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古建筑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义乌市城建档案馆 编  页数:293  字数:3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建筑被誉为凝固的艺术,承载着大量历史信息。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轨迹,更加直观地感受文脉的传承延续,从而在彰往昭来中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有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义乌,历史源远流长,有着灿烂悠久的建筑文化。有人说义乌古建筑萌发于秦汉、成熟于唐宋、精饰于明清,其实并不完全,义乌古建筑的源头可大大推前。据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我们的先民就能运用粘土、木材和石头等材料,构建干阑式木结构的地面建筑,告别了穴居、巢穴生活。由此可见,古代义乌原始建筑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吴越建筑文化关系密切,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建筑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步入唐宋时期,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建筑物大量出现,尤以寺、庙、庵、观、桥梁、亭台、小榭、楼阁、塔幢及园林为最。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除了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的大安寺塔,还有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的古月桥,其中列入全国文保单位的古月桥,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折边形石拱桥。到了明清时期,义乌建筑业日臻成熟,来自皖、赣、闽,尤其是周边县市的工匠,带来不同的建筑技术和风格,通过交流,博采众长,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艺术。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其布局组合、结构形式、墙体装饰等都能融浙、徽、赣式及客家风格于一体,尤其是黄山八面厅,是全国古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诚如《中国民居府第》一书所评价的:“该宅砖、石、木雕俱佳,富丽而不俗艳,质朴中见俊秀。”

内容概要

这是义乌市第一部保护古建筑的书籍,它承载着大量义乌城乡古建筑信息。  本书以600多幅精美的彩色照片,30多万简练的文字,凝聚着义乌市城建档案馆全体成员的心血。全书分“商业市镇、古村落、古民居、名人故居、祠庙、书院、亭塔楼牌坊、桥梁、营造工艺、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十个章节,每一章节都配有实景照片,力求以图说文,以文读图。它不但以图文并茂的直观方式,清晰地展示了义乌建筑史发展的轨迹,为义乌先民的生活、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历史见证,而且还抢救性地记录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化发展中义乌光辉灿烂的古建筑文化,唤起了人们对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意识,真正为渐行渐去的义乌古建筑如何发现、保护、修复、重建、利用,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城建历史档案。

书籍目录

概述第一章  商业市镇  1.佛堂镇  2.赤岸镇  3.廿三里镇  4.倍磊街第二章  古村落  1.大元村  2.田心村  3.柳村  4.大岭村  5.雅端村  6.慈溪村第三章  古民居  1.何氏民居  2.官厅  3.察院厅  4.萃和堂  5.存古堂  6.带经堂  7.容安堂  8.攸芋堂  9.后草院  10.黄山八面厅  11.锄经堂  12.理庚堂  13.留耕堂  14.培德堂  15.慎修堂  16.水阁楼  17.承吉堂  18.一木厅  19.新南山  20.毛家大院  21.石明堂花厅  22.敦厚堂  23.三德堂  24.吴棋记  25.宁远堂第四章  名人故居  1.倪仁吉故居  2.朱一新、朱怀新故居  3.朱献文故居  4.冯雪峰故居  5.陈望道故居  6.吴晗故居第五章  祠庙  1.黄大宗祠  2.余大宗祠  3.陈大宗祠  4.陈氏宗祠(叙伦堂)  5.吴氏公祠(七幢)  6.延陵祠  7.灵威庙  8.蒋氏宗祠  9.陈氏宗祠戏台  10.王氏宗祠(王莲塘村)  11.王氏宗祠(南青口村)  12.何氏宗祠  13.方大宗祠  14.友龙公祠  15.金氏宗祠  16.朱氏宗祠  17.宗氏宗祠  18.赤岸孝冯祠第六章  书院  1.绣湖书院旧址  2.端本学堂旧址  3.留轩小学  4.杜门书院  5.东山家塾第七章  塔、亭、楼、牌坊  1.双林铁塔  2.大安寺塔  3.钓鱼矶塔(一峰塔)  4.龙皇亭  5.善慧傅大士塔  6.虞大宗祠门楼  7.尚书第照壁  8.旌烈石牌坊  9.节孝石牌坊第八章  桥梁  1.古月桥  2.黄新桥  3.万美桥  4.航慈溪桥  5.普济桥  6.亘古桥  7.玉石桥  8.青云桥  9.高澄桥  10.东江桥  11.万善桥第九章  营造习俗和“三雕”工艺  1.营造习俗  2.“三雕”工艺第十章  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1.古建筑的加速消亡引起全社会关注  2.义乌市政府出台保护措施  3.佛堂古镇整体保护启动  4.单体古建筑保护实例附录  消逝的古建筑剪影参考书目说明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佛堂镇佛堂是义乌著名的商业古镇,位于义乌市城南十余公里,相传佛堂因佛缘而得名。距今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年代,天竺(古印度)僧人达摩,云游至此,正值义乌江上洪水泛滥成灾,达摩遂投佛磬于江中,化为渡船,解救了被洪水围困的百姓。百姓感谢达摩恩德,在此处建了“渡磬寺”,以资纪念,因渡磬寺中写有“佛光透彩传万代,堂烛生辉照八方”的楹联,遂取“佛堂”两字作为地名。明清时期周边五公里内曾有双林寺等七座寺庙,成为江南地区颇具影响力的佛教圣地之一。据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丙申(1596年)版《义乌县志》卷一“图”上记载,那时的佛堂,在图中标记的是义乌江边的“佛堂埠”。据清嘉庆七年(1802年)版的《义乌县志》卷二由知县杨春畅写于乾隆廿八年(1763年)的《万善桥》记载:“佛堂市镇,其地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由此可见,佛堂埠在乾隆年问已称为“市镇”。佛堂镇位于丘陵地区,义乌江傍镇西而过,形成冲积沿江小平原,两侧依此由河谷平原至缓坡岗地,低山丘陵地势逐渐增高。佛堂古镇正是位于冲积沿江小平原上,周边丘陵地带与其形成群山环抱之势,石牛山、云黄山、蜀山、八宝山与古镇和义乌江形成远山、近水、风貌古镇融合统一的整体环境格局。古镇初建时布局形成的老街,成南北三纵(石草田沿街、直街、大文头至共和巷)、东西四横(浮桥头、盐埠头、新码头转金宅弄到人民巷、竹园埠头到商会街)格局。三纵街孤线交汇于正对江口老市基,整个布局型态如锚投江,大有定鼎求稳之势,如此布局正暗含“古佛堂”楹联所提“佛堂市兴永千秋”所期冀之意。佛堂古镇依江而立,是典型的水道集市。源于磐安县大盘山的东阳北江、东阳南江在流入义乌后汇合成义乌江,江水自北向南流到佛堂镇后,河床突然向西一折,江水变成自东向西流去。因此流经佛堂镇段的义乌江,江面宽阔,水深而流速平缓,成为了一个十分适合停泊竹筏、船舶的天然良港。从这里用竹筏上行可直达东阳、磐安两县;下行可用载重6~8吨的木帆船,通达金华、兰溪、衢州、建德、古徽州以及桐庐、富阳、杭州等地。优越的浙江中部地理环境和便捷的水上交通航运,使佛堂自古以来就十分繁荣昌盛。在1931年“浙赣线”尚未通火车之前,佛堂古镇是号称浙东四大名镇(即今日台州的路桥、松阳的古市、义乌的佛堂、缙云的壶镇)之一的大商埠。那时候,一切从水道上来往于金华、兰溪、衢州、徽州乃至比杭州更远地方的商品货物,都须经过这里中转,四方辐射到东阳、浦江、永康、武义等周边邻县城乡各地。

