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 作者:(加拿大)蒙格马利|译者:邓少勉//马新林 页数:244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一部文学史是人类从童真走向成熟的发展史,是一个个文学大师用如椽巨笔记载的人类的心灵史,也是承载人类良知与情感反思的思想史。阅读这些传世的文学名著就是在阅读最鲜活生动的历史,就是在与大师们做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它会使一代代的读者获得心灵的滋养与巨大的审美满足。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以中外语言学习和中外文化交流为自己的出版宗旨,三十多年来,翻译出版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社会科学著作和人物传记等,与国内翻译名家有着深厚的渊源。近年来,在市场化大潮的裹挟下,翻译质量急剧下降,出版物质量也令人忧虑。出版一套质量上乘、造福读者的高品味文学名著便成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光荣使命。我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内翻译界的一致赞同与积极响应。这便是“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出版的缘起。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以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著名翻译家尹承东先生为主编,著名翻译家王逢振、尹承东、李玉民、杨武能、张建华、张经浩、陈众议、罗新璋、施康强、郭建中为编委的“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编委会,他们本着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认真遴选篇目,选择国内最权威的译本,向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盛宴。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将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学名著、国内最权威的译本纳入这一系列,不断地将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读者。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喟叹。中外大师们不必疑虑,捧读他们著作的读者,便是他们的千古知音,他们的作品将伴随人类文明的足迹,直至永恒。
内容概要
《绿山墙的安妮》自1908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欢迎,曾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十七种语言,还被拍成电影和电视连续剧。 主人公安妮出生三个多月就成了孤儿,在阴差阳错来到埃文利的绿山墙之前曾帮人看过孩子,做过家务,还在孤儿院生活过。她渴望亲情,渴望理解,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她爱风景秀丽的绿山墙和收养她的卡斯伯特兄妹,幸运地在绿山墙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她诚实热情,富于幻想,但也有任性、虚荣等坏毛病。在马修和玛丽拉的关心爱护下,她从一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丑小鸭”成长为才貌出众、善解人意的大姑娘。马修去世后,她为了照顾丧失了劳动力的玛丽拉,毅然放弃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的艾弗里大学奖学金,回到了偏僻的绿山墙,开始了人生新的奋斗。 文学巨匠马克·吐温曾被小说的魅力倾倒,称之为“迄今看到的描写儿童生活的最甜蜜的小说”。
书籍目录
