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中国星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杨照德,熊延岭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杨照德,熊延岭  页数:337  

前言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9年9月,他怀着 科学救国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 系。他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 运。1934.年6月大学毕业后,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1935年9 月,他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此前 曾到杭州笕桥飞机场和南京、南昌飞机修理厂实习一年。1936年9 月,他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 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先后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天资聪慧、受过严格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勤奋好学、勇于开拓的钱 学森在美国显示出令人瞩目的才华。他在冯·卡门工程科学思想的 影响下,自己总结二战中雷达、原子弹等提高综合国力的经验,从中看 到了技术科学是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关键。在美国长达20年 的时间里,他在科学理论和工程设计两方面都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始 终如一地以推动航空和航天新技术的发展为目标,努力探索科学与技 术最前沿的问题。早在1937年从事博士论文研究的同时,他就参加 了由同学弗朗克·马林纳组织并得到冯·卡门支持的火箭技术研究 小组,他对火箭研究中的诸多理论问题,如燃烧室中的温度、火箭的理 想效率、燃烧产物膨胀不足和过度膨胀对火箭的影响、燃烧喷嘴设计、发动机推力计算等,进行了成功的研究,解决了火箭设计中的许多理 论问题。该小组后来发展成为美国火箭研究的中坚力量,即当今世界 遐迩闻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参加了由冯·卡门为团长的 美国科学咨询团,并于1945年5月赴欧洲考察,特别了解德国在航空 和火箭方面的新进展。他作为咨询团的核心成员,在哥廷根大学见到 了冯·卡门的老师普朗特,并与冯·卡门一起代表战胜国方审问代表 战败国方的普朗特及冯·布劳恩等,掌握了当时德国飞机和火箭技术 已经走在美国前面的准确情况和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写出了若干颇有 见地和深度的考察报告,全面展现了他的过人才华。回到华盛顿后,咨询团写出了著名的《迈向新高度》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共九卷,其中 3、4、6、7、8卷中的部分出自钱学森之手,它成为美国导弹发展的规划 蓝图,并为美国后来20~50年空军发展指明了方向。美国专栏作家 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 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在20世纪30年代,火箭在技术和理论上都是很不成熟的,并且 由于常常和科幻小说中的登月和宇宙航行相联系,而被蒙上了一层神 秘的外衣。当时还很年轻的钱学森勇于向未知挑战,选择它作为严肃 的科学研究对象,这些都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和献身于科学工程 与技术创新的精神。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期间,他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 化,希望能早日报效祖国。1948年,他为了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 科学顾问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国 的心情更加迫切。1950年夏,为了顺利返回祖国,他向加州理工学院 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受无理羁留达5 年之久。他不屈不挠地斗争,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帮助,冲破 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 潮中。1956年,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并积 极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的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 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纲要》的工作,将喷气技术火箭导弹事业纳入 了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勾画了这一尖端技术的发展蓝图,对推动航天 事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56年1月,钱学森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10月任国防部 五局第一副局长、总工程师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1月,钱 学森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持制定了《火箭技术(1965~1972) 发展规划》;1968年2月,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钱学森指导并开创了中国的空间事业,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研制和发射工作,培养了我国第一代人造卫星技术专家,规划了我国 空间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我国空间事业成功起步和快速发展。中国的 空间科学技术成就举世瞩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一 步一个台阶,跨过了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三个发展 阶段。东方红卫星太空奏乐,神舟飞船返回大地,嫦娥奔月成功,实现 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钱学森,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空间事业这座丰碑上,与日 月同辉,与祖国同在。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 家”、“两弹一星元勋”,其经历岂止是不同寻常,更多的是给人们以深 刻的启示。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的许多第一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名字 的背后,有主席、总理、元帅和将军们强有力的支持,他还有一个伟大 的名字——人民科学家。水有源,树有根。今天中国卫星的基础是靠老一代科学家用心 血、青春奠定的。钱学森在中国卫星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中国航天 事业靠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铸就了今日的辉煌。作为亲历了共和国航天事业从艰难起步到今日腾飞的航天工作 者,我们每当回首钱学森与中国卫星时,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历历在 目。用文字去追忆钱学森,听到的是进军的号角;用语句去叙述钱学 森,看到的是春天的绚烂;用阅读去触摸钱学森,感到的是民族精神。钱学森,携着科技的雷霆,挟着创新的电光,一路驰骋。历史留给我们 的不仅仅是钱学森在中国卫星上的光辉成就,更是他的无穷智慧和思 想……

