强调了毅力的重要性,更突出了灾患对于伟人的作用。精练而直白的语言,使我们能够很容易地把几位伟人的事迹联系起来,但抛开故事。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其话语中深刻的生存哲理。“没有伟大的品德,就没有伟人,甚至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这几句话点出了品德与伟人的关系,不仅是对伟人生活的总结和归纳,同时也揭示了美好品德的伟大意义,给人以哲理的启迪。作者通过对三位艺术大师的生平及其在艺术追求过程中所饱受的各种困难压力的描写,让我们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伟人身上所具有的超凡毅力和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独特的表现人物的手法在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中,每一个主人公都是被当做自己民族、自己时代的产物加以描写的。他们每个的痛苦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于偶然事件的影响或人类天性的内在气质造成的,而是由社会的残酷规律所造成。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个艺术家跟大多数人一样都处于从属地位。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作为非正义的牺牲品,作为社会压迫的对象,这种主题经过罗曼·罗兰的许多艺术加工,同样也体现在他写作的英雄传记中。既是学术著作又是文学作品罗曼·罗兰创作的传记,就写作手法来说,有它的独到之处。这到底是学术著作还是艺术作品?实际上,两者都是。对每一部作品,罗曼·罗兰都用了大量的、许多方面对于读者来说都是新的真实的资料。几乎每一页都有脚注和引文之类的详细资料。在热烈期望自己的作品能为现实生活服务的同时,罗曼·罗兰仍一丝不苟地遵循着历史的真实。为了对抗所谓“罗马化传记”的作家们,罗曼·罗兰避免虚构甚至不允许有半点的虚构。在传记小说中,借助于虚构情节出现的那种直观性。罗曼·罗兰是用他的主人公的原诗、同时代人的证明、对时代文献的充分利用而取得的。他需要这样的文献,并不是因为可以死搬教条、拘泥细节,而恰恰是为了让每一个伟大人物的肖像都能以其清晰的、独特的真实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贝多芬: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如此狂傲的人,在世时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然而耳聋时的一次演出几乎毁了他。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也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运,因此也成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米开朗琪罗:忧郁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作者让我们了解了米开朗琪罗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理,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弱者、一个十足的懦夫。心灵的折磨。奴隶般无休止的劳作,使他一生饱受折磨,对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也自我折腾的人,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他很早就拥有了财富、荣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解剖自己,不断地忏悔,以致为了自己的信仰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耄耋老者,病死荒郊。
内容概要
《名人传(读名著学语文增订版)》由罗曼·罗兰的《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和《贝多芬传》组成,前两本传记先父翻译于一九三四年,一九三五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一本传记翻译于一九三一年春留法期间,重译于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六年由骆驼书店出版。
《名人传(读名著学语文增订版)》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罗曼·罗兰 (Rolland.R.) 编者:方洲 谢鹏敏 关玲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880年全家迁至巴黎。1889年高等师范院校毕业后,写了不少剧本。其中《群狼》《丹东》和《七月十四日》合称为“革命戏剧”,《圣路易》和《理智的胜利》两部戏剧合称为“信仰悲剧”。他经过10年酝酿、10年写作,于1912年完成了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罗曼·罗兰因此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书籍目录
名师快速导读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地位与影响
故事概要
艺术特色
典型人物形象
贝多芬传
童年
命运叩门
痛苦和爱情
天空中的王国
不可抑制的孤独
欢乐
悲剧的收场
米开朗琪罗传
引言
伟大的斗争和不幸
上篇博斗
最强悍的力量
力的冲突
绝望
下篇舍弃
爱
信仰
寂寞的灵魂
尾声最后的审判
列夫·托尔斯泰传
对伟人的回忆
在喀山
一段奇妙的军旅生话
爱情插曲
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
对艺术和科学的批判以及继承
《复活》——另一个世界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
