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释永信 编
Tag标签:无
前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佛教西来东传二千多年间,兴衰荣辱,亦悲亦喜,思潮起伏,可圈可点,由传经、取经、译经、解经而启幕的中国佛学,为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历代高僧及大德诸贤发大愿心,致力佛法的传播与弘扬从而奠定了汉传佛教的精深与雄浑。佛教本土化的步伐,始终追随历史的进程,不断求新开创,经历了魏晋玄学之风,隋唐豪迈之气的洗礼,佛教诸说齐出,八宗并立,鼎盛的景象,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天空,留下了夺目的异彩。因缘具足的中国禅宗,援孔孟老庄入佛与往圣大德同气相求,倡济世度人情怀与儒道经典同声相应,脱胎于菩提达摩推手印中文化的汇通,光大于慧能六祖萃取华夏文化的知行合一,于是乎五家七宗枝繁叶茂;于是乎下开宋明理学;于是乎一枝独秀,前后绵延了一千五百年。圣人之道,同圆种智,中国佛教的生生不息,源自中国文化的活力,得益于中国僧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与共同努力,鉴往而知今,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中国佛教的复兴,没有佛教理论的探索与创新,就没有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和繁荣。少林寺以方寸之地,绵薄之力而挺身,愿为飞絮衣天下,二○○九年春举办的禅宗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嗣后四个月的百日峰会,少林问禅,以社会和谐民族振兴为目标,以续佛慧命为天职,以学术交流为方法,以传统文化探索为展开,以理论创新佛教中兴为追求。感谢中国学术界大德们的参与和支持,少林寺将一如既往,为信念而坚守,为追求而奉献。惟愿此圣功德,普及一切,令诸众生,皆共成佛。
内容概要
本书取自由少林寺组织的“禅宗中国名家讲座”的讲稿,以“当代社会中国知识界人生信念、道德取向、文化要求、终极关怀”为内涵,从“哲学视野”、“文学风貌”、“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角度,探讨“少林问禅”的核心话题。本书中收入的讲座者皆为中国社科学界知名学者,如北京大学的汤一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立天教授、中国社科院黄心川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方正教授等。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用多学科的交叉学术视野,以讲座的形式,为大众呈现出百场文化盛宴。本套丛书文字诙谐平实,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本书由2009年在少林寺举办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论坛讲座稿集结而成。论坛由释永信方丈主持,讲座内容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十个学科。讲座者皆为中国社科学界知名学者。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用多学科的交叉学术视野,以讲座的形式,为大众呈现出百场文化盛宴。 总之,本套丛书文字诙谐平实,图文并茂,装祯设计精美大气。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作者简介
释永信,俗名刘应成。1965年生,安徽颍上人。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
1981年,17岁的刘应成远赴嵩山少林寺,礼行正大和尚为师,披剃出家,法名永信;旦暮依侍,亲炙师教,锤炼有年,慧行俱进。后参学江西云居山、安徽九华山、北京广济寺等处。
1984年回寺,仍侍奉长老左右,并任新成立的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协助几近失明的行正方丈处理日常寺务。同年9月,赴江西普照寺受具足戒。
1987年,行正方丈圆寂,承师衣钵,接任少林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工作。
1993年3月,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
1993年10月,当选中国佛协理事。
1997年,再次当选为少林寺寺务委员会主任,住持少林寺。
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8年7月,当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1999年8月,荣膺少林寺方丈。
2002年9月,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0年2月,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海外交流委员会主任。
书籍目录
在少林寺听讲座上 汤一介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肖云儒大众文艺的当下走势和风中国 王尧藏传佛教的和谐与发展 王守常《孙子兵法》再认识 朱维铮近史的界定及其他 徐光兴心理禅 张伯伟唐代的诗学畅销书 曹虹中韩诗文中的三笑题咏 陈炎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路径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程章灿说六朝古都南京:城市想象与政治话语及文学叙述 张培锋宋诗的禅意与禅理 王兴国禅茶漫述:禅茶的生活、精神修养和禅境 孙昌武禅.禅宗.