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作者:《诗说中国》编委会 编 页数:181 字数:3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延绵不断近四千年之久。约公元前21世纪,出现了第一个国家组织——夏朝。公元前221年,中国第一次出现大一统局面,从此以后,又经历了两干余年的王朝统治。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中国获得了前进的新起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振兴中华的前景。 中国诗歌同样源远流长,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出现最早。诗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种类。形式上有格律诗、自由体诗、散文诗、民歌之分,内容上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之别。当然,诗歌分类亦非绝对,抒情诗并不排除叙事,叙事诗也会兼有抒情。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中,无论是叙事诗,抑或抒情诗,都有大量作品与中国历史有着直接的关联,甚至有的本身就是“咏史诗”。在史学界,“以诗证史”是一种治史方法,即用“诗”为史料来证史、说史。“以诗证史”虽非陈寅恪先生首创,但一部《元白诗笺证稿》却达到了“以诗证史”的高妙境界。陈先生说:“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把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对于时代人物之关系,地域之所在,按照一个观点去研究,连贯起来可以有以下的作用: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最重要是在于纠正。元白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 《诗说中国》丛书旨在以诗说史,而非以诗证史。丛书每篇的结构是,以一首古人或今人的诗歌(或完整或节选)引出一段历史。丛书分《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五代宋元卷》《明清卷》《近现代卷》6种,以通史的形式叙述了自远古以来中国国土开辟、社会进化、经济文化发展、政治演变的简明过程。 《诗说中国》丛书用一首首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诗歌,引出一段段扑朔迷离、盘根错节的历史。希望本丛书能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缩短人们与悠远尘封历史的距离,简化人们对纷繁杂糅历史的释读。 《诗说中国》编委会 2010年12月
内容概要
中国诗歌渊源流长,从诗三百到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的乐府。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近代白话自由诗,无不饱含着诗人浓烈的情感,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轨迹。
《诗说中国(近现代卷)》用一首首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诗歌,引出一段段扑朔迷离、盘根错节的近现代历史。以这种独特的视角,缩短人们与悠远尘封历史的距离,简化人们对纷繁杂糅历史的释读。
《诗说中国(近现代卷)》讲述了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鸦片的输入及其严重危害,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爆发与关天培牺牲,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鸦片战争的进展,第一批卖国条约的签订,社学与广州反人城斗争,金田起义前的准备等近现代历史。
书籍目录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的输入及其严重危害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爆发与关天培牺牲
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鸦片战争的进展
第一批卖国条约的签订
社学与广州反人城斗争
金田起义前的准备
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与失败
圆明园的兴衰
洋务运动
沙俄侵占我国领土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中法战争与镇南关大捷
不败而败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的失败与《马关条约》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的斗争
旅顺大屠杀
租界的盛衰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公车上书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戊戌变法始末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日俄战争
清末新政
孙中山与兴中会的早期活动
中国同盟会始末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徐锡麟与安庆起义
鉴湖女侠秋瑾
革命宣传家邹容
沈荩事件与“苏报案”
近代的中国留学生
冯如与近代中国的飞机制造业
收回路权、矿权运动
武昌起义与清朝灭亡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刺宋案
革命党讨袁与二次革命
袁世凯称帝始末
护国运动
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护法战争
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三大罢工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史话
五卅运动与省港大罢工
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冲突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事变
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中共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文化“围剿”与新生活运动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九一八事变始末
伪满洲国始末
一·二八事变与十九路军抗战
地方爱国武装的抗日活动
日本在华北的侵略活动
抗日救亡运动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与淞沪会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
国民党政府制造反共摩擦
反“扫荡”、反“清乡”、反“治安强化运动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中共七大
爱国华侨与抗战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与日本投降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
反内战运动与抗暴运动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三大战役
国民党的假和平阴谋与渡江战役
开国大典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华北国民党军战略处境十分不利,或撤或守,或从海上南逃或西退绥远,举棋不定。中共中央从全国战局出发,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党的总前委,发动平津战役。平津战役历时64天,投入兵力约100万人,可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前隐蔽人关的东北野战军与华北野战军协同作战,仅用20余天就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役分割和战略包围。第二阶段,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关于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逐次围歼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的国民党军。第三阶段,傅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经双方多次谈判,以及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于1月21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22日,傅作义所辖8个军25个师全部开出城外,听候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实现了就地解决傅作义集团的目标,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从而进一步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三大战役相继进行,并在淮海战役达到了战略决战的高潮。在历时142天中,共歼敌154万余人,占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的42%,为其第一线总兵力的90%.。至此,国民党政权赖以发动内战和维护其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从而奠定了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基础。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把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对于时代人物之关系,地域之所在,按照一个观点去研究,连贯起来可以有以下的作用:说明一个时代之关系;纠正一件事之发生及经过;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记载之不足。最重要是在于纠正。元白诗证史即是利用中国诗之特点来研究历史的方法。” ——陈寅恪
编辑推荐
《诗说中国·6:近现代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