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作者:茅盾 页数:226
内容概要
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城市风云,也间接反映了当时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 1930年5月的一个夜晚,上海滩工业大亨吴荪甫和吴二小姐芙芳、姑老爷金融财阀杜竹斋在戴生昌轮船局迎候从老家双桥镇避乱而来的吴老太爷。靠《太上感应篇》作精神依托,二十五年不曾跨出书斋半步的吴老太爷,实际上已是一具古老的僵尸。吴老太爷一到上海,资本主义都市的气息立刻使他风化了。吴老太爷因刺激过度得了脑溢血,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各种人物云集吴家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荪甫听杜竹斋讲到金融买办赵伯韬、尚仲礼要拉他们组织秘密“多头”公司,搞公债投机时,眼里马上闪出兴奋的光彩,丢下丧事立即找赵伯韬谈判。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吴荪甫在公债投机中得手,“益中”仅花五六万就吞并了估价三十万的八个厂。吴荪甫把汇集的全部资产做起公债来,先做“空头”,后改做“多头”。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赵伯韬是上海公债市场里的魔王,有美国人撑腰,又和军政界有联络,神通广大。他要搞金融托拉斯来控制工业资本,并扬言要“直逼到吴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闭!” 吴荪甫既要扩厂搞实业,又要搞公债投机,资金紧缺。杜竹斋又在关键时刻退出益中。一些储户纷纷要求提前取款。为了与赵伯韬斗到底,吴收买赵伯韬的情人刘玉英、经纪人韩孟翔做内线。但是阎军突然全线出动,四天之内要打到济南,公债猛跌, “多头”面临惨败的威胁。 为了转嫁危机。吴荪甫下令工人工资按八成扣发,闹事者以武力镇压!工贼屠维岳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工潮掀起,吴荪甫被困在厂内,如惊弓之鸟,狼狈地从后门溜走。 为了摆脱烦恼,寻求刺激,吴荪甫一伙带上交际花徐曼丽去江上游乐。赵伯韬找上门,扬言要实行全面经济封锁。益中终于败给了西方的“洋行”和东方的“会社”。 吴荪甫感到自己要山穷水尽了。但他还是孤注一掷,要和赵伯韬进行最后的较量,甚至把吴府住宅的地皮都押了出来。“多头”与“空头”决战的时刻到了,赵伯韬掌握了吴荪甫一伙的底细。 吴荪甫最后抛出150万“裁兵”公债,这时如果杜竹斋能加入吴荪甫的行列,吴荪甫就能取胜,但是杜竹斋趁他们压价时站到了赵伯韬的一边,大量扒进。吴荪甫一败涂地,准备用手枪自杀,但并未开枪。最后吴荪甫与少奶奶在子夜的钟声里出码头避暑去了。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生于水乡乌镇。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接编并全面革新了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成为文学研究会及进步作家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20年代初,在上海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党员。1930年,自日本回国后,参加”左联”,任行政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著作有:《蚀》三部曲、《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其中《子夜》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光彩夺目的现实主义杰作。
书籍目录
名师快速导读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地位与影响 故事概要 艺术特色 典型人物形象第一章 吴老太爷上海避难第二章 吴太爷的丧事第三章 银团计划第四章 屠维岳与罢工潮第五章 忧喜参半第六章 失败的说客第七章 杜竹斋心里的盘算第八章 刘玉英的“投机”第九章 三线作战第十章 罢工风暴第十一章 没有预料到的谈判第十二章 “子夜”前夕第十三章 破产必备知识要点阅读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章节摘录