禅文化 吴言生参禅开智慧 江晓原信仰与科学 天学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人选择绿色生活之两难处境 麻天祥禅的现代诠释 冯天瑜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 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 “少林学”弁言 后记 在少林寺听讲座中 方立天佛教智慧与社会和谐 王蕴智汉字中国甲骨文及中国文字之起源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宁稼雨魏晋风度漫谈 罗艺峰漫谈中国古代的琴禅 守成与开放:唐代音乐生活面面观 郭齐勇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李利安生命的特性与生命的关怀 张立文和合学的现代价值 黄德宽历史悠久的汉字 汉字的研究和阐释 黄天树许慎与《说文解字》 杨宝忠近代汉字形体的演变 佛教文化对于近代汉字形体演变的影响 梁友松中国园林 张森中国书法的审美特性及用笔法则 朱万曙徽文化与徽学 中国的戏曲文化 梅晓云一与多:印度文化的特质 吠陀文学与印度文化 陈卫平当今中国应该如何普及儒学 国学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少林学”弁言 后记 在少林寺听讲座下 楼宇烈禅学与人生 杨曾文中国禅宗的兴起及其主要特色 少林雪庭福裕和元前期的佛道之争 李向平宗教信仰与中国社会 佛教信仰与中国社会 虞云国国学热与国学经典的构成及读法 宋代文化时代特点与历史地位 张桂光商周青铜器铭文 商周青铜器铭文举要 陈伟武战国文字及简帛书 简帛文献中的残疾人史料 冯达文孔孟儒学的生命智慧 老庄道家的价值追求 卿希泰互动与融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看道教与 儒佛的关系 陈方正在科学与宗教之间:论西方科学的东方渊源 杜斗城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来源与特点 佛教的现在与未来 王天顺以大敌小,何以常败?夏宋战争论之一 杨国荣良知与德性 “真”的文化意蕴 周宁现代西方的中国形象 茶与鸦片水深火热的世界 张松辉感悟老庄 耿云志中国人走向近代的历程 曾繁仁关于生态美学的几个问题 龚隽禅宗历史上的方便通经 赖永海禅与中国文化 “少林学”弁言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当然了,历史的矛盾进程并没有到此而止息,继印度教的重建之后,佛教又曾几次在印度的历史上死灰复燃,以或强或弱的力量,反抗着印度教对人性的异化。直到近代,还有人企图建立所谓的“新佛教”来重新解构作为新婆罗门教的印度教。然而,由于这种解构的努力与文明的社会制度之间常常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抵触关系,因而只处于意识形态的边缘领域。与印度的佛教一样,中国的道家也因其深刻的两重性而无法长期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一方面,老、庄以反叛者的姿态勇敢地解构着儒家的礼乐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在反抗异化的过程中同样陷入了虚无化的误区。从个人行为上看,道家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①,不仅不要有所作为,而且不要有任何欲望。其消极程度,与佛教不相上下。从社会理想上看,道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不是远离自然的文明社会,而恰恰是最质朴、最自然、最本色,也最愚昧的上古社会,即所谓的“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②,“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⑧。其落后程度,与佛教之社会理想足以媲美。因此,正像挑战婆罗门教的佛教会重新遭到新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挑战一样,反抗儒家的道家也会重新遭到新的儒家学说(汉儒)的反抗。于是,历史的辩证法便不仅在印度,而且在中国出现了。与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相类似,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与道家的不断“构建”和“解构”,也形成了“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只是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节奏更快,反复更多罢了。作为“儒道互补”的主要形式,儒家的不断构建与道家的不断解构在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中构成了一种相互批判、彼此消长的动力形态。先秦时期,先是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一套旨在维护文明秩序的符号系统,后是孔子“以仁释礼”,为这套符号系统寻找理论上的合法性;与此同时,老子和庄子则以“擢乱六律,铄绝竽瑟”的态度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智慧对这套符号系统加以解构。汉魏时代,先是董仲舒打破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在吸收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儒学体系;时过不久,魏晋人士又在玄谈思辨的形式下重新发挥了道家“有生于无”的学说。
后记
本书受恩于永信大和尚的慈悲。禅宗中国课题的缘起受益于董秀玉先生,历时三年的过程,得力于中国文化书院的合作。感谢汤一介先生的关心,王守常先生的支持。感谢近百位著名学者的无私关爱。本书得以问世,首先感谢江晓原先生与韩建民社长,以及郁金豹先生,易文娟女士。感谢少林寺钱大梁经理,延达法师与众执事,特别感谢延开法师,延宽法师,小雷司机。最后感谢长期与我一起辛勤工作的郑乐女士,坚持工作至讲座闭幕的谭彩虹女士,还感谢在此期间友情支持的陈少华、高云鹏、杨冼、张冠哲、闫新法、余怡勇、王俊秀、刘庆伟、陈建军、陈功海、董毅、张金、何育、冷帅、刘博诸先生;全东娜、杨晖、雷瑛、任亮、王明华、刘辉、宋华俊、小梅、朱海芳诸女士。
编辑推荐
《在少林寺听讲座(套装共3册)》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