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笔谈(第3辑)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飞  页数:300  字数:21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2011年11月起,学校主页以每周平均三篇的强度推出“学者笔谈”专栏。该栏目的定位是: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其宗旨为回归学术本位,弘扬科学精神,激荡人文情怀,全面展示交大的学术气象。栏目特别指出,淡化专业和学科,注重通识性和思想性,提倡思辨性和批判性,强调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彰显多元化、包容性和时代感。 寥寥数月,无论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有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上海社科新人;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教学名师,他们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间,或放弃节假日,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积极为这个栏目撰稿,将他们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遂才有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多卷本《学者笔谈》。 笔谈中学者们纵横捭阖、酌古量今,微言大义、议论风生。他们坚守精神的向度,为思想的独立和灵魂的高贵慷慨陈词,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踏实的治学态度达观放谈,为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和持续的学术精进建言献策。他们护卫大学的神圣与庄严,为普遍缺失的耻感、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痛心疾首,为“去功利化” 和力戒浮躁大声疾呼。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的一段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第六卷)尽管当下社会对教育界“失去灵魂的卓越(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有种种诟病,但他们对“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执著追寻,仍令人对学者应有的风骨与良知、清誉与道行肃然起敬。 同时,他们对工作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叩问,当能触动读者去体察生活的本真和人生的厚重。他们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鞭辟人里的剖析,对未知世界和无字天书“Mother Nature”孜孜以求的探秘索隐,还能引发读者去领略思想的力量和探索的愉悦。此外,学者们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常能从一些看似庸常或平淡无奇的事物和现象中,开掘撷取独到的发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中为数不少者有着乔布斯式“听从自己内心声音”的自觉,有一种宝贵的自我对话和灵魂烛照的习惯,对媚俗、媚势和实用、功利保持起码的警醒。孔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无独有偶,苏格拉底亦坚称,“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与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安提司泰尼,在回答“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时如出一辙地答道:“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我想,正是这种听从心灵召唤的能力和自我反省检讨的精神,才使得学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往高尚和纯粹境界超拔的可能。 读着这些真挚平实的文字,仿佛他们就坐在读者面前,真诚温润,气定神闲,在一盏白炽灯的微光中,推心置腹,有感而发,侃侃而谈。情见乎辞,言关乎义,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9币为医的真知灼见。这些深刻而不失生动、清新质朴、充满思维张力的文字读来很是享受,非常愿意把这套书推荐给读者诸君。 是为序。  徐飞 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

内容概要

《学者笔谈(第2辑)》为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许飞主编的《学者笔谈》目的定位为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主题,结合学者本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自“学者笔谈”专栏开创以来,无论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的老教授,还是富于创新精神、站在学科前沿的中壮年学术带头人,或是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青年教师;无论是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还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或上海社科新人;无论是科技精英还是教学名师,他们或在繁忙的教学、科研中挤出时问,或放弃节假日、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积极为这个栏目撰稿,将他们的治学心得、生活旨趣和人生感悟,以及对学生的期许和教诲娓娓道来,语言真挚平实,字里行间流淌出学者的真性情和为人为学、为师为医的真知灼见。非常适合广大读者朋友闲暇时阅读、体悟。

书籍目录

序    徐飞
洪嘉振:质量·素质·教风
敬忠良:空天事业大有可为
刘西拉:对教师最重要的评价来自学生
邱卫东:保持独立思考
陈锡喜:以此为业、为生、为荣
汪小帆:致远筑梦
陈接胜:包容是一种力量
李贻杰:实验的灵魂在于思考
林冈:台湾研究半世情
王平:人文情怀是科学精神的不竭动力
邓子新:我就喜欢学生跟我“唱反调”
万丈杰:科学研究是一种信念
张绍谦:刑事法治迈向本源
曹庄琪:与自然分享简单美
杨槱:耄耋抒怀
纪志刚:站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
毛军发:做学问先炼眼
史贤明:人品决定成就
周岱:此间乐乐于此
刘念才:以世界的标准创造品牌
罗云:享受创造的过程
王立河:交叉与复合
曹希仁:勿让浮名羁绊
陈捷:农科需要扎根土地
坂内英一:为数学而数学
周曾同:培养儒医:大仁大爱大善
安德森·林德奎斯特:系统与优化
俞勇:有形说教,有效教育
高宣扬:新鲜的交大人
杜朝辉:从严、重导、求新、关爱
向隆万:数学赏析
顾剑锋:不唯分数不为一格
陈宪:我们有责任呐喊
王杰:审美教育与人文修养
徐字虹:治玉为琢,治石为磨

