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形类化石(第3卷)

出版时间:2009-12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尚启  页数:251  

前言

  在中国,Entomozoacea的中译名比较混乱(如足虫超科,足介超科,足虫介超科)。为了译名统一起见,本文采用音译法,即恩托莫介超科。恩托莫介超科为世界性分布,产出时代,据可靠记录为志留纪到二叠纪,是否始于更早的奥陶纪,尚不能肯定。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产出层位是下志留统到下石炭统,其中菱形恩托莫介科(Rhomboentomozoidae Grfindel,1962)和恩托莫介科(Entomozoidae Pribyl,1951)主要产自下泥盆统到下石炭统盆地硅泥质相“南丹型”地层,其属种和个体的丰富度,堪称世界之“最”。后两科的生物地层价值,与同期的牙形刺、竹节石、菊石化石近乎同等重要,都是洲际地层对比的主要生物依据。值得一提的是,牙形刺主要产白灰岩相地层,竹节石的生物地层价值主要限于下、中泥盆统浮游相地层,而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类化石弥补了牙形刺和竹节石在生物地层学上的不足,可以说,彼此之间不可或缺。  “古生代介形类丽足介目恩托莫介超科(Entomozoacea)”的材料来源,包括自1955年到1991年发现于中国境内泥盆系到下石炭统、并经正式发表过的化石;笔者手中掌握的以前未曾发表过的少量化石。本书未收入Grabau(1926)报道的Entomis?corduroides以及后来蒋志文重新划分和命名的Commotentomozoe sinensis Jiang,1983和Lepidentomozoe insolentis Jiang,1985。1990年,笔者曾和德国介形类专家Groos-Uffenorde讨论过这些化石,一致认为它们不属于恩托莫介超科,甚至不是介形类。  恩托莫介超科的保存形式主要为外模和内核,完整壳体(carapace)比较少见。在本书中,共报道3科——菱形恩托莫介科(Rhomboentomozoidae),恩托莫介科(Ento-mozoidae)和球茎介科(Bolbozoidae Boueek,1936),3亚科——三槽恩托莫介亚科(Trisulcoentomozoinae Wang,1989),恩托莫介亚科(Entomozoinae Pribyl,195 1)和小里氏介亚科(Richterininae Sylvester-Bradley,1961),18属,3亚属和122种,其中包括l新属(,~araentomozoe),4新种和20未定种。根据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分子的地层分布特征,自下泥盆统到下石炭统共识别和划分出20带和4亚带。其中下、中泥盆统的7带由中国介形类工作者划分和建立;上泥盆统的eocostata带也是由中国介形类工作者建立的,目的是用来取代德国的相应带——intercostata带;上泥盆统barran-dei带,在中国迄未找到,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其余已知带,主要由德国人Rabien所建。另外,产自上埃姆斯阶(Emsian)塘丁组下部的largiglobasa组合(王尚启等,1983),由本文重新定义的tuberculata带取代。在本书中,有关这些带和亚带与牙形刺带和亚带的对比方案,如表14所示。  恩托莫介超科,特别是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与沉积环境非常密切。在华南,它们主要被保存在“南丹型”地层中。“南丹型”地层主要是在水体较深且低能的盆地环境下沉积的。这类盆地通常被视为台地上的凹陷部分(或称台间海槽)。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内容概要

  本书系《中国介形类化石》第三卷,包括第一章古生代介形类丽足介目恩托莫介超科(Entomozoacea)和第二章古生代介形类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两部分,并分别进行了系统总结。恩托莫介超科部分包括系统分类及分类描述,地理分布,古生态(沉积环境、功能形态)和生物地层序列。报道恩托莫介超科3科——菱形恩托莫介科、恩托莫介科和球茎介科,3亚科——三槽恩托莫介亚科、恩托莫介亚科和小里氏介亚科,18属,3亚属和122种。根据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分子的地层分布特征,自下泥盆统到下石炭统,共识别和划分出20带和4亚带,并探讨了与牙形刺带的对比关系。豆石介目部分,主要总结的对象是中华豆石介亚科,包括系统分类描述,古生态(构造及功能、生活方式、沉积环境),系统演化(起源、演化趋势和灭绝),地理分布及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生物地理区系特征。报道豆石介目1科——豆石介科,1亚科——中华豆石介亚科,2属,6亚属和130种。根据中华豆石介亚科分子的地层分布,特别是th/ah值(下垂“V”字型肌痕垂直高度与闭壳肌痕高度比值)的变化,从泥盆纪最早期到几近最晚期,共划分出11个组合。这些组合分别产自泥盆系7阶和部分亚阶。菱形恩托莫介科和恩托莫介科主要营浮游生活方式且主要产自浮游相地层,其生物地层序列,有如牙形刺、竹节石生物地层序列那样,是洲际地层对比的主要生物依据之一。中华豆石介亚科主要产自华南及邻近地区,主要营底栖爬行或甚至是穴居生活方式,且主要产自近岸浅水区域,特别是潮间带、潟湖、局限到半局限的碳酸盐台地环境。其生物地层序列是华南及邻近地区上述相型地层划分和对比的不可或缺的依据。  全书附图版66幅(恩托莫介超科部分33幅,豆石介目部分33幅),插图和表格27幅(恩托莫介超科部分22幅,豆石介目部分5幅)。  本书可供科研、生产单位和高等学校教学部门参考应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古生代介形类丽足介目恩托莫介超科(Entomozoacea) 第一节 研究历史 第二节 构造术语 第三节 地理分布 第四节 古生态  一、沉积环境  二、恩托莫介超科的功能形态 第五节 恩托莫介超科的生物地层序列  一、下、中泥盆统恩托莫介超科的生物地层带  二、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恩托莫介超科的生物地层带 第六节 系统分类描述  丽足介目  丽足介亚目  恩托莫介超科  菱形恩托莫介科  菱形恩托莫介属  玉林恩托莫介属  小弗兰克林介属  似小翁盖尔介属  恩托莫介科  三槽恩托莫介亚科  三槽恩托莫介属  双槽恩托莫介属  恩托莫介亚利  单槽恩托莫介属  小贝尔提隆介属  恩托莫原始介属  小拉拜因介属  似恩托莫介属(新属)  里氏介属  纳赫德介属  南丹介属  小里氏介亚科  小里氏介属  沃氏小里氏介亚属  窝状小里氏介亚属  小里氏小里氏介亚属  马氏介属  库孜敏介属  球茎介科  球茎介属第二章 古生代介形类豆石介目(Leperditicopida) 第一节 研究历史 第二节 构造术语 第三节 古生态  一、构造及功能  二、生活方式  三、沉积环境 第四节 中华豆石介亚科(Sinoleperditiinae)的系统演化  一、Sinoleperditiinae的起源  二、Sinoleperditiinae的系统演化及其趋势  三、Sinoleperditiinae的灭绝 第五节 泥盆纪中华豆石介亚科的生物地层序列 第六节 泥盆系相关地层的对比 第七节 地理分布及生物地理区系 第八节 系统分类描述  豆石介目  豆石介科  中华豆石介亚科  中华豆石介属  中华豆石介亚属  假粗壮介亚属  尧梭豆石介亚属  似默勒介属  似豆石介亚属  似默勒介亚属  短豆石介亚属参考文献索引(一)拉一汉属种名索引(二)汉一拉属种名索引(三)未列入本书的恩托莫介超科和中华豆石介亚科的属种名名录英文摘要图版说明及图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介形类化石(第3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专业书籍,对我的学习研究很有帮助!支持正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