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1-1 出版社:对外翻译 作者:刘宓庆 页数:53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临的结果,又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在人类高奏和平发展的大乐章里,翻译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旋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进军里,翻译必然是一支活跃的先头部队。本书是西方语言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珠联壁合的力作。作者倾数年心力,以语言哲学最新思想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是译学基础研究的杰作。
作者简介
刘宓庆(1939.11-)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组任专业翻译,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执教,并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其基本理论思想属于功能学派。
《刘宓庆翻译著全集》包括以下十一部著作:《文体与翻译》,全集之一,2007年。《英汉翻译技能指引》,全集之二,2006年。《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全集之三,2005年等。
书籍目录
《翻译与语言哲学》修订本前言——翻译学需要怎样的意义观?自序绪论上篇 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 第一章 本位与外位 1.1 本位观刍议 1.2 外位参照 1.3 本位观照,外位参照 1.4 结语 第二章 主体与客体 2.0 概述 2.1 翻译主体的科学定位 2.1.1 主体的主导性 2.1.2 主体的“权力”:范围和限度 2.1.3 主体的“无限可变性” 2.1.4 主体的能动性源自客体 2.1.5 结语 2.2 翻译客体的功能:拒斥主体的“凌驾权力” 2.2.1 翻译客体是一个三元复合体 2.2.2 文本的“权力”:拒斥僭释 2.2.3 文本的內在矛盾和不确定性 2.2.4 文本的非整体性 2.2.5 文本的期待性 2.2.6 文本的语义隐含 2.2.7 文本与作者:人文互证观 2.2.8 文本与读者:译者的取向参照系 2.3 结语 第三章 方法论余论主则 3.0 意义的人文性:基本依据 3.1 语言的人文性与科学方法论 3.2 继承与开拓 3.3 历史感与现实感中篇 翻译理论的哲学视角 第四章 语言观与翻译理论问题 4.0 概述 4.1 语言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4.2 翻译语言学要求同质语言观和异质语言观的辩证统一 4.3 汉语的异质性与翻译理论问题 4.3.1 汉语的文字体系和声韵体系独树一帜 4.3.2 汉语的形式(形态)弱势与意念强势 4.3.3 汉语的意念主轴与英语的形态主轴 4.3.4 汉语语法的异质性表现 4.3.4.1 “意合对接”:语义功能的强化 4.3.4.2 “尽在不言之中”:语法范畴的虛化 4.3.4.3 “举纲意断”:句法结构的话题化 4.4 结语 第五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上):现代语言哲学中的各种意义观 5.0 概述 5.1 翻译学视角中的语言哲学意义理论 5.1.1 指称论(Theory of Reference)意义观 5.1.2 观念论(Ideational Theory)意义观 5.1.3 语用论(Use Theory)意义观 5.1.4 指号论(Signs theory)意义观 5.2 结语 第六章 翻译学的意义理论(下):中国翻译学意义理论架构 第七章 论翻译思维 第八章 翻译中的语言逻辑问题下篇 翻译的价值观论 第九章 新翻译观探索 第十章 翻译批评论纲中文参考书目英文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上篇 翻译理论研究方法论探索第一章 本位与外位 1.1 本位观刍议所谓“位”,就是基本立足点,“本位观”就是站在本体的基本立足点上观察事物。人们观察事物,一般是从本体、本位出发。中国人看欧洲向西望,因此称欧洲为“西方”。欧洲人看中国向东望,因此称东亚为“远东”,称地中海东岸至印度那一片比较接近欧洲的地区为“中东”或“近东”。人类观察事物的这个本位观,深深地给语言打下了烙印。“离经叛道”是恪守“经”与“道”的人站在自己的本位上说的话,对无“经”、“道”信仰的人来说,就不存在“离”与“叛”的问题。每种语言中都充斥着反映本民族本位观的词语、成语、表达式等等语言材料和语言现象,可以说整个语言(语音、语法、词汇)结构都只能用本位观来分析解释或阐明。先以词语为例。“春雨贵如油”只适用于中国中原及江南平原地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百川东流”、“长袖善舞”、“拱手相让”、“梅雨”等等表达式,只有站在中国的地缘、文化、社会历史传统、行为习俗等等本位观的立足点上,才能解释清楚。英语也一样。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