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上海交大 作者:叶永烈 页数:36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钱学森博士是小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本书深层次解密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小生华丽家族,家学渊远,赴美求学,科学巨星,崭露头角,回国受阻,被捕入狱,五年抗争,终回祖国,运筹帷幄。两弹一星,功勋卓著,载人航天,历史巨献。 本书首次公布厂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和照片。从某种意义卜讲,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个人的传记,也是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 。1940年生於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於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主要新著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18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以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详细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美国自由行》、《星条旗下的生活》、《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澳大利亚自由行》、《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樱花下的日本》、《我的台湾之旅》、《南洋风情》、《多娇海南》等。
书籍目录
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冲破罗网 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 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 “怀疑的乌云扫过我的头上”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中国“原子弹主将”幸运漏网 托运的行李被细细“研究” 牢狱之灾突然降临 四面八方的声援 被监控的生活是痛苦的 在工程控制论中闪光 中美在日内瓦的较量 躲过特工寄出至关重要的信 头等舱的故事 菲律宾华侨的信与合众社的评论华丽家族 杭州方谷园大宅门 钱家祖辈乃丝行大亨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 父亲是第一位老师 打下“基础的基础”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 跨进交通大学校门 伤寒突然袭来 请求老师扣分的故事 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 进京赶考 在“二王”的指导下美国深造 横渡太平洋 戴上硕士方尖帽 钱学森的“影子” 冯·卡门的传奇人生 在冯·卡门麾下 冯·卡门访华受到高规格接待 “卡门-钱近似公式” 加盟“火箭俱乐部” “约翰·狄克”之谜 罗斯福总统关注研制火箭 “卐”旗下的秘密火箭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诞生火箭专家 进入五角大楼 神秘的“回形针行动” 以美军上校身份飞赴德国 三代空气动力学家的会晤 提审德国“火箭之王” 重返麻省理工学院 双喜临门的1947 “内定”交通大学校长 从干女儿到儿媳 “声震屋瓦”的女高音歌唱家 良缘天成 佳话传世 再度来到加州理工学院 “北方当局”的召唤一将难求 “钱先生,请坐车” 陈赓大将专程飞往哈尔滨 在大和旅馆密谈导弹 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关注 与将军们研究导弹 北京刮起“钱学森旋风” 毛泽东要钱学森坐在他身边 叶剑英的宴请与周恩来的看重 中央决策研制导弹 公开的身份——力学家 聂帅挂帅“两弹” “黄带子坟”的绝密研究院 关于“中将”军衔的传说 满洲里车站的庞然大物 苏联导弹成了中国的“过继儿子” “响尾蛇”与“萨姆”导弹的较量 庄严的入党时刻 讲坛上的风采两弹一星 “1059”导弹的诞生 “争气弹”终于飞上天 “失败是成功之母” 钱学森“失踪” “黑寡妇”的穷途末路 中国放了“大炮仗” “邱小姐”与导弹结合 对苏联卫星发表长篇评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探空火箭从上海起飞 启用年轻人挑起研制卫星的大梁 “武力保护”钱学森 中国卫星终于飞上太空梦圆飞天 “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 中国小狗飞上天 曙光号飞船搁浅 毛泽东在病中记起钱学森 飞船与航天飞机之争 力荐王永志挂航天之帅金色晚年 第三大贡献 三次激动与三笑 亲手剪报 “铁杆”广播迷 钱学森写信 深情关注沙产业 从美国归来的“宝贝” “钱永健旋风” 丰硕的人生秋天 万众送别科学巨星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冲破罗网美国要给钱学森授奖1985年初,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基沃思博士访华,会晤了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基沃思知道宋健乃钱学森高足,郑重其事地请他向钱学森转达:美国政府准备授予钱学森博士美国科学和工程领域的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基沃思特别说明道:“美国国家科学奖是美国许多本土科学家穷其一生而不可得的国家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的授奖仪式通常在白宫举行。如果钱学森博士去美国接受这项荣誉,我不能保证总统一定出席,但我可以保证,至少副总统一定会出席,并亲自给他颁奖。”基沃思还说,如果钱学森博士愿意去美国,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院院士的称号是没有问题的。基沃思说明美国政府邀请钱学森的原因,“钱学森博士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为美国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麦卡锡主义曾给了他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这一次美国政府郑重邀请钱学森访问美国,并由美国政府和有关学术机构表彰他对科学的重要贡献。”基沃思还说,如果钱学森博士不愿意去美国领奖,美国可以派美国科学院院长普雷斯来中国授予钱学森美国国家科学奖。当时,74岁的钱学森身体硬朗,耳聪目明,飞一趟美国不在话下。此后的两年——1987年3月22日,钱学森以中国科协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应皇家学会邀请访问英国,还在伦敦谈笑风生,为中国留英学生作了一次题为《建国百年之际,中国必然强盛》的报告。为了给基沃思一个明确的答复,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外交部一起给国务院写了一份请示件,并抄送钱学森,听取钱学森本人意见。钱学森毫不含糊地答复:“这是美国佬耍滑头,我不会上当。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deport)出境的,按美国法律规定,我是不能再去美国的。美国政府如果不公开给我平反,今生今世绝不再踏上美国国土。”钱学森还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钱学森所说的“当年我离开美国,是被驱逐(deport)出境的”是怎么回事?基沃思所说的“麦卡锡主义曾给了他不公正的待遇”又是怎么回事?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时间的钟摆缓缓地从太平洋此岸的中国,甩向彼岸的美国,然后又从美国摆回中国。这一来一回,从1935年至1955年,整整花费了20个春秋。
后记
屈指算来,我结识钱学森先生已经整整30年。不过,那只是工作上的聆教,从未想及要为钱学森写一部传记。2006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先生、总编辑张天蔚先生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的介绍下,我结识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此后,我有机会多次访问他。我发现,钱永刚与当年的钱学森相貌酷似,简直可以说是钱学森的“拷贝”。钱永刚也像钱学森那么健谈,跟我无拘无束地聊他的“老爷子”,使我开始熟悉钱学森的生平,并决心为他写一本书。感谢钱永刚教授的大力支持,审阅本书,并提供了诸多珍贵的钱学森照片。写作本书,我有三条“准则”:一是钱学森本人很少谈及自己的身世和经历,因此也就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关于他的讹传随之流传,其中不少是“真名人,假故事”。我在写作本书时不得不担负起“考证”史实的任务,期望本书能够清除这些虚构、胡编的污垢,但是也很难保证没有误会的窜人;二是本书以广大年轻读者的主要阅读对象,让“70后”、“80后”、“90后”们了解钱学森是怎么走过来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是怎样走过来的,我们的共和国是怎么走过来的。期望年轻人能够传承钱学森精神,在未来能有千千万万个“新钱学森”手持火炬朝着科学的顶峰迅跑。三是虽然“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涉及种种艰深的科学原理,本书却力求用明白而流畅的语言使每一个读者都能读懂钱学森。我希望能够写出一个平实可信的钱学森,坚持用事实说话。书中没有“火箭之父”、“导弹之父”之类颂扬性的称谓,钱学森本人也不喜欢对他的不实赞美。“知识就是力量”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是贯穿全书的主旋律。
编辑推荐
《走近钱学森》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