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姚君喜 页数:1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大众传播将全面影响中国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关键的社会转型期。在转型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发展与传播之间究竟呈现出怎样的关系样态?《社会转型传播学》立足于社会转型理论视野,在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社会转型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试图系统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传播意义、传播结构、传播分化、传播失衡及传播整合等理论问题,并结合中国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发展的现实状况,针对中国大众传播发展的实际问题,富于批判性地提出许多独到的理论见解和实践对策。《社会转型传播学》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基础理论,借鉴结构主义、符号学、意义理论、解释学等理论阐释方法,从而试图构建中国“社会转型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作者简介
姚君喜,博士,传播学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新闻与传播系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至2003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传播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基础理论、社会转型传播学、视觉传播理论。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发展传播学理论回顾第二节 社会转型传播学第二章 社会转型第一节 社会转型理论的主要研究范式第二节 社会转型理论的拓展第三章 传播:意义的构建第一节 传播与意义构建第二节 新闻事实与意义构建第三节 传播的共享意义第四章 传播结构:社会话语的生产第一节 传播结构第二节 传播结构与社会话语生产第三节 传播结构的具体形态第五章 传播分化:传播沟与边缘文化第一节 传播分化第二节 知识沟、数字鸿沟与传播沟第三节 传播分化的具体形态第六章 传播失衡:断裂、冲突与失语第一节 传播失衡第二节 传播断裂、冲突与失语第三节 传播失衡的具体形态第七章 传播整合:传播网络与控制第一节 传播整合第二节 社会传播网络第三节 传播控制第八章 社会转型与大众传媒第一节 社会转型、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幸福感第二节 信息社会转型与贫困地区互联网的发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社会转型:第二节 社会转型理论的拓展:显而易见,在中国当代学术研究者那里,学术研究思路及大众传媒等公共话语表述中,对“社会转型”这一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已远远地超越了社会学研究的范畴。虽然,对社会转型的学理研究始于社会学领域,但目前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一概念得以极大地拓展,并已延伸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更多领域。可以说,在很多学科研究中,特别是与社会学关系密切的一些学科研究领域,社会转型几乎成为分析问题的现实背景,以及理论构成的基本逻辑起点和理论预设。由此可见,社会转型问题已不仅仅是社会学的问题,而且成为涉及到当代中国整个社会、人文学科的基本问题之一。就“社会转型”的概念的基本内涵来看,一般而言,所谓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转变的过渡过程,那么,相应地,社会转型的内在含义,则是指社会从一种存在形态向另一种存在形态的转变过程,为了研究的明确化,在西方社会形态发展的实践的基础上,如前所述,西方社会转型理论把社会转型总结为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建立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这样一种社会分类的基础之上①。这样,在具体的社会构成层面,对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和表现,西方学者以西方社会为蓝本概括为六个方面:①经济转型即工业化;②社会转型即城市化;③政治转型即民主化;④文化转型即世俗化;⑤组织转型即科层化;⑥观念转型即理性化②。同样,依据这一思路,我国学者根据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发生的变革进程也做了多方面的描述,概括起来有:①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②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而向知识社会转变;③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④由贫困社会向小康型社会转变;⑤由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变;⑥由人治社会向法制社会、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⑦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⑧由同一性社会向多元性社会转变。等等③。实际上,这些基本的社会实践发展现实的概括,就构成了研究者的基本理论视角和取向。
编辑推荐
《社会转型传播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