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老鼠皇帝,首席村妇 著 页数:222 字数:20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如果用一种水果来代表印度,你会选择什么?我们的答案是榴莲。
榴莲,有人爱到无以复加,有人恨到掩鼻而逃。无论爱与恨,这份情感都是那样的浓烈决绝,没有中间地带可寻,一如很多人对印度的态度。厌恶的人去了几天便发誓终生不再踏足一步,喜欢的人却可以1年几次的去。但是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印度,始终是那个印度。
那里有热情的人们,虽然有人总想沾点小便宜;那里有数不清的庙宇,有些神性十足有些刻满了动作复杂非常人所能及的高难度性爱姿势雕刻;那里有艳丽的莎丽装扮着丰满的女人;那里有香气浓郁的玛莎拉茶温暖你凌晨在火车站台上漫长的等待辰光;那里有苍茫大漠,也有百转千回的椰林水巷;卡塔卡利唱了千年依然风流如昔,印度新娘的婚嫁之路依然前途莫测。
印度就像天边的一抹红,红得绚烂而底气十足。
作者简介
村妇的标签:女,80后,大叔控,已婚,小文艺,臭美,自恋,偶尔神经大条,有时多愁善感。阳光、洒脱而又纠结,头脑简单,擅长胡思乱想。
皇帝的标签:另类花甲男,海龟一族,强驴一匹,下过乡,教过书,开过拖拉机,修过水电站。成熟气质与童真心态的完美混搭。擅长N种乐器。
皇帝和村妇周游世界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网友和读者,他们曾接受了《女友》、《走遍世界》、《都市女报》、《私家地理》等杂志的专访,网易、艺龙等网站曾多次进行特别推广。
两人共同开设的“心底有路,大爱无疆:劈柴、喂马、周游世界——老鼠皇帝和首席村妇的周游世界记”博客荣获2011年度旅游类十大博客的称号。2010年度博客大赛由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网易、新浪、腾讯、新华网、人民网等14家网站共同举办,被誉为“博客界的奥斯卡”。目前他们博客的访问量已超过2000万次,拥有上万粉丝。
书籍目录
嗨,罗摩
印度行前须知
海关,要踮起脚尖去寻找
初识印度火车
恒河晨浴
瓦拉纳西--有神作证
天祭--众神的狂欢节
生死劫
拥有全副武装卫队的大学校长
瓦拉纳西琐事
爱都阿格拉
泰姬陵
废都
奔赴德里
看“病”记
德里,双生花
嗨,罗摩!
满城皆粉斋布尔
焦特布尔
蓝色之城
梅蓝加堡
印度教育
水城乌代布尔
婚礼
孟买
嬉皮士的天堂--果阿
跳蚤市场
以达哈为代表的果阿过客
不坏真身传教士
印度人的骄傲--班加罗尔
迈索尔
老子不玩了!
卡塔卡利
椰林水巷
特里凡特朗
天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后记
章节摘录
天祭——众神的狂欢节 贴士:天祭每晚6点在瓦拉纳西的达萨瓦麦德河坛举行。 今天是印度的传统节日迪帕瓦里,也叫迪瓦里,其地位可参考中国的新年。在中国的传说里,“年”是一种怪兽,残暴凶狠,人们为了不受其欺,故以鞭炮锣鼓伺候之,目的是吓唬和驱逐。在印度的传说中,天神与大地女神生有一子,名唤纳拉克苏拉,他被赋予神的力量和武器,却滥用神力修建城堡、掳掠妇女,以残酷的手段压迫人民。纳拉克苏拉惧怕光明,贪恋黑暗,为此甚至禁止百姓晚上点灯。后来出现了一位神勇的克里什纳国王,国王战胜恶魔的那天便成了新生的开始。为庆祝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消灭邪恶,迪瓦里应运而生。 传说在最初的最初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才发现所有狂欢的开始都是痛苦。 后来我们曾在孟买的印度旅游局拿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关于这个节日是这样描述的:“Diwali,thefestivaloflights,isthemostvibrant,fun&attractiveoftheall.”