章节摘录

  我经常会想起,初做老师时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情景,条件虽然比较艰苦,设备也并不先进,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毕业之后,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包括到现在为止,我带博士生、硕士生,总希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我特别主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主张学生能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靠一些数据一味地去发表论文。 我觉得我们培养的人,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的能力,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不光是会撰写论文,而且会做、会思维、会组织和有领导能力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担当起社会的栋梁。所以在加强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是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一个主线。 国家要培养的是创新型的人才,如果没有具有强大实践能力的一大批人才,我们很难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这些年,国内很多高校引进了不少大师级的人物,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大师来,原因有很多,除去大环境的因素,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一个导向问题。如果一个博士生,潜心做基础研究或科技创新,一两年出不了什么大成果,根据现在的评价体制,他可能是不“合格”的,还会遭受各种非议和冷遇。可是,当他再坚持一段时间,基础研究的成果出来了, “一朝成名天下知”,各种基金、荣誉、企业都找上门来,这种截然相反的境况,难道仅仅是一个笑谈? 我还有一些话来跟研究生同学们分享。我觉得,你们不缺好的时代,不缺知识,不缺学历,不缺成果,然而缺乏的是广博的精神。我们经常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博发”。 我这里指的是一种全面的、经世致用的能力。你们学问做得很好,科研也很专注,但是要做到专注而不寡薄。要注意智商与情商同时发展,学校永远都是学校,社会却是一所比学校大不知多少倍,复杂多少倍的大学。你们总有一天要踏人社会,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要不断去适应、去磨炼,甚至要经受一些直面内心的考验和疼痛。 多经历一些世面,多跌倒几次,是件好事儿。广博,就是要你面对各种社会际遇,能够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和能力,纵横捭阖,灵活应对,正所谓:由博返约。生存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对每个人来说,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科研与人生 我的一生是与科研相伴的一生。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感动而不理解,儿子会说:“妈妈,现在不是您拼搏的时候了,是我们拼搏的时候了。”朋友们也说:“都做了院士了,是该多注意身体,享享清福了。” 实际上,我做了院士以后,没有至高至上的感觉,反而压力很大,因为做院士的成就是过去的。由于我主要业绩和医学工程相关的,服务于医学临床的,所以我被纳入医药卫生工程学部的院士。而此前,我是搞强电的,为电力系统服务的。因此完全是跨学科的。新的研究方向,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目标。 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无疑是严峻的挑战!我毅然选定肿瘤治疗无创伤的医疗技术作为奋斗目标,全世界都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肿瘤,肿瘤现在是人类几百年还没攻下的堡垒,我不是医生,我不能开刀,我也不是搞放射科治疗的人,也不能搞化疗。我是运用理工科背景和多学科融合能力步人这个领域,去开辟一个新的方向,挑战世界的难点。 在一个浮躁与功利的大环境下,开辟一个新方向,面临的问题,以及上千次的实验,其中的艰苦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好在我和我的团队在各种艰难中坚持下来,最终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对我来说,要坚持的一点就是研究成果必须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要被市场应用,这样才会体现你真正的价值。 总结下来,我的科研之路,第一个心得是要敢为人先,知难而上。第二个心得是专心致志,看准方向,坚持不懈,终有所成。 工作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乐趣。虽然我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太好,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平平凡凡、踏踏实实去做事,活到老,干到老。我觉得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平平淡淡,不好高骛远。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对社会要有感恩之心,永远不要把自己看得高于别人。没有什么比做一个平凡的人,过符合内心的生活来得实在,来得让人向往。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者笔谈(第3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此书为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文章结集而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