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进展

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姚志洪 编  页数:471  

前言

我国是一个疾病负担沉重的国家。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环境变化,影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进一步加重了疾病负担。解决这些突出的健康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信息化为手段,全面落实预防为主的各项干预措施。21世纪医学将从对抗医学转向整体医学,从注重疾病诊疗前移到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控制,重预防,治未病。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们要加强领导、精心设计、认真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三年内,中央财政向医疗卫生投入8500亿。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金环境,从医院信息化到区域卫生信息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医疗卫生信息化是卫生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健康档案共享是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核心之一,也是提高健康服务、促进人民健康、最具普惠性和成本效益的措施。新医改方案不仅明确了未来的目标和方向,最为重要的是在每一个环节都对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医改方案指出:“要以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为重点,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医院管理与电子病历及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药品监管、药品检验检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平台。”新医改正面临挑战。看病难: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而且这个问题近期内难以解决。看病贵: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不断攀升,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比较突出。老龄化:医疗卫生服务形势严峻,2009年,上海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22%,老年人多了以后医疗服务的担子更重了。医疗质量:由于卫生服务的复杂性,医疗事故、医疗纠纷较多。新医改提出了“四梁八柱”的方案,有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化的技术“柱”。信息化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医疗卫生行业革命,信息化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具备加快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推进信息化是全民健康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医疗卫生信息化任重道远。

内容概要

本书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为主线,总结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和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展望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本书适合各种类型读者阅读,包括卫生信息主管、设计和管理人员,医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医师、教师及研究人员。

书籍目录

第1章  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1  平台简介  1.2  科学数据资源概述  1.3  平台运行服务架构  1.4  平台管理架构  1.5  促进科学数据资源开放与共享  1.6  展望第2章  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与展望  2.1  2003年后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主要进展  2.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建设  2.3  卫生信息标准研发进展  2.4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进展  2.5  问题与挑战  2.6  我国公共卫生信息化的发展愿景第3章  中医卫生信息化进展与展望  3.1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技术体系  3.2  中医临床随机化与临床数据管理系统  3.3  中医古籍数字化工程  3.4  中医药科学数据网络及数据共享平台建设进展第4章  城市社区卫生信息化  4.1  简介  4.2  城市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要求  4.3  城市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背景  4.4  长宁区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现状与成效  4.5  长宁区社区卫生信息化的实践思考与展望第5章  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  5.1  简介  5.2  农村综合信息化概况  5.3  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主体目标  5.4  全民健康保障综合信息服务实现农村医疗信息化建设  5.5  建设主要成果  5.6  河北省卫生信息化  5.7  中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展望  5.8  世界全民健康信息化展望第6章  医院集团信息化(数字化医院)  6.1  简介  6.2  医院集团信息化建设发展和组织  6.3  瑞金医院信息化建设进展与问题  6.4  基于医院集团的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实践和展望  6.5  结语第7章  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  7.1  课题简介  7.2  总体架构研究概述  7.3  标准的研究和选用  7.4  数据中心设计  7.5  基于共享平台开发的典型服务  7.6  远程医疗交互平台的设计  7.7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第8章  电子病历  8.1  简介  8.2  电子病历基本概念  8.3  国外电子病历发展现状  8.4  国内电子病历发展现状  8.5  电子病历信息模型第9章  电子健康档案  9.1  基本概念  9.2  我国个人健康档案研究进展  9.3  我国个人健康档案建设典型案例分析  9.4  当前个人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5  国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经验  9.6  个人健康档案发展的展望第10章  健康档案共享和个人健康档案  10.1  健康档案概述  10.2  健康档案的发展历史和分类  10.3  健康档案标准  10.4  健康档案共享  10.5  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  10.6  个人健康档案第11章  医学影像标准和共享  11.1  医学图像成像基础  11.2  数字医学图像通信标准(DICOM)  11.3  医学图像传输和存储系统(PACS)第12章  基于XML的DICOM数据结构  12.1  XML技术  12.2  DICOM的数据元素  12.3  DICOM的XML树形结构  12.4  DICOM XML数据模型第13章  医疗信息共享及临床决策支持  13.1  简介  13.2  概述  13.3  基于HL7 CDA的医疗文档共享和交换  13.4  临床试验数据收集  13.5  医疗信息数据挖掘  13.6  医疗文档结构化  13.7  临床决策支持  13.8  临床用药专家咨询系统  13.9  临床信息共享及决策支持整合平台  13.10  项目实施中申报的部分专利  13.11  项目中开发的部分临床信息共享及决策支持软件  13.12  总结与展望第14章  基因信息和个性化医疗  14.1  简介  14.2  概述  14.3  疾病与疾病相关基因的数据整合  14.4  个性化用药平台  14.5  HNPCC早期诊断  14.6  重大疾病文献标注及数据挖掘  14.7  突变数据整合  14.8  中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  14.9  总结与展望第15章  远程医学  15.1  远程医学概述  15.2  远程医学的技术  15.3  远程医疗应用  15.4  远程医学应用  15.5  远程医疗相关问题  15.6  远程医学进展

章节摘录

插图:目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条块分割,基本是各自为政。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辖区范围内有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等,主管单位是总后卫生部;有重庆市公共卫生中心、重庆市肿瘤医院等,主管单位是重庆市卫生局;也有沙坪坝各区属医院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单位是沙坪坝区卫生局;由沙坪坝区卫生局主管的还有众多私立医院。除各医院之外,血站、120指挥中心、妇幼保健院等也各自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这种管理模式阻碍了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也阻碍了个人在不同医疗机构进行的医疗活动信息汇总。“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医院在进行“属地化管理”,目的是能够按地域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各地建立的各种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大多数以某一个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多数以市(区)级卫生局牵头,连接各市(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而驻辖区内其他主管部门的医疗卫生机构则多数未接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喜的是,我国卫生管理机构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如厦门示范区就接人了军队、地方、基层等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医疗卫生机构,“沙区平台”也将隶属于总后卫生部主管的西南医院接入了该平台,并正在积极准备接入重庆市公共卫生中心、新桥医院等其他未归口到沙区卫生局的医疗卫生机构。从这一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已经踏上了一条康庄大道,正向着广覆盖的方向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已建成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规模还不够大,连接的医疗机构类型还比较单一,多数集中在就医院、保健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血站、康复中心、体检中心、私立医院等接入区域平台的工作还未提上日程,而美国经验表明,PHR数据中心的规模是PHR共享应用效益的关键。在PHR采集的信息范围来看,目前的信息共享更多集中在医疗信息特别是首页、出入院记录、医嘱、处方、检查化验等客观病历内容,在疾病预测研究方面也更多的研究各种生理生化指标,而病程记录、诊疗分析、上级医生查房意见等主观病历的共享基本未涉及,个人生活习惯仅涉及吸烟、喝酒等传统内容,而饮食习惯、每日运动量、心理健康等对慢性病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指标还远远未能纳入PHR信息采集的范畴。

编辑推荐

《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进展》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进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尽管贵点,但是内容还不错
  •   翻了翻,内容还可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