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者之言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黄荣华 等编选  页数:286  字数:184000  

前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孔子后一百多年,他自己曾说:“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据一些学者推测,他大约活了84岁。  孟子一生对孔子非常崇拜。“乃所愿,则学孔子”(《孟子·公孙丑上》),是他与自己的学生公孙丑谈话时表达的心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至于我的愿望,就是向孔子学习。还是在这次谈话中,他借孔子学生有若的话表达了对孔子的崇高赞美:“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高出自己的同类,超越自己的群体,自从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啊。  孟子崇敬孔子,因而下工夫钻研孔子,下决心继承孔子,尽最大的力量传播并发扬光大孔子的学说。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他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意思是说:我没有能够成为孔子的弟子,但我私下向孔子的众多传人学习。  学成之后,孟子以“仁政”、“王天下”游说诸侯。但孟子的游说活动与孔子相似,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大约70岁以后,他不再出游。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愈在《原道》中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意思是说,孔子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孟子继承了孔子之道。确实如此,孟子继承并光大了孔子的学说。他对儒学的贡献也得到后人的认可。南宋时期,官方将《孟子》列于《论语》之后,与《大学》、《中庸》组成“四书”,作为学子的必修课本。孟子因此也上升为“亚圣”的地位。  孟子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他的学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认为“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着”(《孟子·滕文公下》)。他以孔子的继承者自任,以“距杨墨”、“息邪说”自任,与当时各学派展开论战。他把当时一切不合儒家思想的观点学说斥之为“诐辞”、“淫辞”、“邪辞”、“遁辞”,并大加鞭笞和抨击。孟子在这样的论战中,一方面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立场,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儒家学说。  一是明确提出并证明人性本善的观点。孔子关涉了人性,但没有谈善恶。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首次提到“性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在《孟子·告子上》中,通过与告子的论辩基本确立了“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当然,孟子也看到,即使人性本善,如果不能保养善心,人也会变恶。因此,他极力提倡“养气”以“居仁”、“饱仁”、“胜不仁”。  二是明晰“仁”、“义”之界。《论语》讲“仁”,也讲“义”,但“义”与“仁”的分别不大,许多时候与“仁”相同。在《孟子》中,“仁”、“义”界线分明:“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在孟子这里,“仁”是内在情感、意志,“义”是外在行为准则—如何依“仁”而行动的外在规定性。因此,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下》)能忍其所不能忍便是“仁”,不当为则不为,当为一定为,就是“义”。在这里,“仁”与“义”在内与外的修与行中浑然一体。“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居处在仁中,行走在义上,士的事业就完备了。这句话正是孟子哲学“仁”、“义”特征的很好体现。  三是将仁学推进到“仁政”。孔子、孟子都不是坐而论道者,他们都是积极行动者。如果说孔子是以复古(“克己复礼”)的姿态参与社会变革,那么孟子则是以更现实的姿态参与社会建设。孟子不再死守“克己复礼”,而是强调以仁心为政,天下大治。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居“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居仁由义”的一种表现。孟子设想的这种从“仁心”到“仁政”的转化,就是他的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仁政”理论总纲。在这一总纲的指导下,他强调保民、爱民和尊贤、贵士。所以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尽心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离娄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  除了学说,《孟子》一书的文学意义也流之久远。虽然它的体裁还是语录体,但比之《论语》有了很大的发展,许多篇章气势充沛,表达淋漓尽致,具有雄辩家的气概;在论辩中,常常于不知不觉中将对手引入自己的圈套中,使其自相矛盾而败下阵来;特别是遇到难以说理的地方,常以浅近的譬喻解决,化繁为简,举重若轻。  由于本丛书的编注方向在文化,不在文学,所以本书对《孟子》一书的文学特征涉及很少,请读者谅解。还由于我们的根基不深,能力有限,一定有不少牵强、错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最后,要感谢上海市控江中学曲晶老师和朱家角中学王友老师的辛勤劳动,他们分别参与了本书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编注。  黄荣华  2012年3月

内容概要

  一直想给中学生朋友编一套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读本。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自己的理由
  中华古代文化浩如烟海,书市上古代文化方面的图书也不计其数,但专门面向现代中学生的普通读本却很难找到,更不要说那种切合中学生阅读心理,精心选材、精心作注、精心释义的系列丛书了。
  而从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看,当今中国语文教育,最缺失的一块又恰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理解与传承。

