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有丰歉

出版时间:2011-3-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玉尚  页数:416  字数:47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作者李玉尚利用中国史籍、朝鲜史料、水产档案和口述传说,通过考据与计量的结合,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本书不仅确定了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事件,而且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读者对象主要为历史学研究人员,其次为水产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作者简介

李玉尚,1975年生,山东即墨市人。200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史)。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8&F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与曹树基合著,第二著者)获2008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在历史地理学、疾病史和海洋环境史等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

书籍目录

导言 海有丰歉
一、既有研究
二、对《帝国晚期和近代中国的渔场战争和环境变化》一书的评述
三、材料与方法
四、本书思路
第一章 水产制度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 明代
一、河泊所制度
二、海洋政策与渔业
三、海防与渔业:即墨的例子
第二节 清代
一、浙、闽、粤之渔业政策
二、黄渤海地区的水产制度
第三节 渔业公司与近代化
第四节 1950年代:奉天模式的推广
一、渔业行政机构与捕捞权
二、渔贷
三、鱼价
四、运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1950~1965年间牟平、蓬莱海洋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海上生活之不易
第二节 海有丰歉:蓬莱
一、产量变动
二、渔场变动
三、资源数量变动
四、产量变动原因
第三节 海有丰歉:牟平
一、数据
二、产量变动
第四节 渔业丰歉与渔村形态
一、半农半渔的经济结构
二、渔村的停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渔盐供应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 水产品处理
一、盐腊
二、曝晒
三、鲜食
四、制酱
五、工业原料
六、海洋药物
第二节 渔盐供应
第三节 1950年代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明清以来黄渤海的动物种群结构
第一节 度量衡
第二节 海兽与鲨
第三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较大型
第四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中小型
第五节 鱼类体长不变者
第六节 鱼类体长变大者
第七节 种群结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明清以来渔期之变化
第一节 文献中的渔期
一、山东
二、河北
三、辽宁
第二节 渔谚和渔谣中的渔期
第三节 主要鱼类之汛期
一、冷水性鱼类
二、暖温性鱼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
第一节 1417~1505:黄海群转衰与东朝鲜群旺发
第二节 1506~1630:黄海群转盛与东朝鲜群持续兴旺
第三节 水文、气候变化与鲱鱼区域分布
本章小结
第七章 1600年之后黄海鲱的旺发及其生态影响
第一节 直接记载:山东地区
第二节 直接记载:河北、辽东和朝鲜地区
第三节 物候与生态指标:水母与鲸
第四节 人类指标:清初“赶鲸鱼”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黄海鲱的丰歉与侣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
第一节 嘉道时期的旺发
第二节 光绪年间的消失
第三节 物候与生态学指标的变化
第四节 气候突变与坦博拉火山喷发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明清以来黄海鲱资源数量与温度变化之关系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民间的历史记忆
第三节 鱼龄构成
第四节 渔汛时间
第五节 分布区域的伸缩变化
第六节 1967~1982年资源数量与温度之关系
第七节 温度与分布区域盈缩之关系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清代以来石首科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山东志书的记载
第二节 河北、辽东志书的记载
第三节 “打风网”之形成
第四节 渔期变化及原因
第五节 种间关系
一、黄姑与小黄鱼产量的此消彼长
二、其他石首科鱼类
第六节 小黄鱼、黄姑鱼种群变动之原因
一、水温与烟威、石岛渔场小黄鱼资源数量的关系
二、庄河地区小黄鱼资源数量波动与降水、气温的关系
三、清代以来降水量与小黄鱼数量变动
四、温度对黄姑鱼、小黄鱼此消彼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
第一节 鱼名辨析与分类
第二节 黄渤海地方种群的洄游路线
第三节 “登莱独有”释疑:资源分布与开发的关系
一、关于“登莱独有之”
二、海州湾产卵场与“登莱独有”之关系
第四节 影响资源数量的其他因素
一、捕捞与资源数量
二、“惟登州四时有之”:温度变化对于渔期的影响
三、1855年黄河改道对洄游路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中小型河流与鱼类变动
第一节 车道河与黄海鲱中心产卵场的变动
一、青鱼滩地望考
二、青鱼墩地望考
三、青鱼滩村名由来考
第二节 香鱼
一、释名
二、黄渤海地区的情况
三、山区开发与香鱼数量
第三节 松江鲈与花鲈
一、山东
二、河北
三、辽宁
本章小结
总结 海洋生物种群历史与中国历史
一、海洋生物:探视环境变迁和历史进程的听诊器
二、社会制度与海洋生物资源
三、海陆之间
四、自然与人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社会制度与海洋生物资源明代出于政治考虑,对于海洋渔业的重视程度没有淡水渔业大。虽然有些时期允许渔民在海上进行渔捕,但对岛屿驻民和外海(如朝鲜)捕捞则严格限制。明末清初沿海割据各政权,对海洋渔业课以重税,但皆为时无长。清初沿袭明代禁海政策,直到康熙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才予以解禁。乾隆之后,对黄渤海渔民海上捕捞予以免税。清末之前,海洋渔业对于国家财赋可谓无关紧要。虽然如此,清末之前,渔村依然困苦不堪;即使在道光至民国初年海上渔民的黄金岁月里,也是如此。渔民出海捕捞,成本较大;如果经常出现歉收,则资本不给,甚至无以维生。因此,农渔结合是渔村应对荒海之年的最佳经济形态。明、清、民国时期,甚至是1950年之后,半渔半农是黄渤海沿海地区绝大多数渔村的基本形态。明清时期渔民的捕捞活动,除国家政策外,还受制于其他人为因素限制,包括船网、销路和渔盐等等。直到1900年之后,拜小黄鱼利厚之赐,商业资本进入,大风船网出现。烟台、威海大风网或到盖平等地捕捞小黄鱼,或在当地围捕鲐鱼。1950年代,因这两种鱼类资源量下降,大风船连年亏损,终致退出,适宜于近海捕捞之小型网具又大行其道。虽然冰鲜船和技术在明代就较普遍,但主要用于运销大黄鱼、真鲷等名贵鱼类,消费群体为大都市民众。因交通不便,渔民所捕之鱼类,由于渔盐成本较昂,加上经常歉收,故除加工一小部分外,大都就近销鲜。传统时代汛期集中在大、小海市,渔民考虑到销路和成本因素,对于杂鱼,甚不重视,主要捕捞品质高的特定几种经济鱼类;但1950年代及其之后,当传统绎济鱼类出现贫产时,次级经济鱼类和杂鱼自然就成为主要的捕捞对象。

编辑推荐

《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科学人文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有丰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有深度的一本环境史学书籍
  •   不错的学术研究书,喜欢,有兴趣可以看看
  •   这本书看起来在仓库放的时间不短了,都脏了。
    快递很不好
  •   很有用,可借鉴。
  •   按时到达,质量不错。确实是一本好书呀。
  •   李老师的书很好啊!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海洋地理专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