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职业卫生工作指南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何虎鹏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2-06出版)  作者:何虎鹏 编  

内容概要

《基层职业卫生工作指南: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断》立足基层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以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系统地描述了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理论依据、基本原理,以及基层如何申请相关资质,如何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工作;在质量控制方面,结合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特点,按照ISO9000:2000的要求,就如何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书籍目录

第一篇职业医学概论 第一章职业医学 第一节职业医学的定义 第二节职业医学的医学基础 第二章职业医学的范畴 第一节法定职业病 第二节工作有关疾病 第三节职业性外伤 第四节职业有害因素引起人体的早期效应或亚临床病变 第五节职业有害因素的长期效应和对子代的影响 第三章职业医学的任务 第一节职业性医学筛查与健康监护 第二节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 第三节职业病的诊断 第四节职业病的治疗与康复 第五节劳动能力鉴定 第六节职业性病伤的预防 第四章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职业流行病学 第二节职业毒理学 第三节职业工效学 第二篇职业健康监护 第五章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职业健康监护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 第三节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 第四节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 第五节职业健康检查的周期 第六节职业健康监护的职业有害因素的界定原则 第七节职业健康监护人群的界定原则 第八节职业健康检查的方法和指标的确定原则 第九节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收集和应用 第十节健康状况分析 第十一节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的报告和评价 第六章职业健康监护常规医学检查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劳动者个人基本信息资料 第三节常规医学检查的内容 第七章职业健康监护的依据与责任 第一节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职业健康监护的技术依据 第三节职业健康监护的责任与义务 第八章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资质的申报与审批 第一节申报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资质的条件 第二节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资质的申报与审批 第三节职业健康检查与报告工作程序 第九章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 第一节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 第三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常用的方法 第四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 第五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重点环节 第六节典型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第十章粉尘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第一节粉尘的性质及分类 第二节生产性粉尘的来源 第三节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四节胸部正常X射线解剖 第五节粉尘作业的职业健康监护 第十一章化学毒物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第一节生产性毒物 第二节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第三节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第四节毒作用标志物 第五节化学毒物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 第六节化学毒物作业的职业健康监护 第十二章物理因素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第一节物理因素概论 第二节噪声危害及其职业健康监护 第三节振动危害及其职业健康监护 第四节高温危害及其职业健康监护 第五节高气压作业及其职业健康监护 第六节紫外线危害及其职业健康监护 第七节微波作业及其职业健康监护 第十三章生物性有害因素的职业健康监护 第一节职业性生物危害 第二节有害生物因素作业职业健康监护 第三篇职业病诊断 第十四章职业病概论 第一节职业病发生的条件与特点 第二节职业病诊断工作的特点 第十五章职业病诊断的依据 第一节职业病诊断的法律依据 第二节职业病诊断的技术依据 第十六章职业病诊断工作管理 第一节职业病诊断的管理与报告 第二节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的技术要求 第三节职业病诊断机构申报与审批的程序 第十七章尘肺病诊断 第一节尘肺病 第二节尘肺病的诊断 第十八章职业中毒的诊断 第一节职业中毒 第二节职业中毒的诊断 第十九章职业病诊断鉴定 第一节职业病诊断鉴定管理 第二节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 第四篇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断的质量控制 第二十章概述 第二十一章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的过程分析 第一节职业健康检查的提出 第二节职业健康检查的委托 第三节职业健康检查的受理与审查 第四节签订合同或协议书 第五节确定职业健康检查方案 第六节检查准备 第七节开展检查 第八节检查结果汇总、分析 第九节健康检查总结报告 第十节职业健康监护评价报告 第二十二章职业病诊断的过程分析 第一节职业病诊断的提出 第二节职业病诊断的受理 第三节健康检查 第四节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 第五节资料收集、汇总 第六节职业病诊断 第七节职业病诊断证明的出具 第二十三章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 第二节制定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第三节过程分析 第四节编制文件 第五节运行改进 附件 附件1职业健康监护机构资质申请表 附件2职业病诊断机构资质申请表 附件3职业病诊断医师资格申请表 附件4职业健康检查报告 附件5职业病诊断接诊记录表 附件6X射线阅片诊断记录表 附件7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2.经皮肤吸收 人的皮肤常与许多毒物相接触,幸而皮肤有一种不易通透毒物的脂质,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将人与外界环境分隔,然而,某些毒物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或经毛囊的皮脂腺被吸收,足以产生全身致毒作用。 3.经胃肠道吸收 脂溶性毒物常以扩散的方式通过胃肠道细胞膜而被吸收。胃肠道内的酸碱度是影响毒物吸收的重要因素。一般弱有机酸在胃内呈非离子化的脂溶型者易在胃内被吸收,如苯甲酸;相反,弱有机碱在胃内不呈脂溶型,故不易被吸收。少量毒物可在胃肠道被主动吸收,多数毒物则以单纯扩散方式被吸收。虽然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迅速、广泛地以扩散方式被吸收。若为剧毒物质,少量的吸收也足以产生严重后果。 二、毒物在体内的分布 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毒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主要取决于其进入细胞的能力及与组织的结合力。大多数毒物在体内呈不均匀分布,相对集中于某些组织器官,如铅、氟集中于骨骼,一氧化碳集中于红细胞。在组织器官内相对集中的毒物随时间推移而呈动态变化。最初,常分布于血流量较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则逐渐转移至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 三、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进入机体的毒物,有的直接作用于靶部位产生毒效应,并可以原形排出。但多数毒物吸收后需经生物转化(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四类反应),即在体内代谢酶的作用下,其化学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亦称代谢转化。毒物经生物转化后,亲脂物质最终变为更具极性和水溶性的物质,有利于经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同时,也使其透过生物膜进入细胞的能力以及与组织成分的亲和力减弱,从而降低或消除其毒性。但也有不少毒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反而增强,或由无毒转变为有毒。 四、排出 毒物可以原形或其代谢物的形式从体内排出。排出的速率对其毒效应有较大影响,排出缓慢的,其潜在的毒效应相对较大。 1.肾脏 肾脏是排泄毒物及其代谢物极为有效的器官,也是最重要的排泄途径。尿中毒物或代谢物的浓度常与血液中的浓度密切相关,所以测定尿中毒物或其代谢物水平,可间接衡量毒物的体内负荷情况;结合临床征象和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

编辑推荐

《基层职业卫生工作指南:职业健康监护与职业病诊断》具有理论易懂、实践指导性强的特点,对基层职业病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层职业卫生工作指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