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秋明 页数:289
前言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的研究型大学,90年代以来,这一运动在国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各国政府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高等教育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对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给予高度的关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在欧美不少国家一开始就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荷兰政府在1985年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质量与自治》的文件,政府允诺“如果大学能够保证其质量的话,政府将给其以更多的自治与更多的制定学位或课程计划的自主权。”显然,这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被当作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一个必要步骤。 我国自1999年起,实行非线性增长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发展至今已居世界首位。但由于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师生比例失调,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进展缓慢等种种原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担忧。 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可以清晰地看出,今后高职教育的发展应当努力实现从“外延增长”向“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型。由此,质量保证问题变得日益凸显与紧迫,国内研究教学质量保证的文献也不断涌现。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质量保证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学领域,从“课程”而不仅仅是“教学”的角度研究质量保证的文献很少,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本书作者——我的博士生,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原因之一。
内容概要
《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从教学走向课程》从“课程”而非通常的“教学”角度研究质量保证主题,并遵循“国际比较、调研归因、根源探寻以及模型建构”的研究逻辑,对高职课程质量保证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是国内首部采用这一研究视角,从理论到实践对高职课程质量保证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论述的专著。《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从教学走向课程》对高职教育研究者,尤其是对当前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从教学走向课程》适用于高职教育研究者、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黄秋明,男,1963年生,教育学博士、研究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在《中国高教研究》、《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与合作出版学术著作5部,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高职课程与教学、质量管理等。曾赴澳大利亚、德国、中国台湾等地学校进行学术交流,长期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研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高职课程现状:“老三段”何时了? 第二节 问题的缘起:从“教学”走向“课程 第三节 高职课程研究综述:研究范式的转型 第二章 透视高职课程质量保证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 美国的高职课程质量保证:“AOI”课程整合 第二节 澳大利亚的高职课程质量保证:“工作本位”学习模式 第三节 德国的高职课程质量保证:“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第四节 日本的高职课程质量保证:基于《新基准》的自评自检 第五节 美、澳、德、日高职课程质量保证的特点分析及启示:基于双赢的整合 第三章 实地倾听来自高职课程利益相关主体的声音 第一节 全国高职院校师生网上问卷调查:感动心灵的呼唤 第二节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校长访谈:理性批判之光 第三节 上海地区企业调查:“核心能力”的核心 第四章 制约高职课程质量的瓶颈问题与根源探析 第一节 课程资源匮乏:“4%”无法承受之重? 第二节 课程管理粗放:“剪切”、“应付”与“封闭” 第三节 课程理念滞后:“理论、科学、知识”PK“实践、技术、技能” 第五章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我国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重构 第一节 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界定:奥古斯丁之谜? 第二节 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的结构模型:TQM&PDCA 第三节 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的分类指标:穿行于“应然”与“突然”之间 结语 附录 附录1 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与教学质量现状问卷调查 附录2 上海地区企业问卷调查 附录3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机械制造硕士专业规定总纲 附录4 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节译) 附录5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院(系),教研室,教师,学生四级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附录6 与本书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同时,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也有严格的规定,文化理论课教师必须大学毕业,且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与师范训练,掌握教育理论;实践教学教师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专家。所有教师必须通过规定的资格考试。 高等专科学校对任职教师的要求比较严格。除了要求教师应具备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五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有三年在企业的专业工作经历。此外。学校还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工作,及时了解和更新技术和实践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职业学院的教师由部分专职教师和许多兼职人员组成,兼职人员多为高等专科学校或普通大学的教师和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教师结构包括专业教师、实训教员等。实训教师为有经验、又掌握职业教学理论的一线技术人员。这不仅保证了师资质量,也保证了课程评价的质量。 笔者认为,德国在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上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契约和制度的形式保证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企业的紧密联系,这种制度安排与设计很值得我国借鉴,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政府层面的相关教育制度保证,因此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没有相应的法理依据,大多出于自发的松散联系,不能从制度上得到根本保证。而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彻底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以工作逻辑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使课程设置能够充分保证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从源头上保证了课程质量。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与课程性质的匹配度较高,开放与严谨的课程评价以及严格的师资管理都为课程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与保证课程质量过程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方面。
编辑推荐
透视高职课程质量保证的国际背景,实地倾听来自高职课程利益相关主体的声音,制约高职课程质量的瓶颈问题与根源探析,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职课程质量保证体系重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