第三章 银团计划 吴荪甫于干脆脆地说,就和杜竹斋跑出了小客厅。一分钟后,汽车的马达声音在窗外响了。 但就在吴老太爷遗体人殓的那天下午,双桥镇失陷了。隔了一天,双桥镇失陷的消息传到了上海。 “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荪甫看到报纸后冷冷地说道。 这时仆人悄悄地推开门,探进一个头来,说是唐云山和王和甫来了。 “知道了。” 一边回答着。吴荪甫一边向大客厅走去。 当吴荪甫微笑着走进大客厅时,唐云山首先迎上前来万分慨叹似的说: “荪甫!贵乡竟沦为匪区,省当道的无能,完全暴露了!” “我们都是今天见了报,才知道。荪翁这里,想必有详细报告?”王和甫也接上来说,很亲热地和荪甫握手,又很同情似的叹一口气。 吴荪甫微笑着让客人坐了,然后镇静地回答: “十匪这样猖獗,真是中国独有的怪现象!——我也是刚才看见报载,方才知道。现在消息隔绝,不明白那边实在的情形,也觉得无从措手呀——可是,孙吉翁呢,怎么没来?” “吉翁有点事勾留住了,他托我代表。” 唐云山燃着一支香烟,半抽半喷地说,烟气呛住喉咙,接连咳了几声。 “我们约定的时间不巧,恰碰着荪翁贵乡出了事。既然荪翁也是刚接到消息,那么总得筹划对付,想来今儿上午荪翁一定很忙,我们的事还是改一天再谈吧。” 王和甫笑嘻嘻地看着吴荪甫,说出了这样洞达人情世故的话。但是唐云山不等吴荪甫表示可否,就抢着来反对: “不成问题,不成问题!和翁,我担保荪甫一定不赞成你这提议!荪甫是铁铸的人,办事敏捷而又老辣。我从没见过他办一件事要花半天工夫!何况是那么一点小事,他只要眉头一皱,办法就全有了!不要空费时间,我们赶快正式开会吧!” 唐云山把他一向办党办政治部的调子拿出来,惹得王和甫和荪甫都笑起来了。于是吴荪甫就把话引入了当前的正题: “竹斋方面,我和他谈过两次,他大致可以加入。但总得过了端阳节,他才能正式决定。——他这人就是把细得很,这也是他的好处。望过去八分把握是有的!前天晚上,我们不是决定了‘宁缺毋滥’的宗旨吗?如果捏定这个宗旨,那么,朱吟秋、陈君宜、周仲伟一班人,只好不去招呼他们了,究竟怎样,那就要请和翁、云翁两位来决定了。” “那不是人太少了吗?”唐云山慌忙抢着问。无端地又哈哈大笑。 吴荪甫微笑着,不回答。他知道性急的唐云山一心只想拉拢大小不同的企业家来组织一个团体作政治上的运用,至于企业界中钩心斗角的内幕,唐云山是全外行。曾经游历欧美的吴荪甫自然也不是什么“在商言商”的旧人物,但他无论如何也是企业家,他虽然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那另一只眼睛。却总是朝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且是永不倦怠地注视着。 此时王和甫摸着他的两撇细胡子,笑眯眯地在一旁点头。看见吴荪甫微微一笑而不回答唐云山的询问,王和甫就说: “云翁的意思是恐怕别人家来拉了他们去吧?——这倒不必过虑。兄弟本来以为周仲伟和陈君宜两位是买办出身,手面总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拢,后来荪甫兄说明白了,才知道他们两位只有一块空招牌。我们不论是办个银行,或是别的什么,总是实事求是,不能干买空卖空的勾当。——哎,荪翁,你说对不对?” “得了!我就服从多数。——孙吉翁有一个草案在这里,就提出来好吗?”唐云山说着,眼光在吴王二人脸上兜一个圈子,就打开他的文书皮包,取出一个大封套来。 这所谓“草案”只是一张纸,短短几行字,包含着三个要点:一、资本五百万元,先收三分之一:二、几种新企业的计划——纺织业、长途汽车、矿山、应用化学工业;三、几种已成企业的救济——某丝厂、绸厂、轮船局,等等。这都是他们上次商量时已经谈过了的,现在不过由孙吉人写成书面罢了。 吴荪甫拿着那“草案”,_面在看,一_一面就从那纸上耸起了伟大憧憬的机构来;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他不由得微微笑了。 这么想着的吴荪甫,便觉得双桥镇的失陷不算得怎样一回了不起的打击了,他兴奋得脸上的疱又一个一个冒着热气,把“草案”放在桌子上,他看着王和甫正想发言,不料唐云山又说出几句古怪的话来: “刚才不是说过不去招呼朱吟秋他们吗?然而‘草案’上的‘救济’项下却又列了他们三个人的厂,这中间岂不是有点自相矛盾?——哈,哈,我是外行,不过想到了就总要问。”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茶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吴宓 我有这么个印象,他(茅盾)写《子夜》,是兼具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的。 ——叶圣陶 《子夜》是20世纪世界文学巨著中,可以和《追忆逝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 ——筱田一士 《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的巧妙调适与组合。 ——叶立文
编辑推荐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长篇小说。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原著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语言简洁,细腻,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生动。本书虽是简写本,但仍可约略观赏到原著的艺术风貌。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