译本序第一章 蕾切尔·林德太太大吃一惊第二章 马修·卡斯伯特大吃一惊第三章 玛丽拉·卡斯伯特大吃一惊第四章 绿山墙的早晨第五章 安妮的身世第六章 玛丽拉下了决心第七章 安妮的祈祷第八章 安妮的教育开始了第九章 蕾切尔·林德太太惊恐万状第十章 安妮道歉第十一章 安妮对主日学校的印象第十二章 郑重的誓言第十三章 期待的乐趣第十四章 安妮认错第十五章 学校风波第十六章 下午茶风波第十七章 新的生活乐趣第十八章 大救星安妮第十九章 音乐会,闯祸和认错第二十章 自讨苦吃第二十一章 一种新调料第二十二章 为尊严受苦第二十三章 准备音乐会第二十四章 马修非要灯笼袖不可第二十五章 成立故事俱乐部第二十六章 自负与烦恼第二十七章 不幸的百合姑娘第二十八章 女工学校预考班第二十九章 人生的转折点第三十章 录取名单公布了第三十一章 饭店音乐会第三十二章 女王学校的姑娘第三十三章 女王学校的冬天第三十四章 荣誉和梦想第三十五章 死神降临第三十六章 峰回路转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蕾切尔·林德太太大吃一惊 蕾切尔·林德太太住的地方恰好是在埃文利大道与小山交汇之处。小山谷桤木环绕,花儿遍野,一条小溪潺潺流过。小溪发源于老卡斯伯特家附近的森林,上游迂回湍急,有着不为人知的小潭瀑布,不过到了林德山谷,它已经变得平静、规矩,因为即使是一条小河,在流经蕾切尔·林德太太门前时也要端庄有礼,也许它也意识到蕾切尔太太正坐在窗前,用她那犀利的目光注视着过往的一切,包括小溪、孩子在内。如果她看到什么古怪或者不合时宜的事,她就会追根究底弄个明白,否则就会心神不安。 埃文利和其他地方都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特别爱关心别人的事,自己的事倒没管好。蕾切尔太太可不这样,她有本事两头不耽误。她是个很会当家的主妇,家务活总是做得干净利落,她“主持”着缝纫社,帮忙办主日学校;她还是教堂劝助会和外国使团附属机构的顶梁柱。虽然如此,蕾切尔夫人总有足够的时间一连几小时坐在厨房的窗前织“棉纱”被,——她都缝了十六条了,说起这个,埃文利的主妇们就肃然起敬,——同时敏锐地注视着这条穿过山谷、蜿蜒爬上陡峭的红色山岳的大路。埃文利是一个伸入圣劳伦斯湾的三角形半岛,两面环水,每个出入此地的人都必须经过这条山路,因而他们都不知不觉地落入蕾切尔太太那洞察秋毫的视线。 六月初的一个下午,蕾切尔太太正坐在窗前。阳光洒进窗户,温暖而明亮。屋外坡地上的果园盛开着白里透粉的花朵,仿佛新娘羞涩的脸庞。蜂群穿过花丛,嗡嗡轻唱。托马斯·林德——一个温顺的小个子,埃文利人叫他“蕾切尔·林德的丈夫”——正在谷仓远处的山地上播种晚萝卜,马修·卡斯伯特也该在绿山墙那边的大片红色溪滩地上种萝卜了。蕾切尔太太之所以知道这个,是因为昨天晚上她在卡莫迪的威廉·布莱尔商店里听见马修对彼得·莫里森说他打算第二天下午种晚萝卜。当然,是彼得先问了他,马修·卡斯伯特一辈子都没主动跟人说过话。 可是下午三点半马修·卡斯伯特却在这儿出现了,在这繁忙的日子里,他悠闲地驶过谷地爬上山坡,而且他还穿着最好的套装,戴着雪白的硬领,显然是要离开埃文利;他还赶着马车,套上了栗色的母马,这说明他要出远门。那么,马修·卡斯伯特要去哪儿?又是去干什么呢? 要是本地别的什么人,蕾切尔太太也许只要很快地想一下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是马修绝少出门,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不寻常的急事,他是个非常腼腆的人,很不愿意和陌生人打交道或是去什么他不得不开口的地方。马修穿戴整齐,系着雪白的硬领,驾着马车,这可不是常有的事。蕾切尔太太琢磨了半天也猜不出头绪,她这个下午的好时光也因此被破坏了。 “下午茶后我得去绿山墙那边问问玛丽拉他要去哪儿,干什么去,”蕾切尔太太最后决定。“这个时候他一般不进城,他又从不串门。要是他的萝卜种子用完了,他也用不着穿戴这样整齐,而且赶着马车去买。要是去请医生,他会赶得再快些。昨晚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他才会上路的。我可真糊涂了,就是这么回事。要是我弄不清马修今天到底为什么出了远门,我是一分钟也不会安宁的。” 下午茶后蕾切尔太太就出发了,她不用走很远的路,马修·卡斯伯特住的那所高大、不规则的果木环绕的房子离林德山谷只有不到四百水的上坡路。当然,那长长的小径使路程远多了。马修的父亲也和马修一样腼腆和沉默寡言,在修建宅基时虽没有隐退到树林里,可也是尽可能地远离其他人。绿山墙就建在他开垦的那片地的最外沿,一直到今天。所有其他埃文利人都在大路两旁毗邻而居,而从大路上很难看到绿山墙。蕾切尔太太从不把在这种地方生活叫做生活。 “这不过是活着,如此而已”,她一边说一边走在两旁尽是野玫瑰丛、车辙很深、杂草丛生的小路上。“难怪马修和玛丽拉都有点古怪,孤孤单单地住在这种远离人烟的地方。光是树木可不能做伴儿,不过请老天作证,要是能,树倒是够多的。我倒宁愿看看人。当然啦,他们看起来很满足,不过我想他们是习惯了。人能习惯任何事,甚至包括被吊死,就像爱尔兰人说的那样。” 这样念叨着,蕾切尔太太出了小路,走进绿山墙的后院。院子里葱绿、整齐、一丝不紊。一边是高大岸然的柳树,一边是端正刻板的钻天杨。连一节草梗或一块石头也看不到,要是有。