书籍目录

第一单元 人性本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不学而能者
仁义礼智之实
圣人与我同类
仁不可胜用
君子所性
果有以异于人乎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存心养性
万物皆备于我
齐戒沐浴可以祀上帝
非以人性为仁义
人无有不善
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耆炙亦有外与
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专心致志
求其放心而已矣
自暴自弃
第二单元 浩然之气
持其志,无暴其气
养吾浩然之气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此之谓大丈夫
反求诸己
君子必自反
不成章不达
亦在乎熟之
家之本在身
亲其亲、长其长
事亲若曾子
诚者天之道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君子欲其自得之
由仁义行
三过其门而不入
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友其德
友天下之善士
养心莫善于寡欲
第三单元 舍生取义
不逾阶而相揖
士之不托诸侯
舍生而取义
无以小害大
心之官则思
修其天爵
饱乎仁义
在位故也
仁胜不仁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耻之于人大矣
穷则独善其身
沛然莫之能御也
正己而物正
君子有三乐
舜与跖之分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孰大于是
尚志
大哉居乎
君子不可虚拘
君子之所以教者
君子引而不发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
进锐退速
士憎兹多口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君子不谓性也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善言善道
非为生者
第四单元 以仁义说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何必曰利
以仁义说王
养生丧死无憾
爱惜民力
仁者无敌
与民同乐
国人杀之
以德服人
得道多助
不得罪于巨室
师文王
善养老者
恭者不侮人
以善养人
周公思兼三王
仁人之所恶
乐正子好善
以佚道使民
民日迁善
善教得民心
民可使富
君子之爱
爱及其所不爱
仁也者,人也
第五单元 民贵君轻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此之谓寇雠
大夫可以去
有所不召之臣
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
好善而忘势
民贵君轻
诸侯之宝三
吾何畏彼哉
燕可伐与
奚为后我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善战者服上刑
大罪也
正君而国定
君子平其政
仁则荣
第六单元 援之以道
援之以道
有不虞之誉
于答是也何有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惟义所在
是亦羿有罪焉
故者以利为本
未有盛于孔子也
何取于水
其中,非尔力也
予私淑诸人也
死伤勇
恶知其非有
胸中正,则眸子瞭
人乐有贤父兄
无为其所不为
为弃井也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教亦多术矣
无耻之耻,无耻矣
春秋无义战
尽信《书》不如无《书》
逃杨必归于儒
劳心者治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万章又问:“接受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国君对于外来的人,原本就该接济。” 万章又问:“接济他就接受;赏赐他就不接受,又是什么道理呢?” 孟子回答说:“是不敢接受的缘故。” 万章又问:“大胆请教老师:不敢接受又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守门、打更的人都有一定的职务而从上级接受给养。没有一定的职务却接受上级的赏赐,被认为是不恭敬的。” 万章又问:“国君送给他东西就接受,不知道是否可以经常这样呢?” 孟子回答说:“鲁缪公对于子思,就是屡次问候,屡次送给他肉食,子思不高兴。在最后一次,子思把缪公的使者赶出大门,自己朝北面磕头作揖后拒绝接受。他说:‘现在才知道国君把我当成犬马一样地畜养。’从此缪公便不派人送给子思东西了。喜好贤德的人,却不能重用他,又不能奉养他,可以说是喜好贤德的人吗?” 万章又问:“大胆请问老师:国君要奉养君子,怎样才能说得上奉养呢?” 孟子回答说:“用国君的名义送给他东西,君子磕头作揖表示接受。以后管理仓库的官员不断送来粮食,掌管国君膳食的官员不断送来肉食,就不再以国君的名义送了。子思认为,为了一块肉使自己屡次磕头行礼,这不是奉养君子的做法。尧对待舜,派自己的九个儿子去侍奉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而且百官、牛羊、粮仓无不具备,在田野里奉养舜,后来任用他并提拔到高位上,因此,这是王公贵族尊敬贤德之人的范例。”

编辑推荐

《中华根文化•中学生读本:义者之言:选读》中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归根结底是与某个社会群体的认知方式、道德规范、文化传承、价值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特定的文化因素相关联的;语言运用的得体,既要遵循语法规则,更要遵循文化规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义者之言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学校老师要求看的寒假课外书,静下心来阅读,感觉还是不错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