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

出版时间:2009-1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编  页数:167  

前言

  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和日本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主办、新疆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三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于2007年8月2日~5日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日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具体议题有:“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教育财政”、“院校经营与管理”和“大学教育质量保障”。14位日本专家和26位中国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共收到论文31篇。在4天的会议期间,专家们围绕近年来中日两国大学管理和人才培养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中方和日方各有13位代表在论坛上作了发言。  作为中日高等教育论坛的惯例,本次论坛由日本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心长山本真一教授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分别作了论坛的主题发言。  山本真一教授主题发言的题目是《近年日本高等教育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应对》。山本教授指出,日本高等教育正在进入一个大变革时期,为此,大学不仅要积极改善素质,而且也需要变革经营模式。  杨德广教授主题发言的题目是《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杨教授指出,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培养和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围绕论坛的四个议题,12位日本专家的大会发言依次为:日本人间文化机构理事大崎仁先生《高等教育政策的课题——中日比较》(大崎仁先生因病未到,论文由金子元久教授代读)、东京大学综合教育研究中心小林雅之教授《教育经费负担和财政性学生资助政策面临的课题》、东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金子元久教授《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评价机制》、东北大学高等教育发展推进中心米泽彰纯副教授《从“评价”看日本的高等教育》、仓敷作阳大学音乐系山野井敦德教授《日本大学教师的国际人才的培养及招聘——以中国籍教员为例》、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北恒郁雄教授《关于面向“优等生”的特别举措》、传媒教育发展中心吉田文教授《日本“一般教育”的历史变迁》。

内容概要

  《中日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第三届中日高等教育论坛论文集》由多位中日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对目前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探讨,分为中日文上下两册。每册各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高校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发展、高等教育经费、高等教育评价、高校教学与研究。全书从中日两国各自的视角对相似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和观点交换,促进了两国的文化和学术交流。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高校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通过大学教育学生的成长: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与大学环境论通识教育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实践研究型学习,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与思考第二篇 高等院校发展近年日本高等教育经营环境的变化及对应小型高校应创造改革的“大舞台”论中国大学的经营扩张期以后的私立大学日本“一般教育”的历史变迁第三篇 高等教育经费教育费负担和财政性学生资助政策面临的课题中国大陆高校学费对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影响——实证调查与分析日本的高等教育财政第四篇 高等教育评价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评价机制中日两国名牌大学学科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学术指标分析从“评估”来看日本的高等教育——国内逻辑和国际逻辑的纠葛及未来的展望FD的制度化与大学评估第五篇 高校教学与研究中日本科课程改革与美国模式——比较的视角日本大学教师中国际人才的培养及招聘——以中国籍教员为例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学模式创新关于面向“优等生”的特别举措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分析

章节摘录

  人才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创新,一般是指其在某个专业点上有所突破。从我国的创新性人才的特征来看,这种突破不再仅仅是表面上的简单创新和突破,而往往表现为一种经过积累的思维的创新。也就是说,创新并不能一蹴而就,所谓的突破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成就的硕果。从人才培养的观点来说,创新性人才所具备的素质也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或是完全独立发展的,这些素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概而言之,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就是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培养。  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等学校中,它涉及高校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团队、学术评价、体制改革、产学合作以及创新性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而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课程体系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尤为直接,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中,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构筑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为目的的通识教育更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础。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其目标是培养通“识”,在于让受教育者形成开阔的视野,使他们成为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因此,通识中的“通”不是什么都知道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但不能仅限于专业教育。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过分专业化日益明显,导致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宽、综合素质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我们已经遇到过了,通识教育的实施就是作为高等教育过于偏重专业知识的一种纠正、一种尝试。但是从此,因担忧实施通识教育会减少专业教育的时间,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例划分成为大学教学改革争论的焦点。其实这是对通识教育的误解,表面上看,在有学年限制的大学教育中,两者会出现你多我少,你少我多的情况,而实际上通识教育也可促进和完善专业教育,二者并不矛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日大学的管理与人才培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