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世界文学名著

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作者:傅雷  页数:1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儿子的书信集,其中收录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近200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7000多字。家书字字珠玑,字里行间充满着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期望,包含着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对世界的高尚情感。  本书既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该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

  傅雷先生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最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著,博学古今、学贯中西的学术修养,堪称一两个世纪也难得出现一两位的翻译巨匠。  傅雷艺术造诣深厚,在文学、绘画、音乐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自己没有弹过钢琴,却能够培养出傅聪这样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家。他没有学过专业美术绘画,却能够赏识当时并不出名的著名国画家黄宾虹,显示出其独特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人所无法取代的。他的代表性译作,绝大多数在汉译世界名著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令翻译界的后来者们有高山仰止之叹。他的巨大的成就,已远远超越了翻译领域的范畴。他的翻译及创作作品;他一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严于律己、淡泊名利、高傲坦率、忧国忧民的处世原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书籍目录

作品简介名看导读傅雷一家昀故事序 曲家庭生活篇1.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四日2.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日3.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五日(母亲)4.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日5.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6.一九六零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一九六一年三月二十八日(译自英文)8.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日(母亲)9.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七日10.一九六一年七月七日(译自英文)11.一九六一年七月八日12.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四日13.一九六二年三月八日(给傅敏)14.一九六三年七月二十二日15.一九六四年四月十二日(母亲)16.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日17.一九六五年六月十四日(译自法文)艺术学习篇1.一九五四年二月十日2.一九五四年四月七日3.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七日4.一九五四年七月二十八日5.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一日6.一九五四年十月二十二日7.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七日8.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9.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0.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七日11.一九五五年四月三日12.一九五五年五月八日13.一九五六年一月四日14.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二日15.一九六一年二月五日16.一九六一年二月六日17.一九六一年八月一日18.一九六一年八月三十一日19.一九六二年四月一日20.一九六三年九月一日21.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三日为人处世篇1.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2.一九五四年九月四日3.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4.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5.一九五五年三月二十一日6.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一日7.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九日8.一九五六年七月二十九日9.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10.一九六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译自英文)11.一九六一年一月五日12.一九六一年二月七日13.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四日14.一九六一年六月二十六日15.一九六二年三月十四日(给傅敏)16.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日17.一九六六年四月十三日18.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译自英文)专家品读又见傅雷家书/方方读家书,想傅雷(节选)/楼适夷一读后感读《傅雷家书》有感《傅雷家书》读后感

媒体关注与评论

  《傅雷家书》的文化格调应该说是“顶级”的。  ——沈敏特  读《傅雷家书》,我们可以看到傅雷的胸襟,傅雷的气象,傅雷的境界。博大、开阔、善良、温厚、光明、纯净,“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润”,和那种武断、骄横、褊狭、刻薄的所谓“名人风度”真有天壤之别。  ——叶朗  现在我读完了这本书(《傅雷家书》),它仿佛对我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清洗。它令我蓦然问清醒。我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信仰,人还是要对崇高的东西有所追求,人还是要让自己的心灵干干净净。人活一场,还是认真地活过,像傅雷先生有过的认真一样。  ——方方  《傅雷家书》,它充溢着大爱与真诚,正如楼适夷先生所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如能吸取它的精神用于教学,相信对中学语文教育大有益处。  ——严家炎  (《傅雷家书》)从衣食住行到恋爱婚姻,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事,殷殷关切之情令人感动,这样的文字永远值得为人父母者学习借鉴,研读品味。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推荐

  本书既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该书问世以来,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傅雷家书-世界文学名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前几天学校里收到了一封寄错的信,一个孩子写给在外打工的爸爸的一封信,出于不知道什么心态于是我们就打算给他爸爸送去,结果被当成骗子,孩子的爸爸把我们骂了一顿以后说不要这封信了。
      
      我想现在写信这件事真的应该是少之又少的了吧?初中高中的时候我还会写信玩玩但现在基本就已经不会再做这件事了,发发微信什么的就已经很方便了,而且信还很容易不被寄到,就像那个被寄错信的孩子一样。
      
