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意]弗朗西斯科·彼德蒂 页数:304 译者:高圆圆
Tag标签:无
前言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成立于1872年,是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17世纪,征服西部的梦想在美国人民的脑海中萌发,并逐渐盛行起来。当时,美国社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比普罗大众更富有,更具行动力,所以他们率先进入荒僻凄凉的西部,开始改造这片幅员辽阔却又荒无人烟的地区。还有另外一些人,尽管对这个地方丝毫不感兴趣,但是迫于生计也来到这里,征服了这片蛮荒之地,并改造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而这些都是以消耗巨大的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肆意滥杀的严重后果是,约有6 000万只美洲野牛在短短几十年内纷纷死去。美洲野牛的遗骸沿着铁路一直延伸至太平洋,怵目惊心。旅鸽迁徙时,成千上万只扇动着翅膀将天空遮得暗淡无光,如同黑云压城一般,让人兴奋而惊惧。如今,这样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旅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土著文化亦难逃消亡的悲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占据统治地位的白人文化。总之,无需沧海桑田,一切就已经失去原貌。仅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在这些文明人面前的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他们终于认识到,自然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是如果被人类彻底摧毁,将会对人类造成危害;而这些大陆风光及自然环境曾经是这个最繁荣的国家诞生与发展的基础。 建立黄石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运动历史上的里程碑。它意味着,只有践行承诺,才能保护清澈的间歇泉水和绿意浓浓的草原,让鲑鱼畅游于河流,让森林里漫溢着树脂的芬芳,让美洲野牛成群地聚居在一起,让凶猛却迷人的灰熊自在地生活。自1872年始,美国及其邻国加拿大(Canada)便一直遵守着保护环境的盟约。今天,国家公园系统和两国的其他保护区域代表了北美洲最大和最为统一的保护工程。总体来说,这个巨大的保护工程涵盖了北美洲所有重要的生物物种及广袤的北美大陆自然环境,无一遗漏。 虽然墨西哥(Mexico)存在资源匮乏和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危地马拉(Guatemala)也因国民的日常问题而备感困扰,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不得不承担起环境保护的重任,并确保世界上某些最美的热带地区不被破坏。 从最北方的北极熊王国到美洲野牛成群的北美温带草原;从遍布着仙人掌和土狼的沙漠到加利福尼亚州(California)清新的松林和阿巴拉契亚地区(Appalachina)的高大阔叶林;从墨西哥湾(Gulf of Mexico)繁茂的沼泽到落基山脉(Rocky Mountains)崎岖嶙峋的群峰;从苍翠繁盛的热带雨林到充满生命活力而波涛汹涌的大海,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北美洲,是一个气象万千又魅力无穷的大陆,它拥有地球上大部分种类的自然奇迹。 这些被称之为“国家公园”的国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涵盖的范围极为广阔,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为生物和环境提供有效的保护,以避免科学家所描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发生。自从地球上第一个生命形式出现伊始,已经过去45亿年。或者更确切的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海洋中不仅有动物和植物,还存在微生物。各种生命不停演化,适应周围的环境,最终形成现在的模样。多细胞生物可以追溯到5.4亿年前。从那以后,地球上至少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动植物种类灭绝事件。 距今约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海洋中1/4的生命形式彻底消亡。这次物种灭绝事件中受打击最大的是三叶虫类。距今约3-7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脊椎动物和原始鱼类世界发生了另一次重大物种灭绝事件。这时,陆地生命形式刚要开始出现。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则正好赶上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它是地球史上所有物种灭绝事件中最具灾难性的一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包含三叶虫和几种昆虫。然后是距今约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哺乳动物和恐龙开始出现,似哺乳类的爬行类动物也开始出现,大部分海洋生物在这次灭绝中消失。