迪瓦里是一个与光明和幸福有关的节日,是所有节日中最热闹、最好玩、最吸引人的一个。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节日,印度人要连着庆祝5天,每天内容不同。 节日的第五天,也就是今天,庆祝活动到达高潮,并将以声势浩大的祭天作为压轴戏。实际上“祭天”仪式每晚都会在达萨瓦麦德河坛举行,据说印度正在申请将这项活动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喜欢如此鲜活、充满了人情味儿的遗产。 晚6时,达萨瓦麦德河坛。同早上一样,这里早已是人的海洋。全副武装的军警恪尽职守地维持着秩序,脸上却不见丝毫紧张神色,他们与群众亲密接触,对我们这两个不速之客极为友好。我们一边喊着借光一边向前挤,印度朋友们便纷纷为我们让出道来。远来是客,他们是那样乐于跟我们分享民族的瑰宝。终于到达舞台边上,第一排竟然还有空位,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方女子招呼我们在她旁边坐下。 天祭以恒河为背景,将实景融入演出。这样的手法,《图兰朵》在紫禁城用过,是西方文化和东方建筑的完美融合;《阿依达》在金字塔前用过,是不同阶段的历史挣脱时间的束缚完成的对话和交流。但显然,恒河天祭又有不同。《图兰朵》打破的是空间,《阿依达》摆脱的是时间,恒河天祭则完全跳出了时空界限,是凡人与神灵的沟通,是现实对未知的呼唤,这样的场景便格外的开阔起来。因为背景的写实主义和强大的宗教含义,这场像极了演出的天祭拥有最庞大、最虔诚的观众群,而所有观众同时又无一例外都是演员。 窃以为,恒河最大的宗教意义应该解释为包容,包容生死,包容过去和未来,包容喧嚣和落寞,包容世间一切的客观存在。在这样的一个夜里,它渐渐淡化成人们脚底下的一块天幕,托着无数的船只、清洗着无数的罪孽。 主办方在河坛上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一边陆上,一边水中,一边实在,一边虚无。岸上的人大都面目模糊隐在黑暗之中,水上的观众反倒衬着灯光无比的面若桃花起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没有放肆,只有一种被自主压抑的蠢蠢欲动,像极了暴雨将至的前奏。 舞台前方是一排高大的木架子,架子上伞状彩灯大放异彩,上悬14个铜铃铛,负责晃动铃铛的人从黄发小儿到耄耋老人,年龄跨度很大,怎么看都不像专业人士,难道这个角色是由群众轮流担任的?就像小时候学校里的流动红旗一样,谁表现好谁就可以拥有一个礼拜,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猜他们的评选标准应该是拜神的频率。铃铛手一人负责两个,他们双手紧握着细细的绳子,目光凝重,铃铛是演出中的一件乐器,关键时刻会轻轻摇动。 舞台下近水的台阶上摆满了烛台,或呈一字形,或呈花状。此时主角尚未登场,现场乐队一声声念着经文,那些古老的梵语仿佛魔咒,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因为今天过节,场面又有些不同,舞台中央多了一位丰满美丽的主持人,估计其地位等同于董卿(皇帝猜她应该是瓦拉纳西市市长或议会领袖),一番感谢政府感谢党感谢湿婆大神之类的颂词后,她宣布祭天开始。 天祭分三个步骤进行,分别是请神、拜神和送神。 先说请神。8名年经的祭司端坐8座祭台之上,他们统一着装,上身是淡粉滚金边短袖衫,下穿金色托蒂(就是甘地穿的那种裤子,实则是由一块布裹成),左肩披一条缎边装饰的绶带,收于腰间用同色缠腰布扎好。他们神态安详,口诵经文,敏感的扩音系统将他们的祷告送入现场每个人的耳中,几乎没有任何波澜起伏的喃喃梵音渺若浮尘,甚嚣尘上,也刻入心底。于是,众生心定,众神踩着七彩云朵飘然而至,在空中摆下一个又一个莲花台。 这一过程持续了近半个小时。到底是天庭路远。 请神之后,8名祭司同时起身,吹响法螺。那一声空灵声响,是来自混沌初开时的生命清音,融合了风云际会和草木深情,浑厚而悠远,天地为之肃然,人声因此绝迹。这一声,有些清场的意思,等到观众真正全情投入,最精彩的剧情才正式上演——拜神仪式开始了。 