蕾切尔太太就会看到的。她暗自想玛丽拉·卡斯伯特打扫院子一定像打扫房间一样勤。就是把饭菜摆在地上吃也不用怕沾上灰。 蕾切尔太太轻快地敲了敲厨房门,听到应答后就走了进去。绿山墙的厨房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或者说要不是过分干净,多少有些像一间闲置的客厅,它是会令人愉快的。房间东西两面都有窗子。六月里一片明媚的阳光透过对着后院的西窗洒进屋内。藤蔓掩映的东窗外,可以看到左边果园里雪白的樱花树摇曳生姿,小溪边的山谷中自桦亭亭玉立。玛丽拉就坐在东窗下,她坐着的时候,总是对阳光有些不信任,她觉得对于这个该认真对待的世界,阳光太摇摇摆摆、不负责任了。现在她就坐在这儿织着毛活儿,身后已经摆好了桌子准备用晚餐。 蕾切尔太太还没等关好门,就已经在脑子里记录下了桌上所有的东西。桌上摆了三只盘子,那就是说玛丽拉正等着什么人和马修一起回家用餐,但是菜只是家常菜,而且只有酸苹果酱和一种蛋糕,这说明来客并非贵客。可为什么马修要戴着硬领赶着母马呢?蕾切尔太太对平静而毫不神秘的绿山墙里这个不寻常的谜感到晕头转向了。 “晚上好,蕾切尔。”玛丽拉轻快地说,“今儿晚上天儿不错,对吧?快坐下,家里人都好吧?” 玛丽拉·卡斯伯特和蕾切尔太太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长久的友谊,因为没有其他合适的名称,虽然——或许也正是因为她们是如此迥然不同。 玛丽拉是个又高又瘦的女人,棱角分明。夹着几缕灰白的黑发总是在脑后盘成一个硬硬的小髻,用两个钢丝卡子别住。她看上去像个经历不多、谨慎刻板的人,实际上她也的确如此,不过她的嘴巴或多或少是个补救,如果嘴再长得稍稍丰满一点,那么看上去也许有点幽默感。 “都挺好,”蕾切尔太太答道,“不过我倒有点儿为你担心呢,因为我今天看见马修出门,我想他可能是去找医生。” 玛丽拉会意地一笑。她料到蕾切尔太太会来,她知道这位邻居看到马修无缘无故出门一定会忍不住好奇。 “噢,不,我挺好的,只是昨天头痛得厉害。”她说,“马修去布莱特河了。我们从新斯科舍的一家孤儿院领养了个小男孩儿,他今晚坐火车来。” 要是玛丽拉说马修去布莱特河和一只澳大利亚袋鼠会面,蕾切尔太太也不会如此惊奇。实际上她吃惊得五秒钟没说出话来。玛丽拉是绝不会跟她开玩笑的,可是蕾切尔太太几乎不得不这样想了。 “真的吗,玛丽拉?”当她回过神来又开口问道。 “当然啦。”玛丽拉说,好像从新斯科舍的孤儿院领养个孩子并不是什么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而是像在任何一个管理良好的埃文利农场上春耕一样寻常。 蕾切尔太太觉得她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惊叹号。一个男孩子!玛丽拉和马修·卡斯伯特居然会领养个男孩儿!还是从孤儿院!哎呀,世界一定是颠倒了!从此以后她再也不会对任何事感到惊奇了!再也不会了! “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她不赞成地问道。 这事没征求过她的意见就干了,当然得反对。 “喔,这事我们已经考虑了一阵子了——实际上是整整一冬天了。”玛丽拉答道,“圣诞节前,有一天亚历山大·斯潘塞夫人上这儿来说她春天要去霍普顿的孤儿院领养个女孩儿。她表妹住在霍普顿.斯潘塞太太去看过她,对那儿的情况很了解。因此,我和马修从那以后就断断续续地商量来着。我们想领养个男孩,马修岁数越来越大了,你知道——他六十了——不像以前那样精力充沛了,他的心脏也老是找麻烦。你也知道要雇个帮手有多难,除了那些愚蠢的半大不小的法国男孩儿,简直什么人也找不到。如果你当真找了一个人管你的事,教会他做一些活儿,他就又拣高枝儿去龙虾肉罐头厂或是去美国了。起先马修想要个英国老家的男孩儿,可我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他们也许并不坏——我也不是说他们不好——可我不要伦敦街头的流浪儿。’我说,‘至少得是个土生土长的。不管我们领养谁都有一定风险,可我们要是领养个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我才觉得安心些,晚上睡觉也踏实点。’所以后来我们就决定请斯潘塞夫人在领小女孩儿的时候帮我们挑一个。上星期我们听说她要去,就让卡莫迪的理查德·斯潘塞的亲戚给她捎了个信儿,让她给我们带回一个十岁或十一岁的伶俐漂亮的小男孩儿。我们认为这个年龄最合适——能帮忙干点家务活,又来得及教养好。我们打算给他良好的家庭和教育。今天我们收到亚历山大.斯潘塞夫人的电报——是邮差从车站带过来的——说他们坐今晚五点半的车回来,所以马修就到布莱特河接站去了。斯潘塞夫人会让他在那儿下车,她自己得接着坐到白沙滩站。”
编辑推荐
中译经典文库·世界文学名著 阅读经典·陶冶心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