第五次大灭绝则源自于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它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正是这次危机让恐龙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这些灭绝事件有一个共同特性:源于自然原因。比如重大的地质灾害和气候变迁或来自于地球之外,比如陨石的碰撞——极有可能是这两类原因引发了白垩纪的恐龙灭绝。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灭绝的过程历经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渐显现出来并最后终结,有的甚至需要上百万年的时间。 灭绝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在短短几个世纪内发生,而且进化而成的新生命形式也会逐渐填补消亡物种的空白。事实上,正是恐龙的消失才为哺乳动物的进化扫清了道路。 今天的我们正面临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据统计,仅在刚过去的20世纪,大概就有200种哺乳动物和鸟消失。其中1/3的物种在过去的50年内灭绝。与前五次不同的是,正在进行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由人类对这个星球的活动而引起的。这是地球生命史上第一次出现由单一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不断扩张造成对整个生物圈的重大影响。 人类与其他物种展开激烈而直接的竞争,掠夺争抢所有资源,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致使其他物种的领地不断缩小。对于人类来说,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永远都不够,因此人们不断改变并试图打破现有的生态系统。人类还将动物和植物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这一行为的结果是,直接激化了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生死存亡的争斗。而这些物种,无论是进化速度还是生存工具的发展,都比人类要滞后很多。 科学家估计,地球的生态占用(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科学家认为,人类不断占用,或破坏或操控着40%的净初级生产力。换言之,人类正在摧毁自然界为其他生物成员提供的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逐渐蚕食总生物生产力。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he world ccmservation union)预估了面临灭绝危险的生物种类,并列举出这些生物的所占其种类的百分比:维管植物,12.5%;鸟,11%;爬行动物,20%;哺乳动物,25%;两栖动物,25%;鱼,1100种当中的34%。鸟类学家斯图尔特·皮姆(Stuart Pimm)则给出更高的百分比,即到了22世纪,地球上:50%的动植物将要迎来灭绝的灾难。 与之前的生物大灭绝不同,这一次的物种灭绝仅用了两个世纪的时间,而物种消亡后留下的空白位很难被替代,即使经历上百万年的时间也难以实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地球上约300种哺乳动物,400种鸟类,183种鱼类,138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以及各种各样大量的无脊椎动物几近灭绝,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某些物种则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亟需紧急救援:加利福尼亚秃鹫已然不足30只,查塔姆岛知更鸟只剩下5对,亚平宁狼少于800只,而新西兰鹗鹦鹉或夜鹦鹉则不足100只,还有10只毛里求斯茶隼处于垂死挣扎的边缘——它们已危在旦夕! 受第六次物种灭绝现象影响甚深的是近代动物群,主要发生在人类所占领的区域,如北美洲就是显著一个例子。这片大陆经历过惨重的损失和浩劫,旅鸽和大海雀不幸位列其中,惨遭灭绝。大海雀是一种大型海鸟,曾经在北大西洋漫长的海岸线繁衍栖居。同样具代表性的是曾经濒临灭绝的美洲野牛。这种野牛身形极大,凶悍狂野。19世纪初期,有6 000万只美洲野牛在北美洲辽阔的大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然而经历了白人殖民者的残忍猎杀后,数量急剧下降,几乎到达了灭绝的边界(到1889年时仅余541只美洲野牛了。几位热心公益人努力,激起了公众保护美洲野牛的热情,人们开始对它们进行保护。现在美洲野牛的数量已回升到20 000多只)。 自然界的未来,动植物的未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能够抵御人类侵扰的物种的未来,在人造环境中寻找庇护的物种的未来,为人类提供食物和产品的物种的未来,以及生活在城市、与人类为伴的动植物和生活在动物园的动物的未来……如果想要维系和发展,需要人类转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需要结合科学家的理性思维和自然保护主义者的感性思维。