祭司们放下法螺,从祭台上拾起道具,右手擎三柱清香,左手握一金色铃铛,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做出一系列含义深刻的动作。他们神情肃穆,口中念念有词,在空中、于虚无里划出十字,画出圆圈,画出江河山峦的曲线,画出生老病死的悬念。整套动作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意、荡气回肠,其专业程度便是职业演员亦无法胜任,只有那些血统最纯正的婆罗门徒才能得其真传。每位祭司都在做着自己的心灵瑜伽,每个观众都在他们共同形成的气场里屏息静气。 拜完一面,祭司们轻移脚步转向另一面,拜完东西南北四方神明之后,又换一样道具重新再来。动作周而复始始终如一,变化只在于那造型各异的道具:从三注高香到七层烛台,从孔雀毛羽扇到鸵鸟毛拂尘,从冒着烟的铜盆到燃着火的火炬。 然后,八人再次同时吹响法螺,神明的集体娱乐即将结束。 天祭接近尾声:送神。 如今看来,不管在哪里,最尊贵的礼遇总是属于有钱人,最虔诚的祷告总是跟有地位的人相连,哪怕是在众生平等的恒河之畔亦不例外。8个最具权力的家庭在各自的祭司引领下徐徐走到河畔,那里早为他们设好了案台,上摆注明家庭姓氏的桌签。锦衣华服的贵族们在祭司的指点下,于身着白袍的主教之威严颂经声中将一罐罐清水倒入恒河。他们面色凝重,看上去无比虔诚,因为事关家丁兴旺财运亨通官场顺畅,所求甚多,那水便倒得无比缓慢,涓涓细流缠绵悱恻,带着各自背负的使命融入恒河,一去而不返。 清水入河,祭司们在他们的手腕上系上象征吉祥如意的红丝线。 接下来的时间是留给观众的。这幕场景以往都是由祭司带领大家完成,但今天不同,因为,印度教的全国老大来了。大主教在发表了几句振聋发聩的言论后,带领大家同时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喊。所有人都昂头向天,所有人都把双手指向天空。喊声重复三遍。 那种狂热,从未领略过。第一次在这个神的国度得以体会,虽然完全没有听懂大主教说的什么,我们却本能地跟随大家把双手伸向了夜空,大声地发出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声音。面对苍茫夜空,问世间谁主沉浮?身后只留下空空的回声。信仰于我如浮土,但在敏感的人心里,那是不可替代的长生不老药。 等到众人都将手臂放下,又觉有些好笑,我们两个异教徒,凑什么热闹?旁边站了一个胸前挂满勋章的军人,一问竟是个将军,他倒是对我们的反应异常满意。被肯定永远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 纵观整场天祭,从喁喁细语开始,以振聋发聩收声,请神时谦卑恭敬,送神时激情四射带动全场观众于最高潮处戛然而止,既首尾呼应,又突兀新鲜,将故事结束在最美的情节上,将人生停留在最青春的时点上,恒河天祭的艺术结构堪称完美。 次日,印度最权威的报纸《THEHINDU》报道:节日这几天瓦拉纳西的商人和市民甚至泰国佛教徒纷纷前来此地,设摊向来自全国各地前来洗浴祈祷的人们免费发放食物。入夜,大部分祈祷者夜宿恒河边。 卡塔卡利 贴士:科钦卡塔卡利演艺中心每晚有两场演出,分别是卡塔卡利戏和印度民乐表演,每场演出的门票均为200卢比/人。卡塔卡利演出的时间分配如下:5点-6点,演员化妆(开放参观);6点-7点半正式表演。注意,戏票要提前买才能有好位置。 科钦素有“拉伯海王后”之称,被《国家地理旅行者》纳入“一生中要去的50个地方”之列。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影迷俱乐部的成员们一起看一部马来雅拉姆语的大片,感受印度追星族的火辣;可以在日落时分去观看中国渔网怀念曾经的中国文明在此处的强大势力;可以去各种特色的教堂见证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的统治岁月,也可以淘一堆独具风情的首饰让自己瞬间来个华丽转身成为印度的公主。 其实以上行为也可以统统放弃,我们大可窝在某家咖啡馆或小酒吧里纸醉金迷,只等夜幕垂下,华灯起,车声响,如梦初醒,我们,去看戏。 