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编 页数:136
前言
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我院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勤恳敬业,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医疗、教育与科研等诸多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加快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做出了积极贡献。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培育了一大批精英,而医学院也是靠一大批大师所支撑的。他们不仅有精湛的医术和创新的科学,还体现了医学科学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本质。本书收录了反映我院长期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医学科学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做出卓越贡献的部分院士成长、奋斗、成才经历的文稿。这些院士,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新的突破,成就饮誉海内外。虽然他们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治学之道各有所异,成长之路各有千秋,但在他们身上,热爱祖国、追求真理,潜心学问、勇于探索,淡泊名利、垂范后世的精神和风格却是共通的。通过纪录他们的人生之旅和治学之道,生动展示了他们的学术成就和精神风范,为后辈学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两院“院士”,既代表一个非凡卓越的群体,又体现新时期我国科学家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从“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的王振义到“心系病患,鞠躬尽瘁”的江绍基,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历经磨砺而矢志不移,始终将祖国的强盛和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从“耕耘人生”的顾健人到“落子无悔”的戴魁戎,他们在工作和生活的道路上,永不自满,对事业满腔热忱、求实创新,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与严谨的科学作风。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成就只能出自勘奋。青年学子只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努力实践、辛勤耕耘,才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振义、陈竺等10位两院院士的成长与奋斗历程。他们在各自的科研领域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新的突破,成就饮誉海内外。虽然他们的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治学之道各有所异,成长之路各有千秋,但他们爱祖国、求真理、钻学问、勇探索、淡名利的精神和风格却是共同的。他们的这些人生经历、治学之道是一种难得的财富,对年轻的医学工作者追求成功,实现自我价值,必将有所教益和启迪。
书籍目录
1 王振义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2 江绍基 心系病患鞠躬尽瘁3 顾健人 耕耘人生4 曾溢滔 假如我是他5 陈竺 在路上6 张涤生 功在刀外7 邱蔚六 永不停歇的脚步8 陈赛娟 一道绚丽的风景线9 项坤三 中国人糖尿病研究领域的领军者10 戴尅戎 人生如棋 落子无悔
章节摘录
插图:年轻有为,挑战棘手的出血性疾病,在血栓与止血研究领域中屡获佳绩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1952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将口腔系设在广慈医院1953年广慈医院内科按专业进行细分,他从事了血液病的诊治工作。王振义就发现不少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如拔牙)出血不止,原因不明,一般止血疗法无效。为此,喜欢刨根问底而又不服输的他,把自己沉浸在大量的文献中,了解到国外有轻型血友病A的报道,平时并不出血,就像少数口腔病患者小手术后出血不止,一般实验室检验,无法发现,需要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同时,鉴别血友病A及B也只有依靠这种试验。但做该试验时,需要将硅胶一种涂在玻璃管壁上,而当时国内无此材料。一向喜欢钻研的他就用石蜡代替硅胶,成功地在国内首先确立了这种检测方法,并做出血友病A、B的分型及其轻型的诊断,解决了这种不明原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论文先后发表在1956~1959年《中华医学杂志》中文、外文版及《中华内科杂志》等期刊上。这些成果成为1963年他晋升为副教授的主要依据。1956年,鉴于国内缺少一本有关出血性疾病的参考书,他与其夫人合译了由Stefanini编写的《出血性疾病》一书,1958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在这方面国内唯一可供参阅的参考书。1979年他与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张天仁教授合作,在他的领导下,由邵慧珍等具体操作,在国内首先提纯因子Ⅷ相关抗原(即vW因子),并制成抗血清,应用于临床,在国内推动了血管性血友病(vWD)和血友病携带者等的研究,其水平与当时国外相比,仅差一二年。有关论文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上,并在1982年获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第一完成人)。
编辑推荐
《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士风采录》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