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龚光明 页数:405 字数:466000
内容概要
《翻译认知修辞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经过多学科整合,拟构了翻译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内容包括绪论、翻译修辞主体论、翻译修辞文本论、辞格学与翻译、文化修辞学与翻译、认知语义学与翻译、认知语用学与翻译、文体修辞与翻译、翻译修辞批评论等九部分,动态地整体论地疏解了翻译操控的全过程,尤其侧重于翻译主体论与译作修辞运作各方面的有机差动,全方位地提出了认知翻译修辞学的学科构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兼顾,实为填补空白之作。《翻译认知修辞学》适合翻译专业人士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认知修辞学与翻译
1.1 概述
1.1.1 修辞一修辞学
1.1.2 修辞:言语交际学一交际主体
1.1.3 认知修辞能力:翻译学的全新课题
1.2 交际修辞与翻译
1.2.1 交际修辞与达意
1.2.2 修辞策略
1.2.3 外来词与汉语词
1.3 美学修辞与翻译
1.3.1 美学修辞:不通之通
1.3.2 话语规则:审美原则
1.3.3 文学的超语言性
1.3.4 意象:理解与转移
第二章 翻译修辞主体论
2.1 概述
2.1.1 修辞主体的概念
2.1.2 翻译修辞主体:创作主体(A)-译作主体(B)-读者主体(C)
2.2 翻译主体间性的哲学探讨
2.2.1 主体性溯源
2.2.2 主体间性
2.2.3 生化论的哲思启悟
2.3 缄默知识与翻译
2.3.1 翻译智慧论
2.3.2 缄默知识的连续带理论
2.3.3 识知一顿悟一自动化
2.3.4 缄默知识与翻译教育
2.4 智慧翻译论
2.4.1 智慧的界定
2.4.2 智慧的要素
2.4.3 诗性语言:翻译智慧学
第三章 翻译修辞文本论
3.1 概述
3.1.1 修辞文本的概念
3.1.2 修辞文本的结构模式及其建构的基本法则
3.1.3 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
3.2 文本创作论
3.2.1 文本发生:体验本体论
3.2.2 文本结构:作品本体论
3.3 文本接受论
3.3.1 阅读过程论
3.3.2 阅读效果论
3.4 互文性与翻译
3.4.1 互文性溯源
3.4.2 互文性与翻译
第四章 辞格学与翻译
4.1 概述
4.1.1 辞格的定义
4.1.2 辞格的分类
4.1.3 辞格的认知功能与翻译
4.2 隐喻学与翻译
4.2.1 隐喻与认知
4.2.2 隐喻研究概述
……
第五章 文化修辞学与翻译
第六章 认知语义学与翻译
第七章 认知语用学与翻译
第八章 文体修辞与翻译
第九章 翻译修辞批评论
后记
章节摘录
9.1.1 体验批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20世纪的文学批评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相对于以前的文学批评而言,20世纪的文学批评更加细腻,探讨的问题也更加深入。但随着批评的深入,批评家们发现批评愈来愈艰难,有时简直感到无所适从。显然,要使批评更加切合于创作实际,使其具有更大的有效性和引导性,从体验的角度切人,不失为一种可以取效的方法论视角和批评框架,尽管中国古代和西方都有过体验评析的方法,但均不够深入和完整。翻译作为再创作,与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不无共通之处,因而体验批评方法论的探讨也会对翻译实践产生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乔治,布莱指出:“要等到21世纪,才能看出本世纪是否是一个伟大的批评的世纪。”要使20世纪真正成为一个伟大的批评的世纪,就不仅在于拥有多少种批评方法,重要的是要具有几种可供操作的、富有成效的批评方法,简言之,要拥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具有现实批评成效的批评方法。与文艺批评一样,翻译批评亦应如此。因为从翻译美学的观点来看,除机器翻译以外,任何语际转换活动都是一种审美活动,包括艺术语言转换和非艺术语言转换,都具有且必然处于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即感知(观)、想象(品)、理解(悟)、再现(译);任何语际转换都必然处于特定的翻译审美创造过程中,包括审美选择和审美加工。其中,认知与体验是两大关键所在。 体验具有艺术欣赏的最高理性内涵,它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状态。它也是艺术批评的前提条件之一。文学创作实质上是作家对于生活的体验,文本是体验的物化或表述;显然,文学批评也应切入文学创作的本质。因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都是文学活动,都应体现文学的本质属性。只是两者的过程是逆向的,文学批评必须经由文本解读来进入体验,而文学创作是经由体验来迹化文本。创作家对人生、社会、现实体验愈深切,表现才能愈深刻;批评家的体验愈周详,通过解读加以评说的力度才能愈厚重。 对于批评家而言,作品就相当于另一种意义上的现实生活,他所能做的只能是悉心地体验作品,在进入文本世界的基础上来展开批评。因此,必须提倡体验的批评观,并且必须有一定的批评方法相对应,这种批评方法就是体验批评观。 体验批评方法观就是指批评者在批评文本时,也要像作家创作作品一样,全身心地体验和感受文本所展现的内容,通过体验和感受,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作者通过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并通过艺术分析,表里一致地去进行解构,最终进入批评文本的建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