印度的古典舞蹈有6大派别,分别是南部的婆罗多舞,东部的奥迪西舞,北部的卡塔克舞,东北部的曼尼普利舞,安德拉邦的库契普迪舞和西海岸的卡塔卡利舞。卡塔卡利的产生和发展延续了古代梵剧的形式和风格,是目前印度古典舞蹈中唯一还保持用梵文演唱的剧种。 从字面上解读,卡塔是故事,卡利是舞蹈,连起来就是故事之舞。卡塔卡利15世纪起源于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农村,16、17世纪,由于当地乡绅的喜爱和追捧,成为印度庆典酬神的主要戏码,后因部分戏码内容被认定对神明不敬而被寺院禁演,一度中落萧条。 直至20世纪,在传统文化拥泵们的努力下,卡塔卡利再次走红,其代表人物之一便是泰戈尔。1913年,泰戈尔撰专文向西方推荐卡塔卡利,盛赞它集舞蹈、戏剧、哑剧、文学于一体,堪比西方的芭蕾舞剧。 卡塔卡利与莎士比亚戏剧生于同一时代,其舞剧元素来自2世纪以来的宗教典礼,剧情通常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及印度教经典《往世书》,演绎英雄打倒坏蛋或神仙战胜妖怪的故事,正义与邪恶、勇敢与脆弱、贫穷与富有、战争与和平这些浓烈的感情通过丰富多变的表情和激烈的舞蹈动作一一呈现,主题突出,倾向明确。据说根据《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编创的卡塔卡利保留剧目大约有500部左右,广为流传的就有50余部。 卡塔卡利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透过它,可以领略到古印度那绝代的芳华。 以前,在农村,卡塔卡利通常是在寺庙旁的露天舞台上表演。激烈的鼓声过后,四村八乡的人们聚到一起,一位长者上台用火点燃台口用以照明的巨大铜灯,虔诚祈祷,不为五谷丰登,但求演出成功。螺号声响过,演员在一块长约三米宽两米的幕布遮掩下缓缓登场,开始演绎爱恨情仇。故事抽丝剥茧般缓慢推进,每天会有一个小高潮,然后在观众的心揪起来的刹那戛然而止,明日继续。如此,一出戏往往要演上十天半月。 忽然想起小时候住在农村,开渔时节要唱戏,清明中秋要唱戏,端午春节要唱戏,红白喜事也要唱戏。每个村子都会有个小戏台,平时各家轮流着晒谷,唱戏的时候葱绿朱红帷幕一挂,便是崭新新喜洋洋的戏台子模样。锣鼓敲起来,铜跋响起来,小伙伴们收起野性子,安安静静地挤在舞台一侧,看水袖飞扬,流光波转,一颦一笑间完成了多少少年关于美的最初教育。 那时,家中院子大房子多条件也好,远方来的戏班子往往都会住进来,村妇记得有一年来了个戏班子,花旦是个顶好看的姑娘,她不知道从哪里变出一条塑料的龙来,关节全是会动的,送给村妇。那条龙,村妇藏了好多年,直到后来家中发生火灾被毁。 好多年没看戏了,竟然在印度接上了这一茬。 如今,表演给游客看的卡塔卡利已经化繁为简,只选取故事中的高潮部分,一如我们的折子戏。 晚饭前,我们特意去了趟剧场。剧场是一栋二层小楼,入口处隐在一个有些促狭的小巷子里,走进去几十米,与一尊古老的铜质湿婆起舞雕塑照了个迎面,才看出些气象来。我们参观完服装道具室,出来后跟演职人员聊天,他们热情地向我们介绍有关卡塔卡利的知识,但是热情中又有谦卑,总让人觉得不过瘾,似乎另有诉求没有表述出来。 正在聊天时,又来了一张东方面孔,一聊竟是香港人,相见甚欢。他说他已是第二次来科钦,这次只为了卡塔卡利而来。 卡塔卡利的精彩是从演员上妆开始的。 演员赤裸上身,只穿一条托蒂盘腿坐在舞台上,前方依次摆着铜灯、装水的小碗、一红一绿两个林迦,这是装颜料的。颜料从天然动植物中萃取,红砂岩、绿树叶、黑炉炭、白米糊全都被研磨成粉末,和水之后,用刷子和柴棍一层一层地往脸上叠加着色彩,一笔笔勾勒出忠奸。卡塔卡利的剧中人物好坏与否全都体现在脸上,一般而言,绿色代表了神化的英雄(Pacha),红色代表傲慢的皇室,黑色则是恶魔,观者一目了然。 上完油彩后,演员再用剪刀将白纸剪出各种胡子的形状,然后沾在脸上。变脸即宣告完成。 然后退场。再出来时已是盛装。 演员们上身着各色绸缎,脖子上挂满了造型夸张的首饰,而下身却只是层层叠叠的白布,虽然复杂,相对上半身的热闹繁华却显得冷清了许多。