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利器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保罗·莱文森  页数:252  译者:何道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何谓“软利器”?一种轻盈、透明、无质无形、难以把握的力量,由信息和物理载体构成,这就是媒介。了解媒介的属性和演化规律的人,常占尽优势:反之则身处险境。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
如果你看过保罗·莱文森的这本《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或许就会深信不疑。在书中,莱文森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带领你穿越媒介时空——
你将邂逅古埃及的法老、古希腊的圣贤以及欧洲中世纪、近代和当代的谷登堡、哥伦布、达尔文、康德、黑格尔、爱因斯坦:
你将重温宗教改革、发现的时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电子革命和阿西莫夫革命:
你将考察口语、象形文字、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光化学媒介、电子媒介、文字处理、超文本和互联网的演化、人工智能的未来……
作为媒介“软决定论”的信仰者和媒介“人性化趋势”的提出者,莱文森的预测正逐渐变成现实:新新媒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世界。如果你想掌握媒介这把“利器”,无往而不胜,不妨从本书开始。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 译者:何道宽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社会批评家、音乐人,在科幻文艺和媒介理论两方面卓尔不凡,在音乐上小有成就。
以学海而论,他相当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
以学术而论,他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多半涉及传播和技术的历史和哲学;媒介理论著作9部《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手机》、《莱文森精粹》、《学习赛博空间》、《捍卫第一修正案》和《新新媒介》。他的理论著作,大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以文艺成就而论,他创作了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长篇5部:《丝绸密码》、《松鼠炸弹》、《记忆的丧失》、《出入银河系》和《拯救柏拉图》;出版音乐专辑《双重押韵》。
以学术地位而论,他曾任美国科幻协会会长、现任媒介环境学会顾问,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其科幻作品屡获美国和世界级大奖或提名奖。
莱文森继承和发扬了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和波斯曼(Neil Postman)的社会批评,他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发表的访谈和文章数以百计。
莱文森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新锐人物,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他的学术地位还在上升。

