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晓丽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是“文化周末”丛书之一,旨在通过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文字,对美学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解读,使读者学会审美地观看世界,学会以独特的方式领悟生活中的美好,让审美照亮人生前进的方向。 自从有了人,就有了美,也可以说有了美就有了人,人和美是共生共存的,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让人成为人的重要构成,美成就生活。有了美,就有了关于美的言说。在口头文明时代,我们被告知何为美,按部落首领意见行事;在文字时代,关于美的意见被记录在册,我们选择与自己心仪的美的言说。关于美的意见太多,就有人出来系统化这些言论,探索美的真理,这样在18世纪出现了美学这一学科。 美学与其他“某某学”不同,现在称作“某某学”,多半是指对一个专门知识领域的研究,美学却不是此类,美学没有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人生有多广,生活有多宽,美学探索就有多广阔。“美学”中的这个“学”字,是动词性的,而非一门学问,美学旨在探索关于美的道理抑或通往美的道路。美学是一种活动,一种思索活动;美学是一条道路,通往本真自我的道路。 美学不源于纯粹求知的冲动,更不是为了总结“美的规律”,发现“美的原理”,而是通过探索活动领会人生的意义,解答“什么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我应当怎样生活”。探索美的道理即通往美的道路,这会使我们明白自己是怎样理解世界,和世界打交道的,于此让我们透视自身、理解自身、照看自身。美学如苏格拉底的重要提醒——“认识你自己”。伟大的美学家不供给我们新的美学知识,他们为我们理解美、理解自身开辟了新的道路。 读这本小书,愿你也踏上这条时而阳光灿烂、时而迷雾笼罩的小路,小路的终点是回到你自己的家园。 2012年6月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轻松的美学读物,它语言优美、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让读者清楚了解美学的概要,并且学会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和分析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刘晓丽,先后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著有“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伪满洲国文学与文学杂志”专著两部,以及论文30多篇。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美学、当代艺术。尤以中国殖民地文学和分析美学为重点。
书籍目录
第一章美学何为一、美学教会我们审美吗二、美学问题是什么问题三、美学知识是什么知识四、如何学习美学五、美学何用第二章美学的历程一、美学源于反省活动二、作为“感性学”的美学诞生三、康德把美学领回反省之途四、浪漫主义美学五、20世纪美学景观第三章苏格拉底这样谈论美一、苏格拉底其人二、通往雅典的道路是闲谈三、让我们讨论美吧四、美是难解的第四章识认美。从训练开始一、指着玫瑰花,我们学会了识认美二、从训练到理解三、谁来保证我们被引向美四、我们到底学会了什么第五章美感,来自何处一、美在物二、美在心三、美在主客观统一四、美感,编织于生活世界第六章不可能谈论画。只能围绕画说点什么一、艺术欣赏,欣赏什么二、艺术品未必漂亮三、没有故事的艺术品四、把艺术译成文字第七章从欣赏到深思到“终结”――现代艺术一、“母亲肖像”怎么成了“黑色与灰色的排列”二、“莫斯科1号”的抽象魅力三、这条人鱼如此丑陋四、绘画,终结了吗.第八章何为艺术一、艺术,是怎样开始的二、艺术观念,何时形成三、“永久艺术”与“当代艺术”四、艺术,诸如此类尾声:《小王子》,审美的故事一、小王子教会我们审美地观看世界二、小王子向我们展示审美的生活三、审美照亮生活世界
章节摘录
美学作为一门课程,通常在大学里的哲学系和中文系开设,而哲学系和中文系开设的课程大部分是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既不能让人学会一种特殊的技能,也不能让人更精于算计,或帮助人炒股炒房加工资。但是美学这样一门学科,可能会有点儿不同吧?我们学习了美学,看了这本美学书,我们的审美能力会不会有所提高?是否能学会买漂亮的衣服,学会装饰高雅的环境,能找到有品位的女朋友或者男朋友,学会如何欣赏电影、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 先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也不该由本书作者来回答,而由你们——读这本书的读者——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自己来判断。也许读完这本书后,你们会说,原来还有比“哲学史”、“文学史”和“作品选”等更没有用的书,这些书还教给我们一些哲学史、文学史的知识,知道一些有趣的事实,记住一些精妙的典故,至少可以增加一点儿我们的谈资,让我们显得博学一些。而美学这本书给了我们什么呢?可能连一点儿实际知识都没有给出,但是不是给了我们更准确、更高超的审美能力? 来让我们看看几位被公认的美学家,他们是不是把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是不是有更高超的审美能力。 到古希腊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黎明,也是人类文明最明亮的时光之一,看看这里的美学家们的生活。古希腊的美学家很多——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这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在他们看来,把美掩藏起来就是罪恶。他们不但谈论美,还身体力行地实践各种形式的美——制度的美、思想的美、艺术的美、人体的美,定期举办选美比赛。 苏格拉底,这位旷世大哲,生得五短身材,金鱼眼睛、塌鼻子、大嘴巴,还不修边幅。他为了见美少年阿伽通才肯穿鞋子。但是他对自己的形象很自信,参加过一次雅典的选美比赛。