这种方式是可以实现的:正是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指导了19世纪末期一些生态学领域的先驱者的行动,促使他们向美国总统提议,在黄石地区建立一座大型的国家公园,从而使得自然遗产成为每一个公民的遗产,而不至于丢失遗落。 在美洲大陆,人们利用大量的物质资源以及最先进的现代繁殖技术来阻止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扩展蔓延。人们将加利福尼亚秃鹫安置在大型鸟舍中悉心照看,然后再放归于寂静的加利福尼亚山区。多亏了人类的努力,狼群得以回归自然。可以继续在黄石国家公园辽阔的大地上追逐猎捕鹿和美洲野牛。 广袤辽阔的大陆、妖娆美丽的自然天堂、适当有效的管理和明智的科学精神,以及全方位的民意,这一切共同构成了一堂伟大的公民课:公园能够保留自然系统的基本元素,并为那些热爱观察大自然的人们提供一种乐趣——这些人也许只是喜欢观察那些丰富多彩的景观。人们通过这些公园的一些科学研究课题以及环保项目工程还可以了解到,只需节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会一直存在。 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一样,决定在美洲大陆建立保护区不仅是为了环境保护。还是各种机遇综合博弈之后的结果。可以说,北美洲主要的自然保护区多为山地区域并不是偶然的。这里的山川I地势和气候条件曾经让人们提不起丝毫的兴趣,并且多处于人类活动的边缘地带,让人望而却步,反而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的淳朴与自然。 在宽广的平原地带、幽深险峻的谷底及河道沿岸的潮湿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虽然也很多,但是区域面积却小了许多。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极为普遍,这些地区人口数量巨大,经济较为发达,环境保护常常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尽管如此,现今广阔辽远却又彼此相连的自然保护区依然保留了生物多样性。参与到跨区域的合作当中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本书将目光投注到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公园当中,它们以自然环境为主,兼具瑰丽宏伟的风景地貌和生机盎然的动植物群体,情貌特异,各领风骚。一系列震撼优美的图片将带领读者进入到伟大的国家公园中,让人们体会自然之美的深邃和真淳。
内容概要
对人类来说,北美洲是一块年轻的“新大陆”。然而,地球的自然演变早已让它成为了一片壮美雄奇的地域。这里有位于世界最北端的北极熊王国,也有野牛遍地的温带草原;这里有遍布仙人掌和土狼的沙漠,也有南加州清新明媚的海岸;这里有墨西哥湾繁茂的沼泽,也有落基山脉崎岖嶙峋的群峰……本书介绍了40余处北美洲自然奇景,带您领略这片神奇的大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科·彼德蒂(意)
生物学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科学顾问。他主持过很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项目,并且在卡美日诺大学(University of
Camerino)讲授动物资源管理的课程。他还在做一些关于人类学、生物学方面的科研工作。他还是《绿洲》杂志的主编,并且撰写过多本科技图书和科普图书。
书籍目录
前言
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美国)
卡特迈国家公园及保护区(美国)
德纳里国家公园及禁猎区(美国)
弗兰格尔—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及保护区(美国)
冰川湾国家公园(美国)
瑟米里克国家公园(加拿大)
罗布森山省立公园(加拿大)
幽鹤国家公园(加拿大)
冰川国家公园(美国)
森林野牛国家公园(加拿大)
班夫及贾斯珀国家公园(加拿大)
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美国)
落基山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瓦普斯克国家公园(加拿大)
尼亚加拉陡崖生物圈保护区(加拿大)
格罗莫讷国家公园(加拿大)
火山湖国家公园(美国)
黄石国家公园(美国)
大提顿国家公园(美国)
大盆地国家公园(美国)
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美国)
拱门国家公园(美国)
大沙丘国家公园(美国)
死亡谷国家公园(美国)
美洲杉和金斯河谷国家公园(美国)
大瑟尔地区的州立公园(美国)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美国)
海峡群岛国家公园(美国)
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美国)
纪念碑山谷(美国)
大峡谷国家公园(美国)
仙人掌国家公园(美国)
科德角国家海岸(美国)
切萨皮克—俄亥俄运河国家历史公园(美国)
大烟山国家公园(美国)
大沼泽国家公园(美国)
加利福尼亚湾群岛和科罗拉多河三角洲生物保护区(墨西哥)
孔普勒约?奥霍—德列夫雷湖生物圈保护区(墨西哥)
圣卡安生物保护区(墨西哥)
苏米德罗峡谷(墨西哥)
蓝水河瀑布保护区(墨西哥)
蒂卡尔国家公园(危地马拉)
科科岛(古巴)
索引
摄影师名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
编辑推荐
《北美洲》是中国国家地理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