内容概要

  《钱学森:中国星》是“钱学森与中国航 天”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之一。作者是曾经长期在钱学森身边学习和工 作的老科技工作者。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和个人回忆,搜集了有关钱学森 与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完整记录了中国卫星事业在钱学森的 指导、关心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不凡历史历程。《钱学森:中国星》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钱学森与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 那段光辉的历史。

作者简介

  杨照德,研究员,1936年5月生,江苏省东台市人,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工作,从事星际航行、控空火箭、人造卫星、空间科学研究等的组织管理工作。1968年后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空间技术规划、预先研究、卫星型号研制的管理工作。开展航天技术政策、航天系统工程、航天史研究。主要菱有《开发太空——21世纪航天技术》,发表60余篇论文及科普文章300余篇。所从事的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获航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熊延岭,副研究员,1936年7月生,江苏省南通市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在北京化纤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化学纤维工艺研究等工作,多次获国家、部级科技进步奖。1986年后在航天部512所工作,从事空间技术情报研究与编辑工作。先后发表空间材料学、空间生命科学、卫星减灾、月球探测、空天飞机等方面的多篇论文,曾获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主要科普著作有《神秘的空间城》。

书籍目录

第一章海外归来描绘宏图1中国卫星从中关村起步2东北之行深入调研13规划蓝图综合决策19第二章开拓创建卫星事业31呼吁倡导人造卫星32空间探索创建"581”43探空火箭试验先行53第三章大力协同托起火箭65自力更生发展导弹66地面试验指点目标73光学踉踪轨迹测量78第四章宇航论坛推动卫星85星际航行学术报告86星际航行发展规划96重点项目初见成效104第五章卫星任务专委立项115发展人造卫星建议116国防科委综合报告125专委立项组织落实131……

章节摘录

  1949年9月,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拟定的“共同纲领”第四十三 条是:“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 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第四十四条是:“提倡用科学的、历史的 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事务,奖励优秀的社会 科学著作”;第四十二条上还把“爱科学”规定为国民公德的“五爱”之 一。这些实际上为新中国发展科学确定了基本方针。1949年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大多数爱国 的中国留学生一样,深感中国有了新的希望。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历 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决议。10月31 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郭沫若颁印。11月1日,中国科学院 正式成立,归政务院领导,它标志着中国科学事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 历史时期。中国科学院是全国性机构,不仅领导本院科学家,而且担 负着关心和指导全国科学工作的任务;此外,还要积极争取和协助在 国外的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1949年12月21日晚7时,竺可桢、陶孟和以及涂长望夫妇,到中 南海参加中苏友好协会举行的庆祝斯大林七十华诞晚会,郭沫若夫妇 也来到了会场。晚会中间,竺可桢、涂长望和郭沫若商量,怎样吸引海 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涂长望说,在美、英、法等国的留学生 中,有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分会,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留学生参加了 这些组织。涂长望进一步提议:可以通过这些组织开展工作。郭沫若 表示赞成,并说,我们可以以领导机关负责人的身份,向他们发出号召 书,算是有凭有据的邀请。此后,郭沫若便以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国科 学院院长的名义,写了致各国留学生、学者的号召书,涂长望亦以气象 局局长的名义写了号召书,号召海外学子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 业。郭沫若还采纳了涂长望的建议,与教育部领导商定,由教育部授 权在各国的中国科协分会代发回国证件,英国领事馆根据这些证件签 发经香港入境的手续。这样,就为留学生回国安排了具体而可行的通 道。然而,由于美国法律限制外国团体在美国设立分支机构,因此,留 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中国科协无隶属关系,但尚有工作联系,实 际上也起到了分会的作用。他们通过聚会和办刊物等方式,介绍新中 国情况,发动留学生、学者回祖国参加建设,并出具介绍回国的证明,在协助留学生回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艰 苦历程,终于在1950年5月回到祖国;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葛庭 燧、曹日昌、李薰以及叶笃正、谢义炳、王希季等一大批科学家冲破重 重阻挠,克服种种困难,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参加到新中国宏伟事业 的建设中。P4-5

编辑推荐

  《钱学森:中国星》介绍了钱学森,上海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60年代,他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导弹,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70年代初,他领导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被誉为“航天之父”。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走进钱学森的世界,领略他的传奇一生。相信一定会激励大家像邓稼先那样,把自己的知识和力量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使我们的祖国早日强盛起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钱学森中国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