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兰举 编 页数:267
前言
医学教育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高等教育。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带动了医学科学的大发展,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也同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了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奉献精神的新型高级医学人才,我们组织相关医务工作者编写了这本供临床医学、影像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医学生使用的教材。本书作为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省级规划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遵照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要求,坚持教材须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在内容上既重点介绍诊疗儿科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实践技能,又概述目前尚未解决的医学难题、研究现状、最新诊疗技术等。本书语言精练,内容深入浅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力求能使学生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掌握儿科疾病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本书共16章80节,根据医学影像、药学、医学检验专业医学特点,在临床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编写,增加了以上专业的相关知识,如儿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原则、儿科药物治疗原则及各种疾病检验内容,尤其影像专业内容和图片增加较多。现在医学模式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而又转变为环境一社会一心理一工程一生物医学模式。本书的编写者都是长期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的医生和教师,具有充分的医疗和教学经验,坚持教书育人、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理念,力求使本教材达到教育部所要求水平。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本书是供临床医学、影像医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医学生使用的儿科教科书。全书共16章,第一章至第三章介绍了儿科学的基本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小儿的体格和心理生长发育特点,强调小儿始终处在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小儿疾病诊断原则,强调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增添了儿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原则,不但介绍了传统的儿科X线诊断技术,更重要的是介绍了CT、磁共振、超声波、核素、PET及PET—CT诊断技术在儿科诊断中的应用。在其他各章节中也强调了影像学对各种疾病诊断的应用。第四章至第十六章介绍了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概念、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全书概括了儿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 本书不但可供临床医学、影像医学等专业本科医学生使用,还可供儿科医师、内科医师、小儿保健工作者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儿科学的任务和范围 一、儿科学的任务 二、儿科学的范围 第二节 儿科学的特点 一、基础医学 二、临床医学 第三节 小儿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 二、新生儿期 三、婴儿期 四、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七、青春期 第四节 我国儿科学的发展与展望 一、古代儿科学 二、近代儿科学 三、现代儿科学第二章 生长发育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过程连续而又有阶段性 二、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第三节 体格生长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二、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三、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第四节 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各系统的发育 一、骨骼发育 二、牙齿发育 三、脂肪组织与肌肉发育 四、生殖系统发育 第五节 神经、心理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感知觉的发育 三、运动的发育 四、语言的发育 五、心理活动的发展第三章 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第一节 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一、病史采集和记录 二、体格检查 第二节 儿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原则 一、儿科放射线诊断技术 二、儿科CT诊断技术 三、儿科磁共振诊断技术 四、儿科超声诊断技术 五、儿科核素诊断技术 第三节 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一、护理的原则 二、饮食治疗原则 三、药物治疗原则第四章 营养障碍疾病 第一节 小儿营养基础 一、营养素与参考摄入量 二、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与营养关系……第五章 新生和与新生儿疾病 第六章 遗传代谢疾病 第七章 免疫缺陷病第八章 风湿性疾病第九章 感染性疾病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二章 心血管理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十四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五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十六章 内分泌疾病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二、临床医学(一)疾病谱小儿与成人疾病种类有很大的差别,如新生儿疾病常与围生期因素和先天遗传有关,感染性疾病中新生儿和婴幼儿占多数;小儿心血管疾病主要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而成人则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多;小儿白血病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占多数,而成人则以粒细胞性白血病居多;1~3岁小儿中毒等突发事件发病率很高;耐药致病菌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明显较多。此外,近年来病毒感染性疾病引发的重症并发症较致病菌感染所致并发症的表现更突出。(二)临床表现儿科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新生儿和年幼体弱儿对疾病的反应差,往往表现为体温不升、不吃、不哭、表情淡漠,且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不易被家长察觉,直到出现重度症状,如昏迷、抽搐时才被发现而急诊入院。新生儿败血症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临床上仅有反应低下、吃奶差、体温不升等非特异性症状。婴幼儿易患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容易扩散甚至发展成败血症,病情发展快,来势凶险。(三)诊断小儿疾病的诊断务必通过了解病情的家长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对患儿进行认真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必须详细倾听家长陈述病史,虽然家长对病情的表述常有困难且不准确,但仍应认真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特点听取和分析。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儿科的临床诊断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发病的年龄和季节,以及流行病学史往往非常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诊断。不同年龄阶段的同一症状的发病原因可不同。不同年龄儿童的检验正常值常不相同。(四)治疗儿科疾病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针对病因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给予有力的治疗;针对危急症状给予正确及时的对症治疗。如高热的病人应给予积极的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惊厥患儿应立即止惊;早产儿、危重病儿和慢性疾病应给予支持疗法等应综合治疗。不仅要重视对主要疾病的治疗,也不可忽视对各类并发症的治疗,有时并发症可能是致死的原因;还要重视护理,尤其是新生儿和昏迷病儿;还应注意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心理支持,和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
编辑推荐
《儿科学》: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