伟人生命的最后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写给韦格勒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过着凄惨的生活。两年来,我避开所有的交往,因为我无法与人交谈:我是个聋子。如果我从事的是另一种职业,那还有几分可能,但以我目前的职业来说,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况。我的仇敌不少,他们对此会说些什么!……在剧院里。我必须坐得特别靠近乐队才行,否则我就听不见演员们说话。如果我坐得稍微远一点儿的话,我连乐器和歌声的高音都无法听见……当别人轻声说话时,我几乎听不见,但要是别人大声喊叫时,我又难以忍受……我常常诅咒自己的一生……普吕塔克教导我忍受一切。如果可能,我却想同命运挑战,但是,在我一生中的有一些时刻,我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听天由命!多么悲惨的隐忍啊!然而,这却是我所剩下的唯一的路!”这种悲苦的情绪流露在当时的几部作品里,如作品第十三号的《悲怆奏鸣曲》(1799年),尤其作品第十号的钢琴曲《第三奏鸣曲》中的广板(1798年)。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带有这种愁苦,还有许多作品,诸如欢快的《七重奏》(1800年)、清澈的《第一交响乐》(1800年)等,都反映着一种年轻人的无忧无虑。毫无疑问,心灵需要时间来适应痛苦,它多么需要欢乐,所以没有快乐的时候,只能自己来制造。当“现在”太残酷的时候,它就在“过去”生活。过去的幸福时光不会一下子消失,它们的光芒在不复存在之后仍将长久地照耀着。在维也纳羁旅的贝多芬。常隐忍于对故乡的回忆之中。他当时的思想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七重奏》中带变奏曲中的“行板”,其主题就是一支莱茵地区的歌曲。《第一交响曲》也是一个赞美莱茵河的作品,是青少年笑迎梦幻的诗歌。它是快乐的,慵懒的,人们在其中可以体味出取悦于人的那种欲念和希望。但是,在某些段落中,在引子里,在某几种低音乐器的明暗对比里。在荒诞的谐谑曲里,人们多么激动地发现那青春的面庞上显露的未来天才的目光。那是米开朗琪罗在《圣家庭》中所画的圣婴的眼睛,从中已经认为可以看出未来的悲剧。除了肉体的痛苦,又增添了另一种苦痛。韦格勒说他从未见过不带强烈感情的贝多芬。这些激情似乎一直是纯洁无邪的。激情和欢娱之间毫无相干。现在人们今天将两者混为一谈,那证明大多数人愚昧无知,不懂得激情以及激情之难求。贝多芬内心多少有些清教徒的色彩,粗俗的谈论和思想令他厌恶。在爱情的神圣方面,他有着一丝不苟的看法。据说,他不能原谅莫扎特,因为后者糟蹋自己的才华去写《堂·璜》。他的挚友⑧辛德勒肯定地说:“他带着一种童贞走过了一生,从未有过任何脆弱需要责备自己的。”这样的一个人生来就要受到爱情的欺骗,是爱情的受害者。他就是这样,他不断地痴情地去恋爱。他不断地梦想着幸福,但幸福一旦破灭,随即便是痛苦的煎熬。必须在那种爱情和高傲的反抗的交替之中去寻找贝多芬最丰富的灵感的源泉。1801年,他钟情的对象好像是朱丽埃塔·居奇亚迪,他那支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的佳作(第二十七号之二,1802年)题献给了她。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道:“现在我生活有意思多了,和别人来往也多了……这种变化是一位亲爱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她爱我,我也爱她,这是我两年来所拥有的初次幸福时光。”他为此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这段爱情使他更深地感觉到自己残疾的可悲,以及使他不可能娶这个他所爱的女子的境况之艰难。其次,朱丽埃塔风骚、稚气、自私,她使贝多芬很痛苦;而且,1803年11月,她嫁给了加伦贝格伯爵。这类激情摧残着心灵,而像贝多芬那样,心灵已经被病魔弄得脆弱了的时候,这类激情有可能把心灵给毁灭了。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似乎要一蹶不振的时刻。他经历了一场绝望的危机,我们从他的一封信中了解了这一点,那是他当时写给他的两个弟弟卡尔和约翰的遗嘱,上面注明“待我死后方可拆阅并执行”。这是反抗的呼声,也是撕心裂肺的痛苦的呐喊。听见这种呐喊不能不让人悲从中来。他几乎要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他那不屈不挠的道德情操阻止了他。他痊愈的最后希望破灭了,“甚至曾一直支撑着我的那崇高的勇气也消失了。啊,主啊,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吧!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欢乐那深邃的声音了!什么时候,啊!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见到它啊?……永远也见不到?——不,这太残忍了!”这是垂死的哀鸣,但贝多芬又活了二十五年,他那坚强的性格不可能屈服于挫折。“我t的体力比以往更加随着智力的发展而增强……我的青春——是的,我感觉到它了——才刚刚开始。我每天都在接近我能够隐约看到但又无法确定的目标……啊!如果我能摆脱这病魔,我将拥抱世界!……没有任何休息!除了睡眠,我不知道什么叫休息,可我很不幸,不得不比以前更多地花时间睡觉。只要我能从我的病魔中解脱一半,那就睡吧!……不,我将忍受不了病痛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啊!千百次地享受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啊!”这爱情、这痛楚、这意志、这颓丧和高傲的情绪、这内心的悲剧,都反映在1802年他所写的伟大作品之中:附有《葬礼进行曲》的《奏鸣曲》(作品第二十六号);称作《月光曲》的《幻想奏鸣曲》(作品第二十七号);《第二奏鸣曲》(作品第三十一号),包括仿佛一场雄伟和哀婉的独自的戏剧化的吟诵;题献给亚历山大大帝的提琴奏鸣曲(作品第三十号);《克莱采奏鸣曲》(作品第四十七号);根据格莱尔的词谱的六支英勇悲壮的宗教曲(作品第四十八号)。1803年的《第二交响曲》则更多地反映了他年少时的爱情。可以感觉得到,他的意志占了上风,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把他那阴郁的思想一扫而空,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无法医治的,他渴望治愈,渴求爱情,心中充满着希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传记是一种实录性文学。在理论上,我也承认那些飞腾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位置,可实际上我总偏爱那些事实气味比较浓重的作品,在那里,我仿佛更能触到一种真实生命的呼吸和表情……在罗曼·罗兰的传记中,许多人物虽然性格存在差异,例如米开朗琪罗,既不和贝多芬相近,也和托尔斯泰有着分别,可是读了总叫人感动、反省和振奋。 ——钟敬文罗曼·罗兰在传记中不但揭示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具有最普遍和最重要特征的艺术活动,而且揭示了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以及充满了各种痛苦、奋斗和胜利的天才的生活道路。 ——邵晓红
编辑推荐
《方洲新概念·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名人传(增订版)》:《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方洲新概念·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名人传(增订版)》是“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之一。紧扣阅读与作文两大能力点解读,配合语文考试要点编排内容,名师全新解读,全面提高语文成绩。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