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德威 页数:338 字数:30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纷呈,但以内容的繁复和影响的深远而言,首推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对1930年代写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家茅盾、老舍和沈从文做出了精辟研究。
茅盾和革命,对一代革命者的献身和与政治的复杂关系有着深刻体验;老合从庶民生活里看出传统和现代价值的剧烈交错;沈从文则刻意借着城邦与乡村的对比投射乌托邦式的心灵图景。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王德威所著。
作者简介
王德威,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Edward
C.Henderson讲座教授。著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十与八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散论》、《历史号陉兽:历史、暴力、叙事》、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China: Mao Dun,Lao She,Shen
Congwen,Fin-de-siecle Splendor: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Fiction,1849-1911.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History,Violence,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概论——鲁迅之后
第二章历史的建构与虚构——茅盾的历史小说
第三章革命的情境与情节——茅盾的小说政治学
第四章沉郁的笑声——老舍小说中的闹剧与煽情悲喜剧
第五章“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老舍的民族主义与爱国小说
第六章批判的抒情——沈从文小说中现实的界域
第七章想象的乡愁——沈从文与乡土小说
第八章结论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概论——鲁迅之后 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场域里,鲁迅的地位从来首屈一指。二十世纪三○年代以来,鲁迅即被视为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化身、文学革命乃至革命文学的模范、现代启蒙论述的先锋、中国的良心。鲁迅的影响如此深远,他的神话魅力如此迷人.仿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已经达到高潮,而鲁迅之后所出现的种种试验,都不过是对大师的回应罢了。 鲁迅对中国现况所展现的洞见,以及借文学形式所提出的批判,当然具有典范式的贡献。然而就他所示范的形式与观念而言,仍有一些作家别有开创。形成与大师的对话。这倒不必意味是什么“影响的焦虑”,而是意味在鲁迅所奠定的论述典范中,辩证的声音其实此起彼落。有些声音质疑,甚至逾越鲁迅的地位,但同时也反证了鲁迅的影响。我以为茅盾、老舍、沈从文可以为这类声音的三大代表。这三位作家的创作时间后于鲁迅,他们对鲁迅的写实观了解充分,足以对其有所修正增益。他们对中国现实主义叙事模式所从事的实验.从历史政治小说到乡土文学,从插科打诨的闹剧叙事到涕泪交零的感伤文字,不一而足。在这些宴验中,他们将鲁迅勾勒的中国视景加以延伸,为其后的写实和现实主义的实践指出不同道路。在历史交汇时期,这个更广阔的写实/现实主义的领域,也恰恰是年轻一代创作者的新起点。 鲁迅从事小说创作之时,正值支撑传统中国现实的大叙事(master narratives)土崩瓦解之际。当时知识分子与文人汲汲追寻强国之“道”,而如何“阅读”与“书写”中国的问题,正是他们的要务之一。有心人对新叙事典范的上下求索,从来就不只是文学游戏,而是面对危机时所采取的文化/知识手段。他们普遍坚信中国的问题来自文化/知识的断裂,因此只能以内在的、整体的方式加以解决。不论就修辞或观念上来说,革新叙事典范都被认为是反映及矫正现实的先决条件。足以代表这种思想模式的,包括了梁启超提倡小说对中国民心“不可思议的”改造能力、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慷慨激昂的文学现代化宣言、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更有鲁迅以震聋发瞆之姿,号召拯救中国人的身体前,务必先拯救中国人的精神。 ……
编辑推荐
《写实主义小说的虚构:茅盾·老舍·沈从文》对一九三〇年代——“写实”主义小说全盛时期——的三位作者茅盾、老舍、沈从文作出研究。这三位作者的背景极为不同,从事创作的动机也各有因由。茅盾是早期介绍西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进入中国的推手,而他同时厕身新文学编辑事业和左翼革命运动,堪称五四以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老舍出身北京下层旗人社会,因缘际会,赴英国任教期间接触狄更斯等人作品,大受启发,从而走上创作之路。沈从文来自湘西苗乡,早年辍学从军,却因新文学的感召来到北京,矢志进入文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