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苑琛 页数:172
内容概要
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媒体间竞争白热化。传统媒体报纸外受新媒体威胁和冲击,内受同业之间同质化严重挤压,昔日“补白”的副刊,如今成为报纸“留住读者”的重要阵地。
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民晚报“夜光杯”,是上海首届媒体著名商标。从其发展史来看,曾传播革命,弘扬科学与民主思想,促进文学发展,培养作家并滋养无数读者,且为新时代报纸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对其历史进行梳理,了解衍变轨迹,寻找发展规律,总结其丰富的办报经验,从中汲取营养,力图为新时期新民晚报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也为其他报纸发展提供参考。《新民晚报副刊研究》由张苑琛所著,本书读者对象为媒体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相关企事业和国家机关管理人员等。
作者简介
张苑琛法学硕士,文艺学博士,上海海事大学副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心理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与传媒,新媒体与都市青年文化。
近年来的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主编、参编三部教材,主持、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六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副刊的特性分析
第一节 副刊的界定
第二节 副刊的报学和文学特征
第二章 1946~1966年间新民晚报副刊的发展剖析
第一节 1946~1966年间新民晚报副刊的特点
第二节 新民晚报副刊特点的形成原因
第三节 1946~1966年间新民晚报副刊功能及评价
第三章 1982~1992年间新民晚报副刊的发展剖析
第一节 1982~1992年问“夜光杯”的特点
第二节 “夜光杯”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1982~1992年间“夜光杯”的功能及评价
第四章 世纪之交新民晚报副刊的新变化
第一节 传统文艺副刊的沉寂
第二节 大副刊的繁荣
第三节 新民晚报副刊在世纪之交的现状
第四节 新民晚报副刊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困难
第五章 当前报纸品牌副刊建设的意义
第一节 品牌副刊对提高报纸核心竞争力的贡献
第二节 品牌副刊对文学的守护和传承
第三节 品牌副刊对人文生态环境的建设
第四节 品牌副刊对我国文化的传播与发扬
第六章 新民晚报副刊上海地区受众分析
第一节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受众调查分析
第二节 新民晚报专刊受众调查研究
第三节 新民晚报副刊大学生读者调查分析
第四节 从新民晚报副刊受众特点看未来发展
结束语 新民晚报副刊的前景展望
附录一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严建平先生访谈录
附录二 《新民晚报》“夜光杯”受众调查问卷《新民晚报》副刊接触情形
附录三 《新民晚报》专刊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四 《新民晚报》副刊大学生读者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从根本上打破了我国文学的单元文化背景。虽然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有大量的国外文化传播进来,但基本上是昙花一现,之后的闭关自守又把中国拉人独家经营的状态。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则是真正地实现了国内外文化的交流。“从文学来讲,直到这个时候,外国文化才真正实现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西方浪漫主义对郭沫若的作用,尼采主义对鲁迅早期创作的影响,法国文学对巴金的滋养,契诃夫戏剧对曹禺的启发,流浪巴黎街头的‘世纪末’诗人和以描写俄罗斯乡村生活见长的忧郁型诗人叶赛宁对爱情气质的感染,都是一些几经证明了的事实。从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苏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则日益强化。中国有相当数量的作家,明显地具有普希金、契诃夫、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文学精神”①。 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沟通东西方文化重要媒介之一的书籍,得到大量的翻译出版。“从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翻译、出版外国各类文学的学科和著作数量空前。对十八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都部分或全部被翻译,有些并且是重复翻译,书市上出现了很多个版本。有的系列丛书一套就是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上百种,出套书成为一种风潮。专门出版外文著作的出版社和中央、地方大大小小的非专门出版社都企图组织精粹的队伍来大量翻译外国各类著作,其翻译出版的速度颇为惊人”②。 交流碰撞的机会多了,加之传递信息手段的日益现代化,这一切,使国外各种流派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文学、美术、摄影、文艺批评学等,来势凶猛,争先恐后,源源不断地输入。当今世界的各种思潮,几乎无不波及中国。 从国内的形势来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历史的渐进性发展,为话语权力的拥有者们留下了相对从容的思考机会,这使得他们心态自信并且姿态优雅。因此,中学与西学、文言与白话、传统与现代、激进与保守等思想文化冲突才不绝于耳”③。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