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童兵 编 页数:201
前言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重大举措之一。《意见》强调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的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形成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的运行机制。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又是国家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战略部署。通过国家创新基地的建设,逐步实现向研究型大学的实质性转变,从而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管理办法的规定,创新基地建设的具体目标是: 1.科学研究;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研究成果,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调发展,建立知识创新机制,保持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居国内一流地位且具有复旦的学科特色,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 2.人才培养:通过科学研究,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一流学术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精英;提升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 3.基础建设: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团队、数据库、实验室、思想库等现代科学研究的载体,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水平,使创新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
内容概要
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所引发的媒介势力极大地改变着我们身处的世界。有人将之称为媒介逻辑,与政治逻辑、经济逻辑一样,它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元逻辑”之一。社会被媒介化之后,就成了媒介化社会。 那么,媒介化社会是什么?这种社会有哪些特征?它对大众传媒和传媒人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颇为重要的任务。著名新闻学教授童兵及其团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给学界奉献了这本充满创见的专著——《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新闻传播学视角的研究》。 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务实的研究态度:既要基于中国的现实,又要尊重媒介发展的规律。媒介化社会的提出意味着一种深刻的社会转型,从政府、媒介自身到大众,都必须作出科学的调整。对我国来说,重要的变化之一应该是建立社会对媒介的法制化管理。 媒介化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提供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结合现实提供决策思路,该书是第一本。在这个意义上,《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新闻传播学视角的研究》一书作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简介
童兵,新闻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上生导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专家组成员,2003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被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20余所大学聘为兼职教授。
主讲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选读、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新闻传播学原理、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究、中国社会与中国大众传播等课程。独著和合著《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主体与喉舌——共和国新闻传播轨迹审视》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主持国家教委“七五”课题《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理论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八五”课题《中西新闻比较研究》、国家教委“九五”课题《中西新闻理论与方法的比较研究》和国家教育部“十五”重大课题《中国新闻传媒舆论监督历史使命与操作机制研究》,以及两个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两个985基地研究项目。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国家教委表彰为“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次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3年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导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书籍目录
总序序:媒介化社会中大众传媒的角色定位(童兵)第一章 理解媒介化社会 第一节 媒介化社会的缘起 一、口语化传播阶段 二、平面化传播阶段 三、电子化传播阶段 四、媒介化传播阶段 第二节 媒介化社会的形成 一、媒介融合提供了媒介化社会的技术支撑力 二、信息依赖构成了媒介化社会的主体牵引力 三、环境建构体现了媒介化社会的媒体影响力 第三节 媒介化社会的特点 一、媒介角色的演变:从锦上添花到不可或缺 二、传播效果的演变:从有限影响到无所不至 三、受众地位的演变:从被动使用到主动依赖 第四节 媒介化社会的机制 一、媒介化社会的内在机制 二、媒介化社会的外在机制 第二章 中国媒介化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第一节 中国社会的媒介化现状 一、我国受众的媒介占有与接触情况 二、我国受众的媒介角色认知与评价 三、我国社会的媒介影响与媒介依赖 第二节 媒介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一、大众媒介与政治现代化 二、大众媒介与经济现代化 三、大众媒介与文化现代化 四、大众媒介与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 当前媒介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失衡 二、功能失调 三、竞争失序 四、行为失范 第四节 影响我国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因素 一、媒介外部环境 二、媒介内部环境第三章 媒介化社会进程中的媒体运行 第一节 媒介化社会中的传媒角色 一、社会信息的发布台 二、思想认识的动员场 三、社会关系的协调所 四、文化娱乐的大本营 第二节 媒介化社会进程中的历史经验 一、政府要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管理媒介 二、政府要在尊重公民权利的基础上民主执政 三、媒体要积极履行在媒介化社会中的职能 第三节 媒介化社会中的媒体运行规律 一、媒介化社会中公共媒体的运行规律 二、媒介化社会中保障媒体按规律运行的社会机制第四章 科学构建媒介化社会 第一节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媒介化社会构建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媒介定位 第二节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媒体改革 一、以科学发展观推进传媒体制创新 二、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传播机制 第三节 完善媒介化社会的媒介法制管理 一、完善媒介化社会媒介法制管理的基本要求 二、完善媒介化社会媒介法制管理的基本原则 三、完善媒介化社会媒介法制管理的基本制度 四、科学配置媒介主体的权利义务重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生活方式现代化也是整个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革生活方式,是现代化本身发展和丰富的必然过程。具体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可分为生活条件、生活形式、生活关系几个。方面①。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精神文化生活的极大丰富,精神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使得原来占比例极小的甚至根本没有的精神生活资料,如书刊、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媒介,现在在人们生活资料中已占有相当的比重。生活资料的丰富和更新,生活条件的改变,引起人们生活行为的变化,引起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工作之余及假期,读书报、看电视、上网络等媒介接触行为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媒介缩短了国家与国家、社会与社会之间的空间距离,人们的生活空间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如同生产一样,生活也在被社会化。生活条件及其利用形式的变革,给生活关系以巨大的冲击。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带来的生产社会化使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职能趋于消失,它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的生活单位。家族联系逐渐减少,家庭呈现小型化趋势。在家族、大家庭解体和亲戚关系淡化的同时,人们在家庭之外又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性的生活关系,例如因兴趣、年龄不同而结成的朋友关系和生活群体,实现了由封闭的、地域性的人际关系向开放的、全球性的人际关系的转变。此外,由于各种现代的通讯工具发展和普及,导致人们非直接的交往增多了,每个人都会受到与自己不曾相见的人的影响或感染,形成一个超级互动的生活之网。多样化、社会化的生活方式,给了个人更多的生活选择的自由度,还可以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潜能。这就为人的个性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社会进入到个性化时代。
编辑推荐
《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构建:新闻传播学视角的研究》是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成果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