      那时候,我们当中有个姑娘一直在说:“如果做这样的事,一定会被我爸打死”打死是夸张的,但是被骂是必然的吧。毕竟放着好好的电话不打为何要用写信,半天不到还会被寄错。
      
      但是在傅雷那个年代,8、9天就能到的信已经是又“提速”了的状态,每次收到女儿的来信都是十分的激动,看到女儿的照片,一个一个细节,问了又问,不知是将照片看多多少次;同一件事唠叨了又唠叨,只为了让女儿记住,不知道心里是有多担心;一个道理讲了一次又一次,举例又举例,只为了让女儿明白。在每日工作的忙碌时间,依然坚持再忙也给女儿写信,写信是要比打电话多费多少时间。可见,现在那么多人说忙所以不打电话是多么可笑的借口。给同学给女友打电话能够一打好几个小时,但是给爸妈的时间却是少之又少,一到“爸妈时间”手机就没电了。这样的男孩在我的眼中是丑陋的,爸妈都不能有耐心的人,如何能够爱别人。
      
      可见不管是傅雷还是傅聪,都是爱家人的人,愿意为家人付出时间的人。傅雷给女儿讲的道理,已经被人说了再说了,我再说也没有什么意义,说的也没有别人好。而我觉得这本书告诉我们最大的道理就是要为自己爱的家人付出时间。
      
  •     之前写了一半的评论,因为没有保存,平板刷新之后就全没了,只得再提起笔来。
      
      其实,很早以前就像看这本书了。
      
      之前在读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时,记得他在书中提到自己和太太都很喜欢读书,也很喜欢买书回来读。后来由于毕业搬家,就卖掉了很多书。但是有一本书,他们两人都没有卖掉,就是「傅雷家书」。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喝一杯好茶,需要静下心来细细的品味。书中没有多少慷慨激昂的鼓励和劝勉,更多的是寻常父母唠叨般的谆谆教诲。通过这些家书,傅雷把自己在音乐,文学创作和为人处事上的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子女。这些意见和心得,一方面给当时远在异国他乡的傅聪精神上的慰借,另一方面也教导着当今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
      
      「傅雷家书」不仅整理了父亲傅雷的信稿,还收集了一些母亲朱梅馥的书信。相对父亲严肃谨慎的生活态度,母亲一般都是温柔随和的。对子女的不舍和对孙儿的思念,都在一些诸如理财,衣着和家人关系的嘘寒问暖中表现出来。
      
      只可惜,这本书仅收录的大部分的家书。还有很多手稿都在十年浩劫中被损坏了。看到最后一封家书,编者注「原信无日期,但根据新的内容,此信写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二日,离凌宵生日仅二天;离开他们走上不归路,也不过三周左右的时间。这是父母亲给儿子最后一封信。」,想起之前查阅的「父亲傅雷不堪忍受红卫兵折磨,服剧毒自杀;母亲朱梅馥自缢身亡。傅聪两月后从法国友人口中得知这一消息时,悲痛万分。」,便深感可惜,也对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仍不忘教导子女「认真对待工作和学习,要对得起祖国和朋友的帮助和栽培,要服务大众」的态度,深表敬佩。
      
      读完这本书,也就更加明白「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的道理了。
      
      P.S. 看到很多人在批判这本书,觉得傅雷感情太丰富,管得太多以至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我觉得或许每个人对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你接受了几年的西方教育,看到了他们家庭关系的简单和独立,就跑过来大骂中式教育的传统和啰嗦,这不全面,也不客观。或许,另一方面,就像我的父亲所说的「从来都只有瓜恋籽,没有籽恋瓜的」。当然,大家看完书之后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是好的,但是我依然保留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     很早之前写的,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本科,孤高自傲、不可一世,觉得自己可以随时献身科学、献身艺术、献身爱情,就像傅雷之类的人物,虽然最后他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我并不觉得可惜,觉得人的一生就应该是这样子,悲壮而激烈。
      后来岁月漫漫抚平了自己的冲动,也让自己的想法变得更加脚踏实地,觉得人不能脱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而空有远大的理想。目标不是说你喊两句就能够到达的,理想也不是想一想就能够实现。
      虽然我现在很难再坚定不移的说心中拥有圣洁的理想是多么的高贵,那我仍然觉得那些激昂的青春和自傲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
      谁都有过这样的青春,不是吗?
       ——作者注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曾翻译过多部世界名著。其中,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约翰·克里斯多夫》、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最初就是由他翻译成中文而流行于中国的。除此之外,他还写过多部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傅雷家书》是傅雷与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写给其子傅聪的书信集本。最近,我有幸拜读此书,受益匪浅。
      