据说此剧最早的造型师曾为演员穿什么而伤透脑筋,苦思不得其解。一日,他来到海边,看到从海里冒出很多穿戴各种艳丽服装的土著,心里便有了谱儿。上半身搞定了,下半身又该当如何呢?他又从白色的海浪里找到了灵感,于是决定让演员的下身一律围白裙。 白色是那样的娇气,经了千年,早已疲惫不堪,往层层的白裙上仔细一看,斑驳一片。 表演卡塔卡利的小剧场分楼上楼下,还有冷气。当晚几乎满座,以欧美游客为主,票房得到保证,演员的热情随之高涨。 说书人先登场,同样不过一袭托蒂裹住下身,赤脚站在话筒前,一一介绍演员、化妆品原料、表演形式。卡塔卡利属于默剧,所以说书人要担当起介绍故事情节以及剧情推进过程中的交代工作。介绍完基础知识后,说书人请出鼓手和一位演员,在鼓点的配合下,演员变化表情和手势,说书人则负责讲解。但见演员眉峰聚合,眼波流转,或嗔或怒,或悲或喜,七情六欲全在那方寸之地沸沸而出,活脱脱一出人生大剧;手势若莲,轻移渐变,每一记翻转都代表一种取舍,或进或退。 每换一个,台下便叫一声好。 这样的叫好实在是来之不易。一名卡塔卡利舞蹈演员从7岁至12岁开始,要经过大约十二年的严格训练才能得到登台的机会,是印度古典舞中受训时间最长的舞种。演员除了要练舞功,还要对面部的眼、眉、嘴、脸颊、颈等部位进行训练,令其个个运动自如。 卡塔卡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强烈的戏剧性,但表演者只能运用24个基本手势和眼、眉、嘴、脸颊、颈等面部动作构成一整套的示意,它们是剧情和人物感情交流的重要手段。而在每段戏剧表演之间通常还要加上一段激烈的纯舞蹈:包括大蹲裆步、单腿控制、急速旋转以及脚掌、脚侧完成的各种脚点和跳跃等动作,从而构成卡塔卡利男性舞蹈健壮英武的风格。 一声螺号之后,演出开始。 说书人动情地交代故事背景后,两名助演拉着一块幕布,缓缓出场。 然后幕布撤去,主角现身。 当晚的戏码跟爱情无关,它讲述的是一个英雄除害的故事。由于魔鬼经常出来害人,王子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独闯魔窟,百般挑衅,并最终将魔鬼制服。但见舞台上的王子时而瞪眼,时而跺脚,时而挥棒,动作幅度很大,每个动作都很夸张到位。最终,代表正义的王子把妖怪打得七零八落魂飞魄散,救黎民于水火。 伴奏的鼓点频如疾风,急如骤雨,把王子的英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鼓手是著名的Shri.KalamandalamVijayan,他也是卡塔卡利的主要推动者。2010年的1月22-24日,会在科钦的VascodaGama广场举行盛大仪式,以感谢他18年如一日为保护和发展卡塔卡利做出的杰出贡献。 演出终了,掌声如雷,是对演员最大的赞扬。 ……
编辑推荐
《80后文艺女与50后酷大叔惊世环球之旅:我只想和你去远方·印度篇》是一个80后和50后的爱情旅行。他们都有着不拘于世俗的强大内心,他们都有一个关于“环游世界”的梦想。他们相谈甚欢,他们情投意合。所有的所谓年龄代沟、极不靠谱、惊世骇俗、大逆不道、离经叛道此时都化为浮云,旅行便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他们说,他们相遇得太晚了,从现在起他们便狠狠地相爱。 在他们的笔端,旅行不是异域窥探,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一路的吃喝玩乐。两个人把自己作为实验品,为读者提供最真实、原始的旅行故事。 攻略只是这《80后文艺女与50后酷大叔惊世环球之旅:我只想和你去远方·印度篇》的一部分,有交通指南、签证经验、住宿推荐、景点筛选,还有详细的费用支出以及其他细心的生活小贴士,让您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为自己的旅行提前储备。 高档酒店、奢华包车、饕餮大餐也不是他们旅行的全部,挤公交、压马路、路边摊、街头小旅馆甚至是借宿当地人家他们都曾亲身经历,旅行就像生活一样,五味杂陈,供您慢慢细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