后记

“古村古镇添古韵,老街老宅留余香。”古建筑是宝贵的古文化遗产,是先民生活、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缩影。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但是随着历史风雨的侵蚀,不少古建筑或湮没于城市,或消失于乡村,给人们留下的只是它们那渐行渐远的背影。义乌市城建档案馆承担着全市建设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的职能工作,虽然主要是着眼于现代的城市建设,但是,城市是一个延续发展的过程,而文化则需要积累。城建档案记录了城乡建设的变迁,烙印了发展的足迹,是物质与精神、建设与文化的结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义乌建筑的历史、城市发展的历程。我们觉得应在认真做好现代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同时,保存一份求实存真的古建筑历史档案。为此,2005年元月,义乌市城建档案馆向义乌市科技局申请立项,并提交了《了解乌伤古建筑,创建商城新文化》为主题的古建筑资源调研可行性报告,以展现现存的古建筑风采和特点为基本出发点。同月,在后宅街道塘下村的方大宗祠举行古建筑资源调研课题开题仪式,义乌市建设局、科技局、教育局、后宅街道等部门领导以及城镇职校的部分师生参加了仪式。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义乌市城建档案馆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从事这项工作,调研编辑人员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加班加点,从调查现存古建筑人手,追寻消失的古建筑踪迹,大力搜寻老照片,精心拍摄古建筑的新照片。走街访户,深入全市13个镇街,239个行政村,对372处古建筑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知情人士,对古建筑的历史、建筑风格、故事传说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记载;拍摄了一万多张照片,形成十多万的调研文字,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古建筑档案,为以后的重建、改建、搬迁、保护等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并通过有关媒体,向社会宣传不同时期建筑的更新、变迁,了解义乌建筑的历史、城市的发展,让人们知道义乌光辉灿烂的古文化,唤起人们保护古文化的意识。为了更好地总结这次调研的成果,使义乌古建筑的历史得以长久地保存下去,成为义乌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梳理,编撰了这本具有地方性、史料性的学术专著《义乌古建筑》。

编辑推荐

《义乌古建筑》是由上海交通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义乌古建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于学习和了解古建,很有帮助的一本书,内容和书的印刷质量都很好,自我感觉现在的古建村落越来越少,这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
  •   这书有点旧
  •   收到就翻看了下,封面有点旧还有稍许折压痕。内容还是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