      一、艺术与爱情
      爱情与艺术的问题是傅雷在书信中与其子讨论的最多的话题之一。在傅雷看来,不处理好艺术与爱情孰轻孰重的问题,生活就免不了苦闷。
      傅雷在信中说:“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
      这要是让傅聪的妻子看到傅雷这样教育儿子,肯定要大骂她岳父自私,不懂人情世故。不光如此,恐怕每一位女性看到这样的言论也会长叹一声,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只顾自己的事业,不懂得照顾女人。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人都难以斩钉截铁的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一个男人的一生不能没有家庭,没有爱情,但是他又不能没有自己的事业。生活在爱情里的男人总让人觉得不思进取,而不懂得爱情的男人又让人觉得是不是太冷漠无情了。
      现在舒适安逸的生活让很多女孩向往温馨浪漫的爱情,像小说和影视作品中那样永远生活在美好的二人世界里。这样的生活,用钱钟书《论快乐》里的一句话,叫“不仅渺茫得不能实现,而且荒谬得不能成立”。要一个男人把女人当做生命的一切,那是最虚伪的说辞。一个男人把一个女人当成生命的全部意义,他便不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女人如果自私得想要男人成为她的奴仆,也不是一个好女人。美好的爱情,是两个人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这才是永恒和令人称道的,总是在乎自己在一个人心中的地位,就算得到了答案,那也很可能是敷衍。
      
      二、生活有高潮也有低潮
      傅聪在海外的生活,难免有烦恼和不安。傅雷总是告诫儿子,不必把烦恼硬压在肚子里,倾诉和发泄一下反而会让大家感到轻松。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波折起伏的。小时候,父母对我们倍加呵护,就是一步步推迟了我们认识真正的生活。如今成年了,独立了,为何不经历点风雨,享受奋斗中带来的欢乐呢?拨开父母遮挡下的迷雾,行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欢乐、忧愁、无奈、愤怒的脸庞尽收眼底,才会让我们看清千奇百态的世界,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格的砥砺,也从这里开始。
      
      三、不受物质世界的困扰
      关于金钱和艺术的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家们的难题。对于外行来说,对于金钱的蔑视程度,便是一个艺术家人格高低的评判标准。然而,艺术家也是人,他们也要维持起码的生活。傅雷是怎么教育儿子看待金钱的呢?
      “我很明白在西方社会中物质生活无保障,任何高远的理想都谈不上,但所谓物质保障首先要看你的生活标准,其次要看你会不会安排收支,保持平衡经常有规律的储蓄。生活水准本身就可上可下,好坏程度,高低等级多至不可胜计的;究竟自己预备以哪一种水准为准,需要想个清楚,弄个彻底。然后用坚强的意志去贯彻。……光是瞧不起金钱不解决问题,相反,正因为瞧不起金钱而不加控制,不会处理,临了竟会吃金钱的亏,做物质的奴役。……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你既要保持你艺术的尊严,人格的独立,控制物质更成为最迫切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近期频频爆出的学术界的怪现象。作为科学家,和艺术家一样,人格的独立是最重要的,倘若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宽裕而丧失了最起码的科学精神,也就丧失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学术腐败是对人类最伟大的科学精神的亵渎,也是科学家们丧失良知的直接体现,如同损害人身健康的毒奶粉和假药一样损害着人类的精神健康。
      现代生活的浮躁和充满诱惑的世界让每一个人都按捺不住心中的宁静。瞧不起金钱的人被称为绝对的傻瓜,而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区别于动物的最高贵的品质便是独立的人格。人类追求理想的脚步不可戴上物质束缚的铁镣,更不能沉浸在金钱充斥的汪洋大海。傅雷说生活的水准可上可下,对多数人来说都是可行的。在现在物质丰盈的社会里,人的生活不至于吃不饱穿不暖。倘若科学家们把生活水准定得不那么高,保持心中的宁静,不去和大企业家大资本家作物质生活上的对比,也不会出现这么多让所有自感自豪的中国人都瞠目结舌的学术腐败现象。
       写于2010.6.22
  •     周扬来过好几次,最近一回弹Ravel[拉凡尔]①给我听,算是已经交卷了的。不但Ravel气息绝无,连整个曲子都还团不拢来。好比读文章,破句不知读了多少,声调口吻与文章的气势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柯子歧送来奥艾斯脱拉①与奥勃林②的FrancK[法朗克]③Sonata[朔拿大,奏鸣曲],借给我们听。第一个印象是太火暴,不够Franck味。volume[音量]太大,而melody[旋律]应付得太粗糙。第三章不够神秘味儿;第四章violin[小提琴]转弯处显然出了角,不圆润,连我都听得很清楚。piano[钢琴]也有一个地方,tone[声音,音质]的变化与上面不调和。后来又拿出Thibaud一Cortot [狄博一柯尔托]①来一比,更显出这两人的修养与了解。有许多句子结尾很轻(指小提琴部分)很短,但有一种特别的气韵,我认为便是法朗克的“隐忍”与“舍弃”精神的表现。
      
