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弥散到秩序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李友梅,黄晓春,张虎祥 等  页数:31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纵观建党90年来的革命与斗争、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党与中国社会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认同又相互建构的现象,这种独特的相互依赖关系难以从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视角加以解读。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李友梅等编著的《从弥散到秩序(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变迁1921-2011)》将努力超越“国家与社会”范式的理论想象,尝试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认识和理解三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并使之接受自己领导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有效整合并处于有序状态的政治和制度基础是什么;党与社会在互动中是如何自我改变和自我调整的。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国家与社会”范式的理论想象
二、“制度与生活”范式及其内涵
三、从单一整合到多元管理:执政党的战略选择
第一篇革命诉求与政治的社会选择(1921—1949)
第一章从精英主义到群众路线:政党意识形态的转变
一、精英主义社会改造路线的实践和挫折
二、路线斗争与群众方针的胜利
三、基于群众路线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建
第二章群众路线的制度设计:适应中的社会建构
一、土地改革与农民的组织化
二、自由民主理念的传播与知识分子的争取
三、适应性建构:群众路线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比较优势的凸显:政治的社会选择
一、“两党”意识形态与其各自社会改造路径
二、民间的国家道路选择与共产党的胜利
三、现实的理想化:回归传统的共产主义文明
第二篇共产主义实践与社会单位化(1949—1978)
第四章理想主义情境下社会的运动化改造
一、对革命后社会重建蓝图的“想象”
二、“意识形态挂帅”与社会的同质化
三、理想主义与社会运动
第五章理性主义与社会的单位化
一、组织决定生活:单位制与人民公社
二、出身设定机会:阶级、户籍、单位与级别
三、精英的国家化与政治化:干部制度的建构与运用
四、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冲突及其合作
第六章隐秘的自主性空间
一、嵌入非正式网络的单位内行动空间
二、单位自主性:单位问的行动空间
三、改变身份:隐秘的阶层流动
第三篇市场改革与社会自主性的多维葫发(1978—2011)
第七章市场力量的释放与发展主义的形成
一、底层谋生需求的冲击与改革的启动
二、自由生活抑或精神污染:精神文明领域的一场较量
三、物质欲望的放大与GDP主义的合法化
第八章社会市场化与自主性发轫的悖论
一、从市场经济到市场社会:单位制改革及其后果
二、工具主义与差序格局的再生产:个体化发育的畸形化
三、社会认同危机
第九章责任伦理重建与和谐社会的实践
一、“和谐社会”:执政伦理的创造性转换
二、面向民生:政策体系的价值转向
三、市场导入与权力转换:组织与整合模式的创新
四、民生和民主:和谐社会的两个支柱
余论中国社会生活秩序重建与公共性
一、当代中国治理转型与公共性
二、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共性困境
三、走出社会建设中的公共性困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二)革命道路的群众路线:道路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中,最终选择了群众路线,选择了作为动员中国传统社会的革命力量--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选择了借助这些革命力量进行革命斗争的道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了当时中国整体社会结构的状况。根据黄仁宇的判断:“传统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结构与西方现代型国家的经济组织相去甚远,而且自思想理论至生活经验,中国文化中可以改造利用者相当少。由于传统社会结构的稳固,而西方法制与中国社会也格格不入,所以西方人在中国所得的利益也相当有限。这说明中国不能因为西方文化的渗入,就能如日本一般,迅速现代化,而必须经历相当的折磨,其底层结构必须经过一段重整。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在历史上通过一次长期的革命,并非偶然。”②正是基于这一判断,黄仁宇指出了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获得最终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共产党建立了更为牢固的社会组织结构,将一盘散沙的农民组织起来并由此改造了中国的基础结构。换种方式说,最终促使中国共产党实现这一战略的主要条件就在于群众路线的实践以及对中国传统社会进行的革命化改造。  如同前文所述,马克·塞尔登曾指出,“延安道路”的精髓是群众路线。“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自延安时期以来的历史业绩,尤其是在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造方面的卓越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坚持了群众路线而取得的。”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有些新一代学者深入到各根据地调查研究,他们由此注意到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在根据地推行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政策的推行采取了强制性的方式,甚至有的地方存在民众与中国共产党的对抗,尤其是在地主势力强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弥散到秩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有学术含量
  •   这本书体现了组织社会学家对于社会变迁的研究,很有学术上的创新。但主题过于宏大,有驾驭困难之感。而且,此书安家的丛书有些不伦不类
  •   秩序需要建立和维护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