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流动性与投资者交易策略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海龙,张丽芳 著  页数:154  
Tag标签:无  

前言

  流动性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属性,是证券市场的生命力所在。在流动性充分的市场中,资产和现实购买力之间可以实现自由转化,投资者无需支付任何成本,该假设作为经典金融理论的假设之一,在“市场异常现象”不断出现的今天却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198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市场的流动性几乎枯竭,资产和货币之间的转换渠道完全丧失,投资者经历了由此引发的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的过程;基金账面价值与净收益的对比显示,良好的账面价值不一定对应较高的净收益,因为账面价值忽略了交易对价格的冲击而导致的执行成本。于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投资者开始将流动性纳入日常的交易策略中,积极考察基于流动性的交易策略。在机构投资者蓬勃发展,价值挖掘成本越来越高的今天,对流动性成本的有效控制也成为投资者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之一。在流动性不充分的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大额交易行为往往会对价格造成冲击,中小投资者作为价格接受者,却可以在给定价格下选择最优交易量,研究两者之间的博弈均衡可以深入认识机构投资者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影响,尤其在目前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且机构投资者的构成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研究两者的相互影响模式将有助于从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的角度进一步探讨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问题。  鉴于我国投资者主要由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构成,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基于成本角度的流动性度量指标研究,为机构投资者事先选择优良的流动性资产提供参考依据。  (2)在日常交易行为中,考察机构投资者基于流动性的证券组合长期调整策略,即恒定流动性模式下证券组合的最优交易策略,并分析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股票间相关关系对最优交易策略的影响;当机构投资者面临短期调整目标,尤其是单日交易任务时,研究机构投资者基于日内流动性模式的最优交易策略,其中不仅包括大额指令的拆分策略,还包括指令提交时间的选择策略以及日内最优交易时机的选择策略。

内容概要

本书在深入探讨市场流动性特征的基础上,对投资者的交易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总结了目前基于流动性的投资者交易策略的研究成果;针对股票间相关性对流动性成本的影响,在给出恒定流动性模式下交易者的指令选择策略和大额指令最优分拆策略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证券组合的最优交易策略;考虑到指令匹配等造成的延迟时间,研究了基于指令执行延迟的大额指令分拆策略;针对目前国内外实证支持的证券市场显著的日内流动性模式,并考虑指令执行时间,进一步探讨了日内流动性模式下大额指令的最优分拆策略和指令提交策略;研究了在流动性不充分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的博弈均衡策略。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1025)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供金融专业的相关研究人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从事证券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实际工作者参考。

作者简介

刘海龙,教授1959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95年1月于东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于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金融工程研究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金融风险管理。目前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负责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课题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期货交易所课题多项。1995年以来,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12篇被EI收录。报告的内容是刘海龙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构投资者内生流动性风险及其控制策略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畴的界定  1.2 流动性研究的背景    1.2.1 流动性研究的理论背景    1.2.2 流动性研究的实践背景  1.3 本书的研究意义    1.3.1 对机构投资者业绩增长的意义    1.3.2 对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意义    1.3.3 对市场监管者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意义  1.4 本书的研究框架  1.5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2 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流动性的定性特征    2.2.2 流动性的定量描述    2.2.3 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流动性的日内模式研究    2.3.1 成熟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日内模式及形成机理    2.3.2 中国股市流动性的日内模式及形成机理    2.4 基于流动性的投资者交易行为研究    2.4.1 资产配置策略    2.4.2 指令提交策略  2.4.3 交易执行策略  2.5 基于流动性的投资者博弈行为研究    2.5.1 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研究    2.5.2 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间的博弈研究  2.6 有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本书的切人点第3章 指令驱动交易机制下流动性的度量方法研究  3.1 概述  3.2 线性价格影响模型的理论基础    3.2.1 价格影响模型与价格冲击模型    3.2.2 无套利条件    3.2.3 无套利条件下单个资产价格影响方程的合理形式    3.2.4 无套利条件下证券组合价格影响方程的合理形式  3.3 指令驱动交易机制下流动性的度量模型——HFV线性价格影响模型  3.4 中国股票市场冲击系数的测算    3.4.1 样本及指标的选取    3.4.2 冲击系数与其他流动性代理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第4章 基于恒定流动性模式的证券组合最优调整策略研究  4.1 概述  4.2 基于恒定流动性模式的证券组合最优调整策略模型    4.2.1 模型描述    4.2.2 流动性不充分的刻画    4.2.3 基于均值方差效用函数的证券组合最优调整策略  4.3 单只股票的最优交易策略分析(L一1)    4.3.1 瞬时冲击系数和永久冲击系数的测算模型    4.3.2 单只股票最优交易策略的解析解    4.3.3 算例分析  4.4 证券组合的最优调整策略分析(L一2):算例分析    4.4.1 不同风险厌恶水平对证券组合调整策略的影响    4.4.2 股票间相关关系对证券组合调整策略的影响    4.4.3 证券组合调整策略与线性交易策略的比较    4.4.4 证券组合调整策略的有效边界  4.5 本章小结第5章 基于日内流动性模式的单只股票最优交易策略研究第6章 流动性的束下的投资者指令选择策略研究第7章 基于流动性的投资者博弈交易行为研究第8章 总结与展望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畴的界定  流动性包括公司流动性和资产/市场流动性,公司流动性表示公司履行到期现金支付义务的能力,流动性好的公司能够自如应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资产/市场流动性表示市场中资产与现金之间的转换能力,流动性充分的市场是一个无摩擦的市场,在此投资者可以实现资产和现金之间的无成本转换。在流动性不充分的市场中,投资者无法实现资产和现金之间的无成本转换,而需支付相应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两部分。显性成本包括体现在账面价值上的交易佣金、委托费、印花税等;隐性成本不易被投资者察觉,它是由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引发的与市场流动性特征有关的成本。  充足的市场流动性能保证现金和资产之间的低成本转换,及时满足公司流动性的需求,确保公司资金链的畅通,而一旦市场流动性枯竭,资产“有价无市”,则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成本无限大,现金的流动性需求无法满足,公司就有可能因流动性不足濒临破产的边缘。曾经叱咤风云的湘火炬A(0549)、新疆屯河(600737)、合金投资(000633)这德隆系“三驾马车”之所以最终崩盘,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就是这些大幅高涨的庄股在高位成交低迷,有价无市,流动性风险十分突出,任何一个投资者一旦产生兑现的念头,在没有接盘的情况下,都可能造成股价的大幅下跌,进而形成崩盘走势。因而公司流动性的需求会引发投资者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而市场流动性的枯竭可能引起公司资金链的断裂,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证券市场流动性与投资者交易策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