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作者:贾洪波 页数:276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历史文化大讲堂·文博系列》第一批推出《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书画》、《中国古代紫砂器》、《中国古代佛教文物》、《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古代陵墓》,共八种。它们是关于上述诸门类文物及文化遗产的概述性著作,大都是以各位作者各自的授课讲义为基础整理修订而成,其基本属性是大学本科专业教材。 南开历史学科有重视教材建设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创办博物馆学专业的郑天挺教授曾经在1960年代初担任全国文科教材历史组的主要负责人,主持史学教材选编工作;本专业的首任主任王玉哲教授不仅有专著《中国上古史》传世,还在1980年代末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国内第一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教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在国内各高校文博考古专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教材编纂的耗时费力是有经历者所共知的。一部好的教材,应该高屋建瓴,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合理的编排结构;对于原始数据的利用,应该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清晰合理的思路来统帅编排,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行文要符合教材的特点,深入浅出,并尽量适应读者群的需要;还特别要注意学术观点的普适性(不一定都是作者本人或作者所赞周的),而很多涉及的问题也不能深入展开,只宜点到为止;一些新兴的学科门类或分支的教材,还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与专著几无差异。同样地,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是进入不同学科领域的最佳引路者,有些不但能使读者得其门径,还可能会使之受益终身;教材的编纂,能够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使课程体系乃至整个专业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南开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科发端于1960年代初,1979年9月重新组建博物馆学专业,隶属于历史系。1980年秋季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创办最早的。专业创办之初,在课程设置、讲授内容等方面均无成宪可循,文物考古类课程则先后聘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现天津博物馆)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讲授。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建筑的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建筑形式、平面布局、用材、结构、油饰、彩画等。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指导我们能动地认识古建筑,提高对古建筑文化内涵的认识水平及审美享受;对于古建筑的维护修缮及设计施工而言,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建方面的基本知识,自然更是必不可少的。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木构架的主要构件和一般构架通式 第一节 柱和柱础及其制式源流 第二节 梁架 第三节 屋面木基层 第四节 构架形式第二章 主要单体建筑类型的基本构架构造 第一节 硬山建筑 第二节 悬山建筑 第三节 庑殿建筑 第四节 歇山建筑 第五节 屋顶曲线制式 一、折曲屋面 二、飞檐之制 三、关于清式营造的庑殿推山法则 四、角翘与生起 第六节 重檐建筑和楼阁建筑 一、重檐建筑 二、楼阁建筑 第七节 亭·垂花门·牌坊牌楼 —、亭 二、垂花门 三、牌坊和牌楼 第八节 明清地方建筑木构架形式做法概述 一、苏式抬梁构架 二、穿斗式构架 三、其他第三章 斗棋 第一节 斗棋的结构与构造 一、平身科——补间铺作 二、柱头科——柱头铺作 三、角科——转角铺作 第二节 斗棋的其他繁简变化形式和类型 一、不出踩(跳)的简单外檐斗棋 二、隔架斗棋 三、襻间斗棋 四、溜金斗棋 五、内檐品字科斗棋 六、平座斗棋和后尾撒头 七、牌楼斗棋 八、如意斗棋 第三节 斗棋源流 第四节 与斗棋相关联的一些枋木构件 一、从普拍枋到平板枋 二、替木一绰幕枋一雀替 三、从替木到挑檐枋第四章 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模数制度 第一节 宋式材分模数制 第二节 清式斗口模数制(附柱径模数制)第五章 宋式建筑木构形式总说及历代木构建筑特征概述 第一节 宋式建筑的构架形式 一、平面柱网形式和减柱、移柱做法 二、木构架形式 (一)殿堂作 (二)厅堂作 (三)柱梁作 (四)厅殿堂混合作 第二节 历代木构建筑特征概述插图目录及引用来源表主要参考文献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在世界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些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有限,如古代埃及、西亚、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古代欧洲建筑、中国建筑、伊斯兰建筑被公认为最有影响的世界三大建筑体系。这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也具有更为辉煌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中国古代建筑,经数千年的历史,从材料结构到装修装饰、从个体形式到群体组合乃至城市布局,早已形成并始终继承和发展着自己独特的做法制度、技术特点、艺术风格和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直到20世纪初才基本终结,但至今一些古老城镇和部分乡村的民间住宅仍然不同程度地保持着传统的建筑形式,而在园林景观中传统建筑固有的面貌和艺术特性不仅从未失去,而且还在继续发扬光大。古代东亚、东南亚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影响最大的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的古代建筑直可说是中国建筑之附庸,形成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特别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园林艺术,开始为欧洲所知,并产生了实际影响。 “建筑”是个现代词语,其内容和范畴相当广泛,大凡有意识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和空间条件的一切建造过程和建造物都可属之。中国古代并没有“建筑”一词,但所谓“营造”或“工程”大体也可与之相当。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出发,对建筑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类型划分方法,如可以从构成建筑的材料分,可以从建筑的结构形式上分,可以从建筑艺术上对具有不同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建筑风格加以区分,等等。通常说到的建筑类型,主要是指从建筑设计的目的出发,根据建筑的用途功能及性质和使用范围进行的分类。建筑初创之时,为满足人们饮食起居生活而建造的房屋,是最早的单一建筑类型,其功能用途单纯,结构形式简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增生很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房屋类建筑遂分化出不同的功能用途,或者说是将原本只是居住用的房屋移用于满足其他相应各种活动之需,如行政的殿堂、供神的庙宇、死人或灵魂所“住”的陵墓祠堂,以及作坊店铺、剧院戏台、书房学堂等等,而且还产生了许多非房屋类建筑,如坛台、桥梁、堤坝、碑塔、园林等等,导致建筑的形式和种类日益繁多,也就需要给予相应的名称。建筑的名称大多是从生活经验和习惯出发,对建筑空间环境某些较显著特点的概括,约定俗成为建筑名类。随着建筑的发展,建筑名类有新增,也有消失,有的虽保留下来但却在形式与内涵上发生了变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