      Scarlatti[斯卡拉蒂]光芒灿烂,意大利风格的brio[活力,生气]都弹出来了。Chopin[萧邦]的Etude[练习曲],又有火气,又是干净。
      
      大提琴的tone[声质]很贫乏,技巧也不高明,感情更谈不到;钢琴家则是极呆极木、弹Liszt [李斯特]①的Hungarian Rhapsody NO.12[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号],各段不连贯,也没有briancy[光彩,出色之处];弹Smetana[斯麦特纳]②的COncert Fantasy[幻想协奏],也是散散率率,毫无味道,也没有特殊的捷克民族风格。三人之中还是唱的比较好,但音质不够漂亮,有些“空”;唱莫扎特的Marriage of Figaro[《费加洛的婚礼》]没有那种柔婉妩媚的气息。唱Carman[《卡门)]中的《斗牛士歌》,还算不差,但火气不够,野性不够。
      
      节目如下:Ⅰ(1)Handel[韩德尔]①:Suite G Min. [G小调组曲](2)Beethoven[贝多芬]:Poudo,Op,51[回旋曲,作品第51号](3)Beethoven[贝多芬]:Sonata,Op. 111[奏鸣曲,作品第111号]Ⅱ(4)Choph[萧邦]:Polonaise C Min,[C小调波洛奈兹](5)——Mazurka EMin.[E小调玛祖卡]Mazrka C# Min.[升C小调玛祖卡](6)Ballad No. 4[第四叙事曲](7)Nocturlne Db Maj.[降D大调夜曲](8)Scherzo No.3[第三诙谐曲]Ⅲ Encore[加奏]3支(1)Mazurka[玛祖卡](2)Etude[练习曲](3)Berceuse[摇篮曲](1)(2)两支弹得很普通,(1)两手的线条都不够突出,对比不够,没有华彩;(2)没有贝多芬早期那种清新、可爱的阳刚之气。(3)第二乐章一大段的trill[颤音](你记得一共有好几pages[页]呢)!弹得很轻,而且tempo[速度]太慢,使那段variation[变奏](第二乐章共有五个variations[变奏])毫无特点。(4)POlonaise[波洛奈兹]没有印象。(5)两支玛祖卡毫无诗意;(6)对比不够,平凡之极,深度更谈不到。(7)夜曲的tone[音质]毫无变化,melody[旋律]的线条不够柔媚。(8)算是全部节目中弹得最好的,因为技巧成分较多。总的批评是技巧相当好,但是敲出夹音也不少;tone[音质]没有变化,只有p、mp、mf、f、ff①,所以从头至尾呆板,诗意极少,没有细腻柔婉之美,也没有光芒四射的华彩,也没有大刀阔斧的豪气。
      
      有激烈的波动又有苍茫惆怅的那种relax[闲逸]的作品,如萧邦
      既有激情又有隐忍恬淡如贝多芬晚年之作
      斯卡拉蒂与莫扎特,只有轻灵、松动、活泼、幽默、妩媚、温婉,十八世纪式的flirting[风情]和诙谐、俏皮、讥讽等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