在选美台上,苏格拉底这样为自己拉票: “我才是名副其实的美人,我有一双鼓起的金鱼眼睛,看东西特别方便,只要眼珠一转,就能看清周围的脸。我有一个朝天大鼻子,闻东西很方便,非常灵敏。我还有一个大嘴巴,吃起东西来特别方便。而且更重要的是我有一个智慧的大脑袋,我知道有用才是美,美即善。衡量美的标准就是效用:有用就美,有害就丑。什么样的盾牌是关的?能防御敌人刀剑进攻的盾牌是关的,而那些雕花镂空装饰繁多的盾牌是丑的。什么样的矛是美的?锋利的能进攻敌人的矛是美的,而那些用黄金做成的华贵的矛是丑的。” 听了苏格拉底的演说,人们似乎觉得他说的有点儿道理,但是到了最后投票时,爱智慧也爱美的希腊人,还是把票投给了自己心目中的美人——掷铁饼者。投票结果,苏格拉底只得了一票,那是他自己为自己投的一票。 苏格拉底在“什么样的人最美”这里有些犯糊涂,而且在找老婆这件事上也不十分在行。他的老婆是出名的悍妇,以至于他老婆的名字“赛西婆”在西语中就是悍妇的意思。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广场上与西庇阿斯讨论了一整天,清晨他们从什么是美的问题开始,日暮时苏格拉底说“美是难解的”。肚子咕咕叫提醒苏格拉底该回家吃晚饭了,到了家里,劳累一天的赛西婆看见苏格拉底优哉游哉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叫骂着把一盆水泼在了苏格拉底的头上,苏格拉底自知理亏,湿淋淋的还笑着说:“我说嘛,赛西婆一打雷,老天就又要下雨啦。”把赛西婆也逗笑了,还是给丈夫烧了晚饭吃。 虽然苏格拉底镇日地被老婆骂着,他却一点儿不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依然每天起床后,把毯子往身上一披,到广场上找人辩论,日暮时回家吃晚饭。他也不为自己有赛西婆这样的老婆而烦恼。一次他对一个将要结婚的学生说:“恭喜你!如果你娶了一个好老婆,你就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学生问:“那我要是娶了一个坏老婆呢?”苏格拉底说:“那我就更要恭喜你了,因为这样·来,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哲学家啦。” 当然,古希腊的美学家不都是苏格拉底这种形象。毕达哥拉斯,这位“黄金分割比”的发现者,是一位玉树临风的美男子,喜欢音乐、健美运动和素食,经常穿白麻布衣服,上面还绣个五角星。“黄金分割比”1:0.618,即通过正五角星的研究得出。一个正五角星是由三个等腰三角形叠成的,其中每个等腰三角形的边和底的比率就是1:0.618,正五角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徽标。柏拉图也是一位鼎鼎有名的标准美男子,还曾获得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力量角逐的冠军。 到中国的先秦来,与古希腊同时,同一纬度(北纬30°~40°的中国先秦时期,同样生活着热爱美、充满智慧和活力的美学家们。这里有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等美学思想流派,有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苟子、墨子、韩非子、屈原、吕不韦等美学家。他们思考美,谈论乐,和希腊之光一起照亮了人类思想的漫长历程。不过这些美学家们的生活却未必美轮美奂。 据传说,孔子出生后,曾因相貌丑陋遭到母亲遗弃。孔子的生活状态,被称为“丧家犬”,一生颠沛流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孔子到郑国被人形容成丧家之犬,说孔子的长相“颡似尧,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里对尧、皋陶有记载“尧眉八采……皋陶马口,孔子圩顶”,意思是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皋陶的嘴像马,孔子的头顶周围高中间低,腿比禹短三寸。禹的腿是什么样的呢?相传大禹治水时,由于过于辛劳,以致“腓无肢,胫无毛”,意思是腿上都没有多少肉了,腿毛都褪尽,很细很光的那种。子产的肩膀无从考证,不过基于前三人的另类模样,估计子产的肩膀应该也是“独具特色”的。就史书记载及古人画像来看,孔子的形象很难和电影《孔子》中的“发哥”相媲美,而是“高额角、小暴牙、大耳朵、粗脖子、大高个、细长腿”。 生于乱世的孔子,带着自己的学生先后到过宋、卫、陈、蔡、楚等国,寻找施行仁政礼乐的机会,却不被待见,他如丧家之犬一般奔波、逃跑,直到终老,但孔子却不改其志,不改其乐。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乱兵包围多日,断粮绝缘,他弹琴歌唱不已。在逝世前几天,还为自己唱了一首悼歌。 我们认为美学天然地要和美的事物和美的判断有关系。的确,是有关系,但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具体指导的关系,例如教我们学会买漂亮的衣服,找有品位的女朋友,布置格调高雅的家,学会如何欣赏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这些有指导性的学科,如美容化妆学、服饰学、艺术学等等。 那么美学教给我们什么呢? 从最深远的意义看,理解美和某种良好的生活方式相关,美学和幸福相关。苏格拉底虽然在“美人”这里有些糊涂,但是苏格拉底是一个幸福的人,在他被判死刑之后,他仍然在狱中学习做诗,学习弹奏七弦琴,就在行刑当日,他仍然在与自己的学生讨论哲学问题。最后的时刻到了,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学生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这与我们前文说到的孔子的生活态度相似,这样一种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自由的,不被任何外在目的驱使的,人处在这样的状态才有幸福可言。而这种状态靠修炼而来,思考美,是他们修炼的一条路径。P3-7
编辑推荐
刘晓丽所著的《周末读点美学》是“文化周末”丛书之一,旨在通过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文字,对美学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理论进行介绍和解读,使读者学会审美地观看世界,学会以独特的方式领悟生活中的美好,让审美照亮人生前进的方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