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思和,王德威 编 页数:46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体系新思考》为纪念范伯群先生80华诞暨学术生涯60周年而编。这不是一本单纯的纪念文集,而是庄重的论文结集。收集的大部分文章集中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本体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重新书写等学术方向,其旨在强调我们庆贺范伯群教授80华诞的意义,在于关注与推崇范教授的学术贡献,期待借此契机再次推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和“重写文学史”的研究进程。 本论文集缘起2008年6月22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举办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多元共生新体系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学术研讨会”,此会关于通俗文学如何进入现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中心议题,这与范伯群先生的多年研究成果息息相关。陈思和教授和王德威教授主持会议,章培恒先生抱病前来祝贺,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霖教授与会并发言。来自美国、台湾、香港等20多位海外学者远道与会,进行发言或发表论文。
书籍目录
一、通俗文学的本体研究王德威粉墨中国——性别、表演与国族认同梅家玲包天笑与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说许俊雅日治时期台湾小说的生成与发展樽本照雄李伯元和吴趼人的经济特科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电影的兴起——1920年代通俗文学与电影的整合及其文化政治范伯群在文学语言古今演变的临界点上吴义勤雅俗共赏:徐磨的遗产张兵通俗文学的文化定位徐德明感伤“鸳蝴”和“才子”人文——旧派小说家的风格与人格张元卿还珠楼主论纲李勇论通俗文学的通俗性方忠以小说重现历史——论高阳的历史小说季进余夏云海外汉学界的晚清书写——以韩南、王德威为个案朱志荣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方法论王进庄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旧派文人的转型和现代性陈子平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研究的再反思石娟20世纪30年代通俗文学商业运作的文本选择——以《新闻报》(1929-1937)为核心……
章节摘录
一场父兼母职的好戏。虽然秋海棠是小说台面上的主导人物,读者却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梅宝不在场的母亲罗湘绮才是关键角色。秋海棠照顾梅宝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要毅然决然地“从空虚中创造出一个母亲来”——正如同巴金《第二的母亲》中那个小孤儿一样。而秋海棠的努力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他有足够的女性经验:在成为父亲之前,他是一个技艺绝佳的旦角。如今他在日常生活里忘我表演,甚至无需粉墨登场。出于对梅宝的父爱以及母爱,他“自然而然”地出演了“第二的母亲”。换言之,他成功地在现实中呈现了一种拟像,在其中,男性和女性,父亲和母亲,痛苦和欢乐,交相呼应。 秋海棠对梅宝的牺牲奉献,在在使人想起李渔笔下的男孟母。在李渔的故事中,男孟母之所以超出其女性侪辈,正在于他能够为人所不为,把男情人与前妻所生的儿子培养成一流学者。两位作者都抑制了主人公的男性气质,以使他们能够恪尽母职。不同的是,李渔旨在揶揄异性恋爱的规范以及节妇贤母的典型,而秦瘦鸥则真心要把秋海棠塑造成为一个充满母爱的父亲。男孟母自官以“全其节烈”,由是取得了母亲的合法身份。而秋海棠以照顾梅宝为由.戒绝与任何女性的交往,甚至包括了梅宝“真正的”母亲罗湘绮。 尽管《秋海棠》的故事旨在写出一个中国男人对于阳刚气质的追寻,秋海棠所展现的母性却更点明了小说真正的力道所在。在一个成千上万的父亲们和儿子们冲向战场的时代里,秋海棠之所以伟大,反倒因为是他留在家中,真像个慈母般的照顾女儿。我们都知道对母亲的呼唤是“五四”文学感伤主义的基调,这样的呼唤随着抗战期军兴更为变本加厉。保卫母亲一样的中国,最终回返她温暖的怀抱,不仅是道德诉求,更成为度过乱世的情感寄托。在这层意义上,《秋海棠》这类小说以最迂回的方式,写出有关男性国族论述下的女性想象,而这个女性通常以母亲的形象获得合法性。而我的重点是,作为鸳蝴派作家,秦瘦鸥不由自主地将笔下的母亲故事通俗剧化(mel-odramatize)。也恰恰因为他把一个男人塑造为“第二的母亲”,秦瘦鸥意外的凸显了“五四”到抗战有关母亲/中国的神话里,纠缠不已的性和性别的症结。 男性母亲的消逝 《秋海棠》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在日本人占领秋海棠和梅宝栖身的村庄前夕,父女往南方逃难。其时,秋海棠因长年劳作和抑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父女千辛万苦终于到了上海,却遭遇更多困难。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秋海棠只得又回到舞台,但他现在只能权充武行,收入最少却最为辛苦。从乾旦到小花脸,秋海棠在梨园角色中走满了一趟循环。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