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华英  

内容概要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是一本批判理论书籍。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具有范式转换与视域开启的意义,不仅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典型代表,更开启了一种新实践技术哲学路径,为实现技术的民主改革和科学合理地技术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自主技术创新及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简介

王华英,山东齐河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近年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系统科学学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等学校杂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青年规划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青年规划项目。2010年浙江省教育厅资助优秀青年教师。

书籍目录

导言 逻辑与历史——技术研究与批判理论的内在发展 一、由本质主义走向建构论——技术观的发展趋向 二、由抽象走向具体——批判理论的内在发展逻辑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四、基本构架、创新点与不足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技术时代的思想者一芬伯格及其思想简介 第一节 父亲——技术兴趣与哲学关怀的启蒙者 一、作为量子物理学家的父亲——以知识方式探求哲学、认识世界的开端 二、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父亲一一以价值方式探求哲学、认识世界的开端 第二节 时代境遇与芬伯格思想的心路历程 一、技术作用的突现一一关注技术问题的开端 二、红五月风暴——反技术专制主题的出现 三、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 技术民主化路径的产生 四、苏东剧变——另一种现代性的萌芽 第三节 芬伯格的学术生涯 一、实用主义的初始期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习期 三、马尔库塞及海德格尔思想学习期 第四节 技术哲学三步曲及技术存在论基础的奠定 一、技术批判理论探源期——法兰克福学派时期 二、技术哲学三步曲的成形期——后马克思主义时期 三、批判的建构论时期一一马克思思想期 四、倒转奠基——技术存在论的形成与加强期 第二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思想前提一一复调式的理论发展与继承线路 第一节 技术设计实践——经验来源 一、人类行为引导技术发展 二、技术与现代性的可选择性 第二节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持久来源 一、对马克思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继承 二、马克思的社会组织理论一 三、对马克思技术设计批判理论的继承 第三节 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主线继承 一、反思性、批判性风格 二、嫁接的研究模式 三、不断走向实践的研究趋势 四、技术专制的研究主题 第四节马尔库塞的思想一一师承链的继承 一、批判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关注技术、理解技术及技术的价值负载思想 三、技术的辩证性——社会变革的前提  四、和谐的社会发展趋向 第五节 本质主义技术观——初级工具化技术的来源 一、工具论技术观——技术的可控性 二、实体论技术观——技术的价值负载性 第六节 建构论技术观——次级工具化技术的承继 一、技术的社会建构性——技术发展多种可能性的来源 二、否定建构论技术观的非批判性 三、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小结:复调式的理论继承 第三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缘起——现代性与理性诊断 第一节 现代性批判 一、现代性的多义性 二、现代性悖论与技术决定论 三、现代性研究的“烟雾弹”——社会合理性 三、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社会合理性的形式偏见 第二节 理论的与实践的——技术合理性分析 一、技术合理性的理论根源——技术合理性辩证发展之旅 二、技术合理性的实践渊源——技术专家治国论 三、技术合理性的假象——技术拜物教 四、现代性研究与技术研究的缺失——技术设计形式偏见分析 小结:以技术设计形式偏见批判达致现代性批判 第四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基础与逻辑起点 第一节 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技术存在论 一、存在论的含义及其演变 二、技术存在论的辩证发展——希腊技术存在论的否定之否定 三、技术存在论的逻辑递进——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存在论发展的必然 四、存在抑或存在者——关于海德格尔技术存在论的争论 五、芬伯格的新技术存在论——主体与客体、事实与价值、存在与存在者统一 第二节 技术批判理论的复合方法——工具化理论 一、工具化理论的前提——系统与生活世界的逻辑分离与现实统一 二、工具化理论的内容——两个层次的工具化(功能化与实现) 三、工具化理论的方法——功能方法与解释方法的结合 第三节 技术批判理论的逻辑起点——技术本质分析 一、技术定义的历史沿革和分类 二、二级工具化技术本质观 三、解释学建构论的技术本质 四、作为复杂系统、场所和网络的技术 五、技术的历史性——前现代技术、现代技术与未来技术的比较 六、整体技术观 小结:双基因技术模型 第五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方法研究 第一节 系统的整体方法  一、还原方法之于技术研究 二、系统的整体方法 三、技术研究之系统的整体方法转变 四、系统的整体方法在芬伯格技术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诠释学方法与经验方法的结合 一、诠释学方法 二、诠释学方法之于技术研究 三、诠释学方法与经验方法相结合的技术研究 第六章 技术批判理论的目标——走向社会主义文明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明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二、社会主义的内容——社会化、民主化和革新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文明实现的理论准备 一、辩证现代性——走向社会主义的基础与必然 二、工具化技术理论——技术质变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三、反对技术决定论和线性进步观——另一种准备 第三节 向社会主义文明过渡的核心——技术民主化 一、理性观的转变——由封闭、专制理性向民主理性的发展 二、技术民主化的必要性——民主化运动浪潮与技术专制的矛盾 三、技术民主化的主体和意识准备——公众参与技术设计 四、技术民主化的理论依托——技术微政治学 五、一种补充链接——拉图尔转译理论之于芬伯格技术民主化理论 六、技术民主化的关节点——技术具体化及协同 七、技术民主化的结果——和谐的新质技术的诞生 第四节 系统的社会工程——社会主义的实现  一、新质技术——社会主义实现的基因 二、社会主义的实现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小结: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超越性与局限性 …… 第七章 范式转换与视域开启——技术批判理论的意义与展望 结语:在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张力中推进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在密切关注在线教育的过程中,芬伯格学到了另一种、也是更持久的可选择的现代性知识和技术发展模式: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并不是由设备的性质决定的,而是用户的选择。人类所选择的在线教育模式直接影响社会发展模式,在不同的技术构形中服务于不同的社会发展战略。在工厂与城市两种在线教育模式的斗争中,现代性的含义得失攸关。工厂模式代表的是西方专制技术的现代性模式,城市模式则是新的民主的现代性模式。“这场斗争的一个可能结果就是出现一个在其所有的制度中都反映现代化生产逻辑的社会,这种社会所极力追求的是通过机械化和管理而实现的效率。因特网能够在像教育这样的迄今仍然受到保护的领域中实现这种技术专家治国论的规划。但是我们也可以设想一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由此所产生的社会不是以工厂为模式,而是以城市这种现代机制作为模式的。”“城市是一个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作用和加强交往的地方。它的原则不是效率而是自由。它不是致力于僵化地再现没有变化的、所谓‘惟一的最好方式’,而是致力于各种可能性的灵活测试和新事物的发展,这些可能性和新事物不是等级控制,而是未经计划的水平联系;不是简单化和标准化,而是多样化和生活在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中所需的能力的发展。因特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扩展了这种都市逻辑。”工厂模式的现代性在任何可能的地方用技术的或官僚的体系代替人们的交往,这些技术的或官僚的体系以提高效率的名义增加少数人的权力。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应当依据成本和内容被狭隘地专业化和严格地控制,交往应限制在传输数据和程序的自动化系统中满足这一教育规划。城市模式的现代性是工厂模式现代性的替代物,它实现了被现存社会忽视或压抑的人的潜能,这种潜能依赖现有体制排除的实践,有突出的交往特点,并且只能在开放的交往环境中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为了获得公民身份和个人发展,必须实行范围广泛的教育。

编辑推荐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对芬伯格的思想与实践是统一整体,应在思想与实践的统一中,在思想的内在关联中研究其技术批判理论。《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对对芬伯格技术思想的研究必须忠于作者本人的思想,在思想的原初地平线上研究,本文就是在认真阅读领悟基础上的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