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编 页数:98 字数:78000
前言
我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历史学工作者,基础的中国历史知识,几乎全部得自自学。所谓“自学”,也就是自己摸索着读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篇幅简短的历史知识小丛书,给我提供过非常重要的帮助,是引领我步入中华文明殿堂的有益向导。按照我所经历的切身感受,像这样简明扼要的小书,对于青少年和其他普通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应当会有更大的帮助。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就是这样一部中国历史知识系列专题读本。 编撰这样的历史知识介绍性书籍,首先是要保证知识的准确性。这一点说起来简单,要想做好却很不容易。从本质上来讲,这是由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和认识历史的困难性所造成的,根本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用通俗的形式来表述,尤为困难。好在读者都能够清楚理解,它只是引领你入门的路标,中华文明无尽的深邃内涵,还有待你自己去慢慢一一领略。 这套《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 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选题则努力契合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 生活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而来学习久已逝去的历史知识,经常会有人提出为什么要读这些书籍的问题。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历史知识价值的阐释,是“以史为鉴”,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处理政务时借鉴历史的经验。历史知识这一功能,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但并不是与每一个人都有直接的关系。对于大多数社会普通民众,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我想,历史知识虽然既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当衣服穿,但却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要素。读史会使人们的头脑更为健全,智慧更为发达,情操更为高洁,趣味也更为丰富。 2012年4月4日
内容概要
《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的《戏曲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在首先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编撰者还力求使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而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将特别有助于非汉语母语的外国人士或是海外中国侨民的后裔用作学习中文的辅助读物。其实,用汉、英双语对照形式出版的这套书籍,并不仅仅会为海外非汉语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便利,它精心安排的选题,也会成为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简明读本;阅读这样的书籍,会有助于中国读者学习和掌握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述形式,这将对增进中国民众的对外交往,起到积极的作用。
《戏曲史话(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为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戏曲的历史。
书籍目录
引言
一、源远流长——戏曲形态的演变
1.从歌舞祀神到宋金杂剧
2.元杂剧和宋元南戏
3.明清的声腔系统
4.京剧和地方戏
二、精彩纷呈——戏曲的题树与内容
1.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
2.戏曲中的题材类型
三、本色当行——戏曲的艺术形式
1.唱念做打与器乐伴奏
2.角色类型
3.脸谱与服装
3.虚拟表演
四、台前幕后——戏曲演出
1.剧场的演变
2.戏班的历史
3.戏曲演员
结束语
附录(中国历史年代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传说中,几乎每一个上古部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歌舞表演,黄帝时为《铖池》,尧时为《大章》,舜时为《大韶》。《楚辞·九歌》记录了楚地以歌舞祭祀神灵的场面。《九歌》的前七章每章都是迎接神灵的歌辞,由扮演神灵的人演唱,这已经是戏剧的雏形了,但它们还不是娱乐,而是人向神表达虔诚的一种方式。 随着权力的集中和生活的逐渐优裕,统治者需要娱乐,倡优出现了。倡优在先秦时又被称为倡、俳、伶、侏儒、弄人。倡优通过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们普遍喜欢倡优。秦汉时,出现了角抵戏,又称百戏,它混合着舞蹈、竞技、杂耍、戏剧等因素,供贵族酒宴时欣赏,现在出土的很多汉墓中都有反映百戏的汉画。百戏中逐渐发展出具有完整情节的戏剧,如《西京杂记》中讲到的《东海黄公》,已经是一场完整的戏剧表演了。 百戏发展到唐代,表演内容更为丰富。“弄参军”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类戏剧,有时也被称为“参军戏”,因其扮演的被戏弄的官吏为“参军’’而得名。唐代最有名的剧目叫《踏谣娘》。讲述的是北齐一位美少妇,常被酗酒的丑丈夫殴打,只得向邻居哀声诉苦。演出时,男演员穿妇人的衣服,边走边唱,以足踏拍。周围的人都帮着唱和,等她丈夫上场,则作殴斗状,逗观众发笑。这个戏有情节,有唱念做打,已经接近成熟的戏曲形态了。 两宋时期,都市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汴京和杭州的瓦舍勾栏里常年演出戏曲。据宋人文献记载,岁时节日、民俗游艺、宗教祭祀、人生仪礼、商业贩卖等活动中处处都有戏曲表演。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短小的戏剧表演样式,一般四五人登场;演出时以科白为主,有些也伴以舞蹈,曲调主要是大曲;演出过程一般分为三段:正戏称为“正杂剧”,内容繁复,以滑稽风格敷衍故事,却又劝百讽一,正戏之前有“艳段”,内容常为街坊邻里的生活琐事,正戏之后有“杂扮”,内容滑稽挑逗,三段结构彼此分离,曲调排列比较固定,这说明它还不是成熟的戏曲形态。宋杂剧没有剧本流传,我们只能从宋人笔记等相关文献知道它的一些情况,《武林旧事》就记录了一些剧本的名目,剧本的出现使得戏曲逐渐脱离了即兴式表演的初期形态。 2.元杂剧和宋元南戏 戏曲到元代,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与唐诗宋词一样,元杂剧被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 从金元交替到明代中叶,共产生了200多位杂剧作家,600多种杂剧剧作。至今能读到全文的杂剧剧作还有160种,许多已成了中国文学中的瑰宝。杂剧的作家很复杂,有失志文人、书会才人、下级官吏,也有上层人物。按作家生活的时代,杂剧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金末至1300年前后,以元大都为中心,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第二期为1300年到元亡前后,创作中心转到杭州,著名作家有郑光祖等。第三期为明初,这时的杂剧不同于前两期,它很少在市井中演出,成为有权势者的娱乐工具。
编辑推荐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戏曲史话》文字叙述生动、规范,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注重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希望能够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选题则努力契合社会公众所关注的问题;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彩色印刷,帮助读者更为真切地贴近历史。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