书籍目录

译者前言
莱文森中文版序
莱文森前言
1 绪论
1.1 信息技术之重要
1.2 媒介决定论:硬决定论与软决定论
1.3 人的选择走向
1.4 无心插柳的革命
2 第一种数字媒介:字母表与一神教的兴起
2.1 知识垄断及其猜忌心重的监护人
2.2 用作权杖的字母表
2.3 信息革命的自我觉醒
3 印刷媒介催生近代社会
3.1 中国的发明对近代欧洲的贡献
3.2 “号外!号外!快看!”——报纸发现美洲
3.3 作为知识引擎的印刷术
3.4 公共教育存在的缘由
3.5 信息的资本化
4 摄影的时代与永恒的影像
4.1 摄影术的完美构图
4.2 镜头中的污点
4.3 影像不朽
4.4 跨越时间的凝视
4.5 主观性的迁移
5 电报:可疑的信使
5.1 赫耳墨斯的两面性
5.2 对电报的怀疑:信鸽、电报与19世纪50年代的生物技术
5.3 对媒介的不公批评
6 电话:吵闹的玩具
6.1 命途多舛
6.2 私密场所里的公开化
6.3 亲密空间的外表化
6.4 电话精灵及其批评者
7 电灯光:书籍的佳友
7.1 延伸白昼的媒介
7.2 平装书的回应
7.3 文本的电子解放
8 广播:大众收听的媒介
8.1 线性的终结
8.2 广泛的审查
8.3 丘吉尔与罗斯福、希特勒与斯大林: 广播巨头
9 媒介的适者生存:适应人类生境的广播、电影与电视
9.1 脆弱的共生广播网
9.2 蒙太奇之后,摇滚乐施以援手
9.3 “偷听”媒介的自然生境
9.4 第三个例证,在摄影术的两条道路中寻求圆满的生境
10 补救性媒介:以录像机和窗户为例
10.1 即时性的补救措施
10.2 计算机之前的媒介演化:窗户的补救性媒介
11 文字处理与写作高手
11.1 媒介生产的革命
11.2 去除准柏拉图式的滞后现象
11.3 无限修改之可能及其后果
12 在线作者:出版人和书店
12.1 计算机:传播的引擎
12.2 在线社区:思想的市场
12.3 反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守门人陷入困境
13 超文本与作者/读者的角色置换
13.1 超文本:来往的路径
13.2 作者:预设能力的减弱
13.3 超文本:小说与非小说
14 开放的网络及其敌人
14.1 蒲公英的生命力
14.2 《传播风化法》、“童锁”芯片和其他法律
14.3 在线儿童
15 20世纪的屏幕
15.1 电脑屏幕不是电视
15.2 新的在线面孔:交互性、友好性及其他
15.3 召之即来的世界
16 纸张的未来
16.1 从传真得出的结论
16.2 用于经验证书的纸张
16.3 书籍、报纸和日益便利的媒介
16.4 谁将拥有纸媒印刷品的版权
17 电子水印:数字时代知识产权的高身段亮相
17.1 知识产权简史:起源、体现及困难
17.2 数字化的复杂问题
17.3 免费信息的主张
17.4 信息也许想要自由,但信息的创造者仍需要吃饭
17.5 知识产权与匿名的终结
17.6 什么产权不在保护之列
18 真实生活里的人工智能
18.1 蛋白质沙文主义的危险
18.2 黑猩猩、程序及计算机
18.3 人工智能与金科玉律
19 你触摸不到赛博空间里的东西
19.1 知识的感觉:人对地球、火星及深空的认识
19.2 速溶咖啡与信息传递
19.3 临别一杯,互道尊重
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软利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以时间的顺序把各种媒介的诞生过程记录下来,给人启示。有的话很经典,值得思考!
  •   很薄的一本书,篇幅不算很大,但是感觉文字的含金量很高,很多论述都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   书的大致内容不错,翻译的很烂,很多句子读不通,很无语
  •   一如既往喜欢他的书。
  •   有的翻译的字眼有些不恰当,但整体的思路和框架让人深受启发。
  •   终于收到这本书啦,正要看。这是老师推荐的
  •   明明发货,却说缺货,搞不懂
  •   很好的视角。
  •   很多传媒方面的知识,值得一看
  •   对于学传播学的学生来说,新媒体真的是重中之重哇~这种大师级的传播学作品,再加上是何道宽老师翻译的,手边一定要有哇~
  •   作者是传播学大家,译者翻译书籍可能有几十部
  •   物流还算快,希望对自己有帮助。
  •   书拿到,装帧干净利落,何老的“译者前言”信息量很大,对于读书有帮助。

    PS:有一点提出商榷的是,书名将“edge”翻译成“利器”,总觉得有天免强。
    个人觉得直译为“软边”也许更能反映“媒介”跨领域、跨边界的学科特点。
  •   还没看,但周围看过的同学都说挺不错的,比新新媒介那本要好!
  •   就我饕餮的读书风格来说,这本书读得太慢了,也许是经常皱着眉头读的缘故吧,呵呵。读这位保罗确实有所得:比如犀利地击倒一批“杞人”,比如人性化是技术进化的方向,等等;但其断见多多的霸道语言风格也很是让人不屑:比如对非字母语言巨大的现实存在和印刷术在中国的实际作用,实在缺乏科学精神。或者说,他缺乏的是如麦克卢汉的智慧?甚或说,“杞人”波兹曼真的错了吗?
  •   作为《新新媒体》的“前传”,还是蛮有意思的。就是翻译的时间在《新新媒体》之后,而此书的出版又在前,翻译者有点罗嗦和重复了
  •   值得收藏的好书,对理解传播、信息化的过去与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   老师推荐的,感觉不错的。
  •   书皮粘了点东西,纸质还不错,老师给推荐的
  •   不错的,值得推荐,没看的可以看下,有一定的启发性
  •   这本书寄来,是旧的,边